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榜样教育研究

2020-01-01 14:07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榜样大学生教育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杭州 310000)

榜样是生活化的、可触可见的哲理。“榜样比任何事物都更能温和而深刻地渗入人们的内心”。一个个真实、鲜活具体的“人”将抽象的价值要求通过行为彰显,对他人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与激励作用。我国一直十分注重榜样的塑造与宣传。“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等榜样人物对我国社会发展曾起到过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榜样教育也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

但不得不承认,如今的榜样教育存在实效性弱化、吸引力减弱,甚至被误读和曲解的问题。基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榜样教育的独特功能,帮助大学生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1 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及榜样关注情况

要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工作,必须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对症下药”、“投其所好”。现高校大学生多为95后和00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的大学生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不迷信权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更多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渠道;思维活跃,有创造力;价值取向更为多元化与个体性。

刘靖君副教授在2014年对武汉部分高校进行了大学生榜样教育研究的抽样调查,根据数据分析,大多数当代大学生都有自己崇拜的榜样。其中,知识分子(32.6%)、企业高管(26.9%)、政治领袖(25.1%)等榜样类型是大学生最为崇拜的。这说明大学生尊重知识,也看中个人能力。此外,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榜样偶像化倾向,其精神厚度和传承价值有待提升。大学生了解及选择这些榜样的途径往往是通过网络、报刊书籍等媒体呈现的个人事迹。这些途径了解的信息很可能是碎片化的,甚至是夸大或虚构的,从而容易使他们对人物的了解虚无化,会过多的看到榜样获得的成就,而忽略奋斗的过程,会使他们有足够信心仰望星空,却不知脚踏实地。

2 高校在榜样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2.1 榜样选择类型单一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成长经历、所学专业、既定价值观念等不同,个体对榜样的认知不再整齐划一,关于榜样的选择及关注点都存在差异。高校榜样教育容易出现榜样选择的类型单一、缺乏个性的问题,比如停留在以英雄人物、道德模范、学业优秀学生等传统榜样类型为主的宣传,对新时代榜样人物精神的学习和解读不够深刻,对符合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多样化审美追求的榜样挖掘不足;又如人为拔高榜样形象,将榜样完美化、理想化,而榜样自身的缺点和现实关注少有提及,这样的榜样在学生中缺乏共鸣。

2.2 榜样宣传方式僵化

目前高校一般通过课堂、讲座、报告等集中式学习的方式进行榜样教育,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一对多”的宣传模式。该方式有受众广、易组织等特点,但缺乏双向和多项的交流,忽视了学生的广泛参与和互动。大型报告会式的榜样教育千篇一律,大批量的宣讲容易使人产生厌烦情绪,得不到多大裨益。

2.3 榜样教育实效性不佳

在众多高校,榜样教育并不是一项长期性工作,甚至将榜样教育流于形式,为了选拔而选拔,为了宣传而宣传,这样的活动难以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活动,短暂、突击性的榜样教育也难有实效。此外,只重视榜样的推选,缺乏对榜样精神的提炼,缺乏对高校大学生学习榜样的心理动因的了解,会导致学生向学的内在驱动力不足。不把教与学之间的隔阂打破,容易导致榜样教育事倍功半。

3 发挥榜样教育作用的新路径

3.1 榜样的选择要坚持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

多样性与统一性是相对存在的。大学生个体发展内在需求具有多样性,因而榜样不可能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需要树立不同层面的榜样。但个体需求最终也要回归到能够凝练、包容个体差异的统一性上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大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的关键。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榜样教育的共同目标,特别是个人层面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要求,尤为适合由生动、鲜活的榜样树立价值标杆,引领道德风尚。

当今社会,涌现了一批批像黄文秀、杜富国等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时代楷模”,平凡生活中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最美”。他们在各行各业为当今社会作出表率,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领学生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能为大学生明确时代任务,培养时代责任感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应当注意,注重榜样的时代性与学习历史榜样人物并不冲突,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精神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学生榜样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不是简单的前后顺序或依次递进过程,也不存在前后割裂,而是相互融合、互补否定。

先进典型人物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而身边鲜活的榜样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最为深刻。“榜样如果是强有力、重要的或亲近的人物,引起模仿的作用更大”。高校要充分发挥同辈群体“传帮带”的作用。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下,可以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标杆,结合学生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勤学励志等品德高尚事迹、学科竞赛成绩、学术科研成果、创新创业成果、文体竞赛成绩、公寓卫生表现等,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分别树立鲜明的校园榜样人物、榜样群体。同时,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高校教师不仅仅是榜样教育的宣传者,更是言传身教的践行者。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深厚的理论功底感染学生,亲身诠释榜样精神。

3.2 创新榜样宣传方式,体现时代性

在讲座、报告会的内容安排上下功夫,提升其内容的吸引力,如邀请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高校巡回报告、杰出校友返校座谈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品牌活动之一——“理想·星课堂”,以学院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为主,包括部分省政府奖学金获得者、优秀党员等共同组成“理想·星使者”讲师团,就个人成长经历选取主题进行“备课”,并制成“课表”,由学生自主选课听讲。“理想·星课堂”能更好的满足听众的需求,也给了学生近距离与榜样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获得师生一致好评。

加强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建设,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教育平台。当代高校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也是互联网的忠实用户。通过“两微一端”,以贴近学生的生动语言,视频、歌曲、漫画等表现形式,呈现榜样事迹,讲好先进典型故事。可以借助网络直播平台,为大学生提供面对面与榜样交流的机会。

及时嘉奖、表彰榜样人物。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每年年末都会举办一场“荣誉盛典”,对学院一年来学生的成绩进行梳理,通过拍摄介绍短片、现场展示,对各个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彰。无论是上台领奖的同学还是在台下观看的同学都能从活动中受到感染,掀起向榜样学习的热潮。

3.3 完善高校榜样教育机制

“向先进典型学习,可学者多矣!最关键的是要学精神、学品质、学方法”。榜样的树立要源于生活,也需要高于生活。榜样评价的标准既不能过于理想化,也不能落入庸俗化。准确地提炼榜样精神,从具体行为表现中抽象出其蕴含的精神内涵,突出榜样的“典型性”,更有助于受教育者理解、认同和接受。

行为的效仿应是在无外在压力的情况下自愿产生的。只有当受教育者将榜样的精神内容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价值观时,才能真正地体现榜样的力量。高校需要将榜样教育与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增强榜样的外在吸引力的同时,尊重学习者的内在主动性。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习者与榜样之间的相似程度是影响注意的重要因素。双方在存在适度的差异的前提下,共同点越多,越有利于榜样行为的注意和传递。因此,高校要以人为本,保留榜样的“真实性”,还原其性格特点、成长历程的酸甜苦辣,从根本上激发受教育者产生情感认同,积极学习和效仿榜样。

创设榜样学习的校园氛围,打造榜样教育品牌活动。榜样教育需在高校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将榜样的选拔、教育学习机制常态化和规范化。要积极挖掘榜样教育资源,并对榜样学生进行跟踪培养。高校的宣传栏、图书馆、校史馆、教学楼、公寓等都可作为榜样教育进行的场所。

同时,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要引导大学生把学习榜样落到实际行动中。组织学生团体参加榜样教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红色革命纪念地、杰出企业,拜访杰出教师、校友,成立发扬雷锋精神的“雷锋社”等。通过步入社会,服务社会,使高校学生更深入直观地感受榜样力量。

猜你喜欢
榜样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