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视角下壮族农村社会结同现象研究
——以广西平果县A村为例

2020-01-01 14:07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壮族现象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

1 问题提出

新时期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在壮族农村许多传统风俗在日渐消逝。位于广西平果县,坐落于壮族山区的A村,却保留且盛行着认干亲、结同等社会现象。人们结交老同不仅在中老年群体,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壮族男青年也十分普遍。

在壮族乡村社会里,结同现象具有何种社会功能?作为一种传统的壮族民间文化,它之所以能够经受住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在现代文化的转型时期依然能够傲然挺立于壮族基层社会,与其所体现的内在本质有关。它体现在满足农民最根本的生产资料的需求,符合壮族民间社会的实际需求。

壮族社会发展过程,与不同族群文化的涵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矛盾。通过壮族老同关系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壮族拟亲属关系的认识,更了解壮族亲属关系体系。对广西多民族地区的认识,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 文献回顾

就结同现象研究,学界则很少在文献中具体介绍。李虎对壮族拟制亲属关系类型考察时,就马山县老同现象较为详细的介绍。他认为结同现象的产生,与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和族群文化观念息息相关。对结同现象的分析,他忽视了关系的建立过程和维持运行机制。实际上,从人们结同动机及其关系维持视角分析,能更好地理解老同关系在族群社会运行中的作用。

李虎通过实地调查,对拟亲属关系类型进行阐述以及其社会功能的论述,表示老同作为拟制亲属关系的一种也存在这些社会功能。这些论述为笔者研究结同现象提供理论依据。老同关系存在何种功能?李虎概括出包括老同关系在内拟亲属关系具有整合、教化、规范和抚育等功能。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对一种现象了解的更深将肯定会有更独到的认识。建立在壮族乡村社会结构下的关系网络之上,老同关系有其突出的特征,体现在结同关系建立之初和关系维系过程中。

3 概念界定

3.1 “交同”和“老同”

在文中是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叫法,均为结交老同之意。交同是直接从民间方言翻译来,结同更接近与书面上的译法。文中使用“结同”,是笔者主观选择。老同是一种称谓,是人们称呼关系中另一方的叫法。

3.2 结同

也称为结交老同,是壮族民间社会中一种特殊的拟亲属关系。瑶族地区称“打老同”,李虎认为,“结“老同”,是指两位年龄相仿且毫无血缘、姻缘关系的同性社会成员,通过某种特定仪式后,形成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以二人为中心扩散开来的一系列拟亲属关系。”调查发现,“年龄相仿”和“同性”两个条件要求并不严格。在这则个案中,有“忘年交”,也有异性好友,双方之间仍形成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只是关系网范围相对变小。

4 关系的选择、建立和维持

结同是相互的,不存在单方面投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维护。与浙东农村“弟兄家”关系一样。在老同关系中,能够结成老同的通常主要是儿时或上学期间要好的玩伴。

4.1 对象选择的理性化

不同的个体选择结交老同的动机不同。他们可以因个体喜好而结成,也可以因个体喜好而终结。李虎将人们结为老同的情境和过程的不同,将结同分为三种情况:命运型、相似型和志同型。在A村,我们发现命运型老同在少数,而相似型和志同型占多数。

人们在和某人往来过程中,会因为在喝酒聊天或日常互动时,因为谈得来,而彼此了解双方在某个方面相似而结为老同。最常见的就是名字相同,可以是字面名字一样,更多是名字叫法相同。

在孩童时期,或且青年时代、求学时候成长过程中遇见的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总能抓住机会。

在A村,人们相信长辈的传统权威。民间信仰中有壮族师公信仰,其基本信条“重孝说”,认为人们不但要孝顺生前的父母,而且父母死后还要对其亡魂尽孝顺,否则就是一种罪过,将会受到惩罚。在结同选择问题上,有时不是自己需不需要结同的问题,而是家里长辈认为需要结交。“命中注定”又不同于李虎的理解,这是进行的补充解释。它包括了结同个体在选择上的被动意思。在已有关系网络结构上,他们选择服从权威并觉得理所当然。

志同型、相似型或命运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认为结同是必要的。不管是暂时之需也好,抑或“交长不交短”的承诺,他们共同之处都是生活的需要。他们不是一般战友,有着共同的目标:生活(养家糊口)。在选择动机上,是出于物质需求,还是精神满足,人们都希望生活能更加美好。

虽然满足互助的目的,村民会继续维系相互之间的关系;纵然不能满足互助,人们也不用担心该关系有瓦解的可能性。这层战友情,笔者在“关系维持”部分,就“喝酒”视角将进行更为详细论述。

4.2 关系的建立依据

人们结交老同的动机纯粹,他们清楚知道“兄弟不怕多,就怕没兄弟。”

结交老同的两人一般很少是同一个屯落。人们不会主动去和邻居建立老同关系,人们生活圈子大小又限制他们结同的选择范围。生活的圈子缩小,已建交的老同多年不往来,容易陷入断交的危机。年轻的时候,到处奔波会结交朋友并以老同关系互称。成家后,不再来往也没有对方关注到对方信息了,这层关系只是个符号以供回忆。

在关系建立过程,人们不需要例行严格的程序,但一定是通过双方共同承认关系,并有意为之。关系确立后,两家成员之间的称呼也发生变化。孩子喊爸爸的老同叫“爸同”,一样的会有妈同、爷同和奶同等等。爸同、妈同、爷同、奶同等,人们用这些名词来记认着结同双方之间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4.3 情感寄托与关系维持

生老病死是人类自然生存法则。“走人情”是村里人(没有外出务工)一年最大的开支,氏族亲戚或者姻亲成员存在变故,亲戚邻居遇到困难就提供援助,就要送礼,每户以50块或100块不等送出。同样地,自家也会收到别人的送礼。

人情和面子是维系、调节老同关系的主要要素。“人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传统社会中强调家族的直接体现,是维系农村社会关系不断延续的主要因素。”因人情往来需要而建立老同关系,还是老同关系存在需要的人情往来,这里不深入探讨。

人情往来使老同彼此间的互动得到强化,拉近双方距离。

有受访者谈到,“我有两个老同,一个瑶族还有一个是同屯的,后也没有来往了。一个方面是出去打工不在家里,另一个是现在也没有年轻的风流了。”外出务工而各自奔波是人们断交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风流”意思是说青年时候经常的往来喝酒。有趣的是,在壮族山区,喝酒是男性之间结为老同的一个动因。喝酒是人们来往最常见的形式,通过一起喝酒能增进双方的感情。这是老一辈人,维持关系的共同特征。“酒”、“风流”,是与结同现象分不开的两个关键词。双方聚会喝酒过程,是关系培养的过程。

人们往来喝酒有个习惯,那就是将米酒倒入碗里,再放入壮族这边特质勺子两只,然后一边聊天一边送酒(将满勺子酒送入对方的嘴里)。双方你来我往不停敬酒,经常是酒到嘴边可对方还在不停的一直说话。整个聚会下来,都是在酒桌上聊天。喝多了,就会在老同家睡个把钟头或留宿老同家。日常生活中,农忙季节互助外,就是一起喝点酒。有老同到家里来,在村里来是很有面子的。酒桌上,人们酒逢知己,畅所欲言。

关系双方承认彼此,在老同提出需要时、他人转达需要时或自身权衡认为必要时伸出援手,起码的也去知会一声。在广西地区尤其壮族农村,人们十分好客,不在乎来访人员的随礼多少,感激的是落魄时期亲友的出现和陪伴。

这层关系的维持有时单方维系即可,但有来有回最佳。多年后,人们仍旧可以随时的“捡起”这份情缘,人生漫漫但从未错过流淌在关系中的优美旋律(喝酒会)。再简单的一次感动,如赶圩路上的一次碰面也会倍感亲切。

5 就结同现象的功能探析

就结同现象展开社会调查,考察壮族农村社会关系运作,主要从存在于社会的个体切入,在个体与社会关系中得出其本质。在现象分析过程,我们也发现了其以下功能特征。

5.1 功能

功能不是我们言及的事物或者方法所发挥的有力作用、效能。我们认为,功能是我们所无论个体还是社会层面,在结同现象中所能观察到的结果,这种结果促进了系统的适应或调整。

结交老同后的两个体,首先明确了双方不一般朋友关系,同时也确立了一个如同亲兄弟亲人关系。另一方面,老同关系具有自主选择性,彼此间享受关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不会觉得内心存在包袱。我们清楚,朋友关系中不会存在着那些预先设定好的用于规范彼此间权利和义务的条例和章程;老同关系,是亲属关系的扩展,规定着关系双方在需要时寻求老同帮助是理所应当。

通过父母的同意结同,最终还是由自己决定的老同关系,人们之间情感的亲密程度一般是不及铁哥们,而他们追求简单而不繁琐的往来互动,又具有纯粹的特征。毋庸置疑,老同关系是可以经过自主选择的,感到不快乐,人们可以选择终结。

从社会整体看。结同现象的存在发展壮大壮族亲属制度。结同现象对社会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李虎看来,老同关系有社会整合、后代抚育、行为规范和教化作用等功能作用,结合调查地特征,进一步简要加以分析。

首先,社会整合。一些零散的东西以某种方式从而彼此连接,进而形成有一个有价值的整体,我们称作整合。人与人之间存在关系,社会整合才会可能。

一是科学制定考核指标。围绕当前重点工作、中心工作,精心选取年度主要工作任务,纳入省委、省政府对市州目标责任考核项目清单。考核指标应能够兼顾全局、突出重点、方便获取、社会认可。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不同地区不同河湖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差异化考核指标体系,确保考核指标体现工作重点、促进工作深入。

老同关系可以作为凝结氏族和村落内部关系的重要力量。生活在山区的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极为复杂,不仅面对糟糕的自然环境,还将接受复杂的社会环境的挑战。首先,人们要处理好和邻村深山里的其他民族(如瑶族)的关系,还要与外边的汉族人或客家人的和谐相处。山多地少,在有限的土地以及生存资源下,难免不发生一些冲突。而在于他村或他族人引发冲突的时候,村里年轻人必须团结起来,共同维护本村本族人的利益。通过结交老同,人们之间就应该有义务的相互帮助。不去给予需要帮助的人帮助者,今后有困难时,村里人将会拒绝给予帮助。建立在老同关系基础上,双方从中得到满足。我们不去肯定它是否必要,可它存在的必然结果,由此不难而知。结同现象的存在,可以使得一个家族,甚至将几个家族或者整个村子的成员紧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

其次,后代的抚育。

传宗接代是任何一个族群都非常重视的问题。成家是壮族人所非常期盼的,生儿育女,在壮族艰苦的生活环境里,孩童的抚育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人类种族要延续,生存下来的人们总会想到办法应对所面临的窘境。

费孝通看来,抚育孩子是永久的和普遍的方式。在壮族社会,抚育孩子式父母的义务,以家庭为单位,父母是抚育孩子的最核心人物。抚育子女的过程是漫长且任务艰巨,不仅需要父母双方能长远的合作,也常常会需要家庭以外的成员帮忙。在结同之初人们没有明确表示这个动机。可往来密切后,人们承认孩子的抚养受到老同夫妻的帮助。在僵化的父子关系下,“同爸”的称呼似乎能弥补心理上的对父亲敬畏所缺失的爱。在与老同孩子的互动中有时会找到安慰。另外,A村有几则个案主动与瑶族结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瑶族小孩的生命力顽强,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健康成长。与之结同结亲有助于自己生育子女愿望的实现。

再者,规范人们行为。规范功能重点强调社会道德与行为规则的遵守和维护。

人们愿意和不愿意和一些人结为老同,存在着个人偏好。在族群观念强烈的个体在选择时不自觉总离不开社会的约束。通常某个人有一些坏习惯或不良行为,例如小偷小摸行为等。甚至不成家室,在村落中生活会倍感压力。

最后,体现在教化民众。村落社会中的少年儿童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才受到有结同意愿的同龄群体及其父母的欢迎。他们表示,具有团队意识或且乐于助人、诚信友善或生命意志顽强等是最受欢迎的。在结同选择策略方面对此有所详述。父母在为孩子寻找老同时,都会考虑到对方的条件。是否通情达理、是否有何不良的习惯等,以免自己的孩子受其影响。即使与玩伴结为老同了,今后对于声誉恶化的老同,人们仍然很排斥甚至断绝关系。这些都对村内少年的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起到教化的作用。

在A村,有一位孩童因是家里唯一的儿子,父母家人疼爱有加,他养成一种不良的习惯,直到九岁还没有戒掉嘴含拇指的习惯,这也就成了村里同龄人的一个笑柄,很多人都不会主动与之交往,也没有人跟他结为老同。有一例,年轻时候和一位同屯伙伴结为老同,经常互相帮村农活,彼此往来十分密切。待其女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因为这层关系两家结为亲家。可后来对方赶女儿回来,解除姻亲关系也造成特殊关系破裂。后来对方名声不太好,也没有老同愿意继续与之来往,村中的一些活动也受到了限制。

5.2 反功能

结同有利于壮族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符合壮族农村社会系统的要求。这并非是一定的,同样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阻碍个人发展和精神缺失。某个人可能由于自己的偏爱,也会以拟亲之亲而犯下严重错误,提出糟糕的建议,违背道德义务或触犯法律,作出难以挽回的行为。他可能会养成一些不值得投入时间精力的不良嗜好。另外,当人们与好伙伴结交老同时,也不自觉的和悲伤结下不解之缘。面对分离,如死亡或离异、人事变迁等,双方的关系体验是相互的。甚者,反目成仇或背叛行为造成关系疏远而各奔东西会令当事人产生重创。在A村,有因两家儿女联姻闹不愉快,老同关系越演越僵化,30年来了虽然同屯生活但基本不来往,甚至一方儿子在2015年早逝,两家路上相遇也不会主动去打招呼。

第二,小团体主义。葛瑞林提到,有些思想家“认为与某个人成为朋友,同时也就意味着将其他人贬低,并排除在兴趣范围之外,而只关注某些同类人群。”部分村民结交老同众多,老同的老同也是老同,如此数量庞大。志同型老同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彼此间有着话不尽的主题。聚在一起喜结同心,不自觉会提到他人的是非甚至贬低他人的作为,而只关注同类群体,养成小团体主义之风,阻碍社区的发展。

第三,加重社会偏离公平正义问题。结同现象尤为消极的之处在于老同关系的过分维护出现的偏爱和不公现象。壮族农村的族群观念尚强,发展不当会恶化社会不公现象。最后,阻碍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老同关系关乎两个体的家庭,影响到两个氏族的利益关系。老同关系双方在称谓上沿用着亲属关系的称呼,自己也得到了新的角色,得到了对方的接纳和认可。一旦发生冲突造成关系破裂,先前遵循亲缘地缘所附带的权利和义务也会受到威胁,甚至产生恶劣的后果,从而阻碍生活社区的发展

6 研究结论

6.1 结论

社会的本质既不是整体、也不是在个人之中,而只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去寻找.老同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个人与整体的关系。通过对结同现象的进一步认识,加深认识壮族农村社会的本质。

人们结同,或是建立在个体需求上,出于生活的需要;抑或是出于社会的需要。在强社会结构的村庄,人们建立关系不仅是巩固自己所处的特定位置。通过结同,人们更多是希望在今后遇到困难时满足互助的需求,同时改善所处的生活状况。因具有个体性和工具性,老同关系不可避免的存在不稳定性。我们已经知道,在强社会结构里尽管受到家庭或氏族的制约,但人们关系的生成和终结,可以因个体的喜好决定。

研究发现,人情往来是老同关系维系的重要保障。走人情不同于村庄日常氏族式活动,而是个体自主选择。老同家办事不走人情送礼,也不会受到社会道德方面约束。最有意思是,人们往来的喝酒方式体现的交换逻辑是关系得到强化的有力支撑。

6.2 讨论

在壮族社会,每个个体有具体亲戚和家人,血亲或是姻亲中他所处位置是确定的。人们认为远亲不如近邻,在A村日常生活中婚丧嫁娶以及各家法事,人们找邻居也不麻烦同族不同地的亲戚,形成生活上“合伙”团体。每个团体有一个范围分布,是建立于地缘关系基础上。人们结为老同,一方面壮大亲属关系网,记认出更多的亲戚;另一方面,附着老同所居处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其势力厚薄而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最关键的是,通过关系建立后人们能更加有目的的生活,去改善自己的处境。为更加了解壮族社会关系网络结构,结同现象在壮族农村的发展,将一直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并探讨的问题。

猜你喜欢
壮族现象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花山战鼓(壮族啵咧重奏)
曾打造现象级IP“熊出没”的华强方特,能否再创造下一个爆款?
《Cat’s book》
壮族山歌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文山壮族“六月节”的祭祀功能及文化内涵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