(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山东泰安 271000)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泰安市也调整工作思路,对职业教育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如2017年举办“泰安市深化产学融合助推民企发展项目洽谈会”,围绕产学研合作创新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展开分析,并对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上加大校地合作力度提出了指导意见。目前泰安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重要转型,高职院校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优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在政府的推动下积极参与产教融合,根据产业结构升级引导教育教学方向,进而全面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
目前泰安市立足产教融合发展要求,积极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产业的沟通与合作,为优化人才供需结构不断探索,但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
目前,泰安市产教融合中,政府职能定位不够到位,对企业与高职院校多为形式指导,难以从制度上建立系统规范,更缺乏充足财政支持,导致企业在产教融合中动力不足。此外,高职院校对于政府政策、方针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在专业设置、课程构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没有做出及时调整,影响了企业对职业教育成果的评价,增加了产业与教育沟通的隔阂。
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从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来看,一方面对具体专业的构建缺乏深度,课程内容没有与企业的岗位需求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相匹配,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教学方法单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尚未平衡,制约了学生实践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从专业结构来看,主要专业设置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脱离,导致某些专业人才培养在过剩与匮乏中难以达到平衡,更不能为区域经济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持。
“双师型”教师是落实产教融合发展的主要条件,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对于“双师型”教师缺乏系统、完善的评价标准,资格认证体系缺失,难以形成严格、明确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对“双师型”教师的绩效评价不合理,延续传统教学管理中绩效评价方法,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缺乏有效衡量,限制了“双师型”职业发展;对“双师型”的监督管理不到位,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营私舞弊等行为,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产教融合背景下,泰安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缺乏对地域特色经济发展的认识,在专业设置中过于盲从,缺乏契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专业,同时对于专业构建缺乏品牌意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脱离,导致大量同质人才进入市场,造成人才结构性过剩,难以实现顺利的产教对接。
产教融合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教师培训计划、教育资金支持等方面制定的方针政策,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明确指导。政府与高职院校的有效互动中,需要多措并举。第一,建立互利共赢模式,实现创新管理机制。政府需要对二者的利益诉求进行分析,引导双方找到实现共赢的方案,避免单方面付出造成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失衡,这样才能将政府、企业、高职院校融入到一个新的利益链条中,并通过创新管理协调各方诉求,有效推动产、教融合。第二,利用产教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泰安市发展产教融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产业转型,高职院校的人才供应在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其应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泰安经济转型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结构,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第三,渗透协同创新理念,结合政府产教融合发展政策,分析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各自的角色与职能,立足自身发展需要,积极与政府、企业展开交流,形成协同创新氛围,推动产教融合的全面发展。
人才是沟通产业发展与教育实践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积极推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完善人才实践基地,促进人才实现专业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中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在调整人才培养机制的过程中,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完善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应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全面调查泰安市产业发展状况,了解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对人才素质、人才结构提出的要求;整理调研资料,形成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并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做出安排,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定期邀请知名企业家、教育部门领导、职业院校校长参加专业指导,评估人才培养结果,并根据意见作出适当调整;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依据,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融合。第二,优化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参加实习。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而言,产教融合不是临近毕业的“临时抱佛脚”,而应该贯穿于学生职业教育始终。
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是高职院校实现产教融合、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产教融合需要,高职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对“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第一,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严格“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高职院校应从教学实践方面,对教师独立编写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分析;在实践层面,对教师模拟仿真场景、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分析;确保学生理论素养与实践素养协调发展,然后根据教育部门相关规定颁发“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以提高教师队伍构建的严肃性与公平性。第二,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与培养,高职院校应利用技术津贴制度、职称评定、晋升制度等方式,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动力,同时根据教育部门相关规定,协调“双师型”教师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评审,推动传统经验型、知识型教师向应用型、技术型转化。第三,完善绩效考核。围绕专业教学目标,对“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表现、职业素养、实践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引导教师自评、互评,获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和名师加入绩效考评体系,以形成定性与定量的绩效考核标准,确保“双师型”教师素质与产教融合要求相契合。第四,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和监督,目前泰安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校应基于产教融合,实现整体规划,加强师资力量投入的同时,利用内外监督,了解教师职业素养,督促其履行教育主导职责,实现职业人才的全面培养。
打造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推动产教融合,落实内涵战略的必经之路。特色专业的建设需要依靠科学的数据分析,全面的市场调研,以及多方面的支持与协作。泰安市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的推动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打造特色专业。第一,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依据自身教育条件打造新兴专业。产教融合需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人才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构建相匹配的专业和职业规划;办学条件对专业建设也会提出相应要求,高职院校应做好全面市场调查,协调区域经济、人才发展以及办学条件之间的关系,推动专业乃至专业群的建设与培育。第二,加强与企业沟通,将产教融合细化到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根据企业具体岗位的职业标准,对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等提出明确要求,形成“培养目标→就业岗位→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内容→设置课程”的专业建设路线,实现企业需求与专业设置的协调统一。第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传统专业教学方法。例如,根据旅游专业发展需要,搭建教学实训平台,在虚拟情境中指导学生参与旅游管理等实践工作,以提升其职业核心能力。第四,注重品牌建设,高职院校在这专业教育中,应充分分析自身的专业优势,在资源投入上对优势专业倾斜,增强师资力量,形成特色品牌,打造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对市场影响力。
在产教融合中,校企合作是不可或缺的。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实现与企业的沟通合作:第一,资源共享。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人才、设备、技术、成果共享,推动企业创新与职业教育的双向互动,优化资源配置,为职业教育成果顺利融入到企业创新发展中来,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二,工学结合。将学生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中来,为职业教育提供充足的实训基地,例如在会计人才培养中,学校应与企业开展沟通与合作,引导学生参与会计核算、管理环节,利用实训情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第三,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与职业院校签订人才订单,并根据企业特定的岗位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做出指导,职业院校则利用自身优势,对专业学生制定培养计划,以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有效对接,促进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第四,校办工厂。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根据专业优势成立校办工厂,让学校既具备教育教学功能,也具备生产经营功能,以引入企业运行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训空间。第五,成立工作室,高职院校可以依托专业教师团队,打造工作室,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的不同阶段,将其引入到工作室的运行模式中来,利用工作室项目沟通专业课程与企业需要,从而培养应用型人才。
综上所述,目前泰安市经济社会转型,对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积极调整角色,从多层面营造产教融合环境,促进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为泰安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创新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