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探析

2020-01-01 14:07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职校资助育人

(东营职业学院,山东东营 257091)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资助育人是高职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一环,是三全育人长远育人格局中重要项目和载体。因此高职校作为三全育人理念实践者,必须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到高职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去,充分发挥资助育人价值功能。大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家庭困难学生经济上“扶贫”,更要注重精神上“扶志”和学业上“扶智”。这是新时代高职校资助育人稳步向前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内在需要,更是我国高职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2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校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在高校逐步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奖、助、贷、减、补、勤”为辅的资助体系,确保了每名家庭困难学生不因经济原因辍学。但是多年来,随着高职校困难学生数量增加和学生权益诉求多样化,高职校资助育人在实践中凸显的问题日益增多,高职校资助“育人”效果也受到社会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

2.1 资助育人重物质轻精神,重助人轻育人

资助育人是做好高职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力抓手,但是很多高职校在开展学生资助过程中,资助育人“资助”做得多,“育人”做得少。主要体现在资助具体落实上更多地强调和关注资助资金分配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按时足额发到贫困生手里。评审程序规范,按照学生申请、班级民主评议、院汇总审核、校汇总审批、上报省厅,校财务委托银行将资助资金打入学生银行卡,整个资助过程结束。同时无偿资助制度,出现“等靠要”、“竞贫”甚至用伪造材料骗取资助等畸形现象,学生诚信感恩意识淡漠,部分学生励志意识弱化,在校表现平平甚至不能完成学业,违背资助初衷,资助育人面临困境。

资助育人没有将经济“助人”作用和“育人”功效有机融合一起,学生资助中出现了“助人”和“育人”一定程度的分离与脱节。“授人以鱼”物质激励多,“授人以渔”价值引导少,精神励志上给予的少。高职校资助育人重物质轻精神、重助人轻育人倾向明显。

2.2 资助育人重辅导员参与,轻其他人员参与

许多高职校学生资助工作都由学校资助中心指导统筹,各二级学院专门负责资助的辅导员再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学校资助中心根据省厅今年资助政策制定本校资助计划,结合在校生人数和资助资金,合理分配给各学院资助资金与受助学生指标,各学院负责资助的辅导员再将资助资金、学生名额分配到各班,各班最后落实具体受助学生名单与资助金额。在此过程中,只有相关辅导员参加,参与资助育人老师单一、育人主体有限。没有很好发挥学校各科室、专任老师、行政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人员育人作用,使高职校资助全员育人效果大打折扣,严重制约了资助育人主体价值有效发挥和社会价值整体实现。

2.3 资助育人重程序结果轻过程育人效果,重公平正义轻人文关怀

高职校资助育人是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是与受助学生成长成才过程紧密相连的、持续的过程教育。当前高职校资助育人对资助程序与结果是否公平公正和精准扶贫上关注较多,而对受助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给予精神“扶志”、心理“励志”和学业“扶智”等方面较少,忽视了贫困生心理、思想、精神、学业和能力等方面关切与诉求。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贫困生不仅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和尊重需要,还包括自我价值实现需要。这些内在需要要求高职校资助务必坚持以生为本,除了要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物质帮助,还要充分尊重他们人格,给予更多心理、精神和学业资助,注入更多人文关怀,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当前高职校资助育人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潜力和发展空间,是今后高职校资助育人的关注点和发力点。

3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校资助育人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3.1 三全育人理念在高职校资助育人中没有得到普遍认同

尽管教育部多次发文以制度化形式对三全育人重要性予以强调,但从实际情况看,三全育人理念在高职校资助育人中并没有得到积极推广落实,究其原因是大家对三全育人理念认同度较低造成。目前众高职校仍注重强调的是传统课堂育人、科研育人,将学生育人局限在具体课堂框架下,忽视学生育人工作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第三课堂(实践教学)、第四课堂(网络课堂)的开辟和运行,使得资助育人存在一定“空挡”或“盲区”。

3.2 高职校资助育人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高职校资助育人主要由校学生资助中心老师、各学院专门负责资助的辅导员和其他辅导员参与这样一支队伍承担,这支队伍在整个学校教师中仅占一成。专业老师、行政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觉得资助育人是辅导员事情,与己无关。随着互联网时代高速发展,高职校学生在思想、行为、心理和生活上个性化、价值多元化倾向日益明显,面对这样一群复杂的群体,高职校资助育人队伍显得尤为薄弱。因此组建一支来源多样、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和创新意识强的高职校资助育人队伍非常重要。

3.3 高职校资助育人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没有建立或不够完善

尽管国家、企业和有关社会团体为高职校资助育人提供了各种支持帮助,但由于有关三全育人管理制度、考评机制没有建立或建立不够完善,因此难以真正改变高职校资助育人现实窘况。

4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校资助育人对策探析

面对高职校资助育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并完善高职校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是新时代三全育人新要求赋予教育工作者的新任务,是高职校资助育人正确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政策要求和现实需要。

4.1 重构高职校资助育人新团队,形成全员资助育人合力

现代信息社会里,每个学生都有麦克风都可当主播,他们心智还不成熟,面临很多诱惑,这就要求教职工都承担起应有之责,而作为其中家庭困难学生群体,他们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存在困境更复杂,从事教学的授课老师、从事管理的管理人员和从事服务的后勤人员,能否把育人置之度外了?答案显而易见。因此重构高职校资助育人团队,提高教职工全员育人意识,加强教职工育人服务能力培训,使三全育人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关心关爱困难生、帮助困难生,所有教职工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才能真正形成全员资助育人的强大合力。

4.2 挖掘资助育人教育点,丰富全方位资助育人内涵

高职校资助育人不该仅停留在资助项目评审落实上,不该仅追求资助过程规范和精准上,面对高职校资助育人内涵单一,我们应创新高职校资助育人模式,积极挖掘并培育资助育人教育点,丰富全方位资助育人内涵。

高职校资助育人对家庭困难学生要从经济、学业、思想、精神、心理、就业甚至创业等方面全方位给予支持帮助。对家庭困难学生经济方面“扶困”是前提,学业方面“扶智”是重点,精神方面“扶志”、心理方面“励志”是核心。对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业、就业或创业等方面纾困比解决生活上困难更为重要。困难学生哪方面有需要,我们的资助育人工作就应该提供哪方面的服务与关爱,真正践行全方位育人。这是改善受助学生资助体验评价、提高高职校资助育人人文关怀程度与育人温度的重要体现。

因此平时要对家庭困难学生学习成绩、道德品质、社会公益和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教育受助学生心怀感恩、厚德诚信、努力学习、自尊自爱和自立自强,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成为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3 优化资助育人节点,搭建全过程资助育人平台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在入学、在校、毕业和就业等育人过程中,根据受助学生需要,优化育人节点,提供咨询、资金、项目、物品、方法等贴近或者符合受助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多种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供“输血性”资助同时,多提供“造血性”资助,帮助学生自立自强、可持续发展。对于绝大多数高职学生而言,大一到大三三个学年构成了其心理发展三个阶段,各阶段学生凸显心理问题都不尽相同,有学习不适应、人际关系不适应、失落、心理困扰、情感困惑、就业压力、求职受挫、职业目标不明等等。由此可见心理问题伴随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甚至一生。因此搭建心理平台,把心理健康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目标,对大学六个学期设计不同心理辅导内容,才能满足学生不同成长阶段心理需求。困难学生哪里有需要,我们的资助育人工作就应跟进到哪里,真正践行全过程育人。我们还可拓展不同资助育人平台,如学业平台、励志平台、职业规划平台、就业平台等,对每一个资助育人节点加以优化,使受助者最终实现“被助-自助-助人”转变。

4.4 完善资助育人考核评价新维度,形成资助育人新导向

要使三全育人理念在资助育人实践中真正落地、开花和结果,要使资助育人工作顺应时代发展,还必须创新资助育人考核评价机制,顶层设计好三全育人资助考核指标。高职校资助育人考核不仅要考察资助落实情况,还应从资助政策宣传、资助管理,从育人制度、举措和成效等维度进行引导、监督和考察。只有从制度上创新和完善资助育人考核评价新维度,引入三全育人内涵,打通资助育人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实现三全育人任务。

猜你喜欢
职校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基于信息化背景的职校财务内部控制研究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