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河公司,广东云浮 527300)
李清照的诗作《夏日绝句》,又题作《乌江》,现代学者王仲闻、徐培均都对此诗的历史版本考订甚详;徐培均还对李清照写此诗的历史背景作过一番考证。这里引录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关于此诗部分文字:
“烏江[一]
生當作人傑[二],死亦為鬼雄[三]。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校記]
此篇錄自詩女史卷十一。彤管遺編續集卷十七。名媛詩歸卷十八。歷代名媛詩詞卷七。乾隆章丘縣誌卷十二亦載之。繡水詩鈔題作夏日絕句。
[作人傑]彤管遺編、名媛詩歸、歷代名媛詩詞「作」作「為」。
[為鬼雄]同上「為」作「作」
[一]此詩當作於建炎三年已酉(一一二九)四、五月間。據清照金石錄後序,趙明誠「已酉三月罷(建康),具舟上蕪湖,入姑孰,將卜贛水上。夏五月,至池陽。」烏江在江西和縣東北四十裏,位於建康(今南京)姑孰(今當塗)之間長江北岸,為清照行舟必經之地。趙明誠於本年三月罷守建康,當於夏四月後啟行,其經烏江,亦當在四、五月間,故繡水詩鈔題作夏日絕句。”[1]
从上面徐培均所述李清照的此诗的历史版本可知,明代有3本诗集收录李清照此诗,存在2个不同的版本,明代《诗女史》题作《乌江》,明代《彤管遗编续集》、明代《名媛诗归》题作《夏日绝句》。正文前2句,一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作“生当为人杰,死亦作鬼雄。”;后2句,2个版本相同,皆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无论哪个版本的正文,皆不言及夏日,(项羽乌江自刎事件发生在夏历十二月、冬季,非夏季。)故:后人不可能根据诗的正文另起题目为《夏日绝句》,也不可能直接由题目《乌江》衍化为《夏日绝句》,李清照此诗原题目应就是《夏日绝句》,夏日乃此诗创作时间;题目《乌江》,应是后人根据此诗的后2句而另起题目为《乌江》。李清照此诗,虽后两句写项羽,但并非特为歌颂项羽而作。但中国的文人,从司马迁到当代的众多学者,往往有极深的项羽情结,后世文人往往视此诗为李清照献给项羽的赞歌,如当代著名历史学者王立群就这样解读李清照的这首诗:“诗题叫乌江,那就说明这首诗一定是写楚霸王项羽的;李清照在这首诗中间说,一个人活着,就要像项羽一样当人杰;‘人杰’、‘鬼雄’这两个最美好的词,李清照都给了项羽;前两句是赞扬项羽,后两句说明我为什么要赞扬项羽;杜牧、王安石、李清照都写相同题目的诗,李清照《乌江》立意极高,远远高于以咏史出名的文学家杜牧、政治家王安石,高于所有歌颂项羽的文学家。”(王立群在中央电视台《中华经典》节目讲解鉴赏李清照《夏日绝句》[2])。
宋庄绰《鸡肋篇》卷中载:“时赵明诚妻李氏清照亦作诗以诋士大夫云:‘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又云:‘南游尚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后世皆当为口实矣。”[3]而庄绰却只字未提及更为震撼人心的“生当为(作)人杰,死亦作(为)鬼雄。”合理的解释应是庄绰《鸡肋篇》完稿时,李清照《夏日绝句》尚未创作发表出来。庄绰《鸡肋篇》自序署明:“绍兴三年二月九日”,这是书稿初成时间,书中多记绍兴元年前后事,最晚及绍兴九年十二月李光忤秦桧事,为书稿初成后续写。大略判断:李清照《夏日绝句》创作时间在绍兴九年之后。
审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原文“建炎三年己酉,春三月罢,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夏五月,至池阳。”[4],“春三月罢,具舟上芜湖”正解应为:春三月,罢,具舟上芜湖;“春”字之后、“夏”字之前,文字所述行踪时间应在春天范围内,亦即李清照夫妇开始打算“卜居赣水上”时仍在春天,“夏五月”才从“姑孰”(或某地)“至池阳。”而徐培均删原文“春”字,解“三月罢,具舟上芜湖”作:三月,罢建康守,四月后,具舟上芜湖。显然曲解李清照原文本意。徐培均称此诗写于夏四、五月间,“故繡水詩鈔題作夏日絕句。”,言此诗写于建炎三年四、五月间、夏季,是徐培均自己“考证”出来的,古时并无此说,编纂《绣水诗抄》的古人如何知道徐培均的“考证”?《绣水诗抄》于清道光乙巳年由章丘文人吴连周等编纂,徐培均故意掩盖此诗题目明代作《夏日绝句》多于作《乌江》的事实,言晚至清道光乙巳年此诗才“题作夏日绝句”,实际上是有意将此诗题目以《乌江》为正宗原版,突出此诗项羽色彩,以《夏日绝句》为清代人另拟题目。
颇疑徐培均考证失实,乃不厌恶其烦而细考之。
再考史实,导致当时赵明诚遭罢、不用的原因是“缒城宵遁”事,赵明诚“缒城宵遁”事发生在建炎三年二月甲寅(初五)[5],(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
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结合《金石录后序》记载,可推知赵明诚当时不是被罢建康守,而是被罢“移湖州”、不用。《金石录后序》又记载:“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可知赵明诚遭罢、不用后两个月,又获任命,惜未到任即病逝,年仅五十岁(49周岁),独留时年四十九岁(48周岁)的李清照孤身成为嫠妇[6]。
建炎三年三月初五,杭州发生“苗刘兵变”,赵构被逼“禅位”给3岁的儿子赵旉。四月初一,兵变被平定,赵构复位。兵变期间,朝廷已经陷于瘫痪,苗、刘又都是大老粗,面对各地将领纷纷勤王平乱,焦头烂额,而皇帝幼不更事,不可能有议罢官员之事。故,赵明诚“三月罢”当发生在三月初一至初五。杭州至建康大约290公里,朝廷的文书从杭州骑马送达建康,一般速度只需3天,若加急,不用3天,算来三月初九之前赵明诚就接到了罢官文书。赵明诚被罢、不用,脸面尽失,可以说很难继续在建康城多呆1天了,几乎没有可能拖到四月之后才启行。从建康至乌江也就几十公里,乘船用不了两个时辰就到了,而该年宋纪元历四月十二才立夏(平气立夏,宋历用平气),即使四月初八之前启行,到乌江上岸滞留3天,也会在立夏之前离乌江而去。建炎三年,李清照夫妇若有吊项羽庙事,当在春天,在夏天的可能性极接近于0。徐培均、王立群等指此诗乃李清照在乌江吊项羽而作,殊不足信。
哪么,李清照《夏日绝句》创作于哪一年的夏天呢?笔者查考史籍,《金史·本纪第四》载:金皇统二年,“四月丙寅,以臣宋告中外。”[7]金国所谓“中”,是指金国本国,时金国掩有中土,所谓“外”,指与金有使节往来的宋、夏、高丽等国家。四月丙寅之次日四月丁卯为是年宋统元历立夏(平气),笔者以此为线索思考,认为:此诗题目标明夏日,而正文却与夏季节候毫不相干,似乎文不对题;故而推测:此诗题目所写的夏日,并不是从节候的角度泛泛而指夏季的日子,而是从历法纪日的角度,特指写此诗当日为当年立夏日,题目《夏日绝句》本意为立夏日写的绝句。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极可能是绍兴十二年四月丙寅(初三)之次日丁卯(初四)、立夏日,对应公元1142年5月1日,李清照时年六十二岁(61周岁)[8]。
宋与金签订绍兴和议的时间是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其中一项表面上重要的内容就是宋方以杀岳飞、向金支付巨额赎金并承诺年年纳贡、向金割让大片领土,换取金国放赵构生母韦氏扶赵构生父徽宗灵柩归南宋。为此,主和官员们纷纷称赞赵构“孝德”,这也成了南宋朝廷屈辱卖国的道德遮羞布。赵构生母韦氏扶徽宗灵柩南归的出发日就是绍兴十二年四月丁卯、立夏日,这应是宋与金和谈中宋方提出、金方应允的。金国囚禁宋徽宗、钦宗二帝及眷属的地方为五国城,位于今黑龙江依兰县城西北部,全年寒冷时间长,暖和、热的时间短,现在东北有钱人都还纷纷往海南岛跑。宋方应是有意选择立夏日、天气转暖之时,让韦氏扶徽宗灵柩开始南归。南宋不可能将绍兴和议全部内容公开,但却可以将金国将于立夏日放韦氏扶徽宗灵柩南归作为好消息公开。
《宋史·本纪三十·高宗七》记载:“(绍兴十二年),夏四月甲子朔,遣孟忠厚为迎护梓宫礼仪使,王次翁为奉迎两宫礼仪使。丁卯,皇太后偕梓宫发五国城,金遣完颜宗贤、刘祹护送梓宫,高居安护送皇太后。”[9]显然,四月甲子朔之前,金国已提前把将于四月丁卯释放韦氏扶徽宗灵柩归宋的消息告知宋方,宋高宗才会在金人释放皇太后韦氏之前派人北上迎梓宫、皇太后韦氏于南归途中。
李清照写五言古绝《夏日绝句》的历史背景,极大可能是屈辱的绍兴和议执行中、南宋君臣一片庆贺声中。李清照在悲愤交加中,于临安城中写下这首震古烁今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篇——《夏日绝句》!此诗开头2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作鬼雄”用2个语典:“人杰”[10]、“鬼雄”[11]直奔主题,直抒胸臆:人活着要堂堂正正,死也要轰轰烈烈。“人杰”,语出先秦文子《文子·上礼》;“鬼雄”,语出先秦屈原《九歌·国殇》。后2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用1个事典:项羽于乌江自刎历史事件,表现宁死不屈辱偷生的英雄主义。项羽于乌江自刎历史事件见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此诗不是李清照在乌江向项羽献赞歌来影射南宋统治者丧失气节、屈膝无耻。此诗是直奔主题的言志诗,不同于杜牧、王安石就项羽于乌江自刎历史事件而写的咏史诗《题乌江亭》、《叠乌江亭》。
李清照的这首《夏日绝句》,与其南渡之后的早期所写的爱国诗句“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南游尚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文字风格一脉相承,主题思想亦一脉相承,都是激扬爱国主义思想,鞭挞放弃抵抗的逃跑、投降行径。《夏日绝句》比李清照南渡之后的早期所写的爱国诗句更高、更强!《夏日绝句》体现华夏儿女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怀,不容歪曲!当代考证李清照生平最具影响力的学者黄盛璋,称《夏日绝句》是李清照早期年轻气盛、血气方刚、骄傲自负、目空一切时写的宣扬“个人英雄主义”[12]的作品,是毫无根据的,也是让人无法接受的。
说明:本文写到的:建炎三年四月十二,宋纪元历平气立夏日;绍兴十二年四月初四,宋统元历平气立夏日。是查寿星万年历,并经本人和百度贴吧农历吧的老师动手计算得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