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客家家训文化的视角调查研究

2020-04-25 09:39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河源客家人家训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 517000)

1 调查背景

河源作为粤东地区客家人的主要聚居中心,具有悠久、浓厚的客家文化氛围。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赵佗被派遣到龙川上任。2008年,在全国专家学者的共同见证下,河源市委常委会议将河源龙川县令赵佗定为客家人始祖。据史料记载,因战乱,在秦平百越后很长的一段历史中,有一批批的移民不断进入岭南等地区。外迁居民与当地土著居民在历史长河中互相磨合,逐渐成为相同的群体——在东江流域的这一支便发展为客家人。继而,东江流域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声浸润着这片土地。河源市是客家文化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客家古邑”之称由此得来。

现今,河源市分为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高新区、江东新区共五县三区,人口达309万,河源市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有着“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美称,河源有姓氏931个,当中大部分姓氏家族拥有自己的家训。

2 调查目的及意义

客家古邑家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中包涵的优秀文化敬业、友善、诚信等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因此传承和发扬客家家训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客家古邑家训文化及客家区域浓厚的文化环境为人民群众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了氛围,也为实现市民的形态意识与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达到一致提供了有利条件。

3 调查方式

2018年5月至12月期间,通过走访调研、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觉对客家古邑家训文化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主要调查单位:河源市;实地调研数量:5个;人物访谈数量:50人,其中,青年大学生30人;调查问卷:921份,收集了至少100个姓氏的家训等资料。

3.1 走访调研

3.1.1 实地走访

佗城古镇:佗城位于河源龙川县境最南端,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既是南越王赵佗的兴亡发迹之地,又是秦代中原文化南下与百越文化交流的结合地。佗城作为广东省人民政府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民国30年(1941年)为纪念龙川首任县令赵佗(客家人始祖),教育会通过改名为佗城。

东源县潘氏示范点:仙塘镇红光村(柳溪书院)潘氏家训文化展馆是潘氏先祖为了秉承其家族之训:忠孝传家,诗书启后。出资兴建了专门培养后人的书院,更是东源县首个家训文化示范点,该展馆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方式展现红光村的历史、传统习俗、潘氏家训等内容,为东源创建广东省文明县城添砖加瓦。

3.1.2 人物访谈

在河源市源城区、龙川县、和平县以及客家文化公园等地区,我们与相关学者进行了交流访谈。在林寨古村、潘氏示范点时,我们到处走访各姓氏家族里德高望重、对于家训传承有深厚了解的老人。受访群众多为中年人或者老人。通过人物访谈,我们收集了大量未曾收录进书籍的家训以及相关的信息。

3.2 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我们以客家古邑家训文化为核心设计了调查问卷,以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的形式针对河源市五县一区不同身份、不同年龄阶段的市民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其中纸质问卷为1000份。统计得出回收有效问卷共921份。问卷对象中为客家人的人群占了71.34%,问卷对象为非客家人的人群占了28.66%。受访者年龄分段为70前的占了受访总人数的18.24%,70后占了16.39%,80后占了22.26%,90后青年大学生占43.11%。

3.3 查阅资料

为深入对客家古邑家训文化的研究,我们走访了客家文化公园的图书馆、河职院客家文化学院,翻阅了许多史册典籍,并对书中记载的内容进行整理记录。在佗城、潘氏示范点等地走访实地调研时,我们也在当地的宗祠、图书室、展览馆查阅了大量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收集到诸多宝贵的资料,为课题的研究夯实基础。

4 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4.1 客家古邑家训的文化环境

“客家古邑”指的是今广东省河源市所辖五县一区,即东源县、和平县、紫金县、龙川县、连平县以及源城区地域地理范畴的古城古镇的统称。在两千多年的峥嵘岁月中,丰富厚实独具意蕴的客家家训文化起源地在这产生。河源客家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形成了良好的传统美德。河源分布着931个姓氏,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族谱和家训家规。其中,客家家训文体具有多样性,有散文、诗歌、格言和俚语。

4.2 客家古邑家训文化的现状分析

从数据可见,在被调查人之中,是客家人的占了71.34%,在受访者的年龄分段中,90后青年大学生的占了43.11%。因此,我们可知在河源地带占大多数的都是客家人,此次调查的主要对象为青年大学生。

(图1)

(图2)

(图3)

(图4)

从图1-图4中可得,在被调查人中,有39.96%的人对自家姓氏的家训文化是处于听说过的状态,有67.64%的人对认为本地是否有必要新建一个客家家训文化主题广场持以有必要的态度,另外认为传承和弘扬客家古邑家训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意义的占了54.72%,认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该保护和弘扬客家古邑家训的占了75.79%。从中可得,客家古邑家训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是需要加强的,并且以客家古邑家训文化为核心的建设认同度已达到一定的高度。

(图5)

(图6)

(图7)

从图5-图7中可得,在被调查人之中,对于宣传和弘扬客家古邑家训文化的方式更加容易接受中,认为是客家古邑家训文化精品的第一选择和第二选择的分别占了26.60%和28.45%;其次,认为客家古邑家训对自身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中有72.42%的人认为是艰苦奋斗方面;接着,在当前客家古邑家训文化保护与弘扬方面存在不足的,有67.43%的人认为深度挖掘不足。综上所知,大力传承和弘扬客家古邑家训文化势在必得,深度挖掘客家古邑家训文化之中的核心是保护与弘扬。

5 存在的问题

5.1 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客家古邑家训文化的宣传力度还存在不足,通常只是单一性的家族传播,这种单一性的传播对于客家古邑家训文化的普及并不理想。调查问卷中问到“对客家古邑家训文化的了解程度”,其中不太了解与一点都不了解的占了调查总数的72.86%,说明客家古邑家训文化的宣传手法不够新颖,宣传台也不够广等原因,导致传播范围与群体不够广泛,不能够让广大群众全面的了解与学习。从而使得人们对客家古邑家训文化的认知度大大下降,因而使得客家古邑家训文化的传播得不到一个可观的结果。

5.2 深度挖掘不足

由于客家古邑家训文化时代的久远、世代的传承、人们渐渐的不重视,使得人们对客家古邑家训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调查问卷问到“对自己姓氏家训的了解程度”,其中知道的只占调查总数的33.33%,有39.96%的人仅仅是听说过,更有26.71%的人是不知道的。由此可见,人们对自己姓氏家训文化的了解并不够深入,片面性的了解,让客家古邑家训文化许多精华遗失在历史中,这都是需要我们去挖掘出来的。

6 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6.1 建立客家古邑家训文化广场,营造浓厚客家文化氛围

广场是城市中人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或交通活动的空间,所以广场是城市文化的一个载体,而城市文化又体现着广场的内涵。因此,可利用广场作为载体,在城市或周边城镇建设客家古邑家训文化广场,把客家文化融入这个载体,让家训文化与广场文化在城市中结合起来传播客家文化。其次,还可以兴建客家古邑家训文化长廊或是客家文化主题公园,这样不仅营造了浓厚的客家文化氛围,更是将优秀的客家古邑家训文化在群众的休闲娱乐中进行了传承与弘扬。还可在广场内的草地花圃、显眼处摆放石头或在各个阶梯的台阶上进行篆刻有关客家古邑家训文化的内容。再者,还可在走廊兴建客家古邑家训长廊,将客家古邑家训或家规等文化刻在长廊上,供市民群众观赏,或在走道墙壁上,通过画上关于客家家训文化的相关壁画、作品等,推广客家古邑家训文化,通过将市民活力中心和文化精神中心两大部分相结合的方式营造一个具有独特的客家文化氛围。

6.2 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传播客家古邑家训文化

如今,网络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也为文化的宣传增添了新的宣传渠道。网络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宣传工具,其内容个性化、多元化,表现形式多样化。它不局限于传统内容,也容纳了中外具有影响力的新思想文化,同时也不局限于传统媒体,即是只有文字的表现方式,而是结合了画面、音频,呈现三者为一体的新型局面,使客家古邑家训文化在宣扬与传播中发挥最大效应;此外,它还具有先进的时效性。与电视相比,新媒体时效性更强,它发布消息流程更简单,无需大量人员配合完成,不用专业的设备,省时省力,随时随地可以发布。新媒体以它独特的价值观、审美观及方法论优势,越来越赢得社会大众的欢迎与认可,其影响范围不容小觑。在宣传客家古邑家训文化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新平台,在当地市政府及高校等领域的相关微信公众号以及官方微博等新媒体或网络微文上,发布客家文化闻名中外的相关内容或故事,或者是独立设置一个公众号,宣传客家古邑家训文化,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扬传播,扩大客家古邑家训文化宣传的范围。

猜你喜欢
河源客家人家训
地域民俗文化类展览的实践与思考——以“客风古韵——河源客家民俗展”为例
客家人
粤赣古驿道河源段考古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广东自然学院河源分院成立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家训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