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文化思想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2020-01-01 12:33苗耀辉
文化学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儒家德育工作

魏 婷 苗耀辉

先秦时期被称作中华文明的头颅,这一时期社会思想高度活跃,百家争鸣,文化学术异常繁荣。其中,儒家是影响最深的一个学派。儒家德育思想以对如何使人性向善,需要采取哪些方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做出了系统性论述。尤其是儒家文化中蕴涵着以“仁”为核心、以“明人伦”为重点、以“隆礼”为特征的德育思想,对当代高校德育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先秦儒家文化中的德育思想

先秦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他们重视德育,提出了系统的德育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以及为落实这些德育内容,实现其德育目标所采用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这些思想无论是在当时社会还是在今日,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首先,儒家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德育思想。孔子的“仁”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首先是“克己复礼”,这是实现“仁”最基本的要求,通过“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最终达到“天下归仁”的目的。其次,提出了以“明人伦”为重点的德育思想。孟子在“人伦”方面提出了“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为了培养出“明人伦”的君子,孟子又提出以“仁、义、礼、智”为具体内容的“四端”,并主张将“四端”由家庭扩充到社会。最后,提出了以“隆礼”为特征的德育思想。荀子强调要以礼修身,“礼者,所以正身也”[2]。在荀子看来,人不知礼就会陷入混乱、悖谬,统治者不重视礼,就无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在荀子的思想中,礼是修身治国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中的教育方法

先秦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对人性中的善充满向往,为了使人向善,提出了具体的德育目标及全面的德育内容,并从受教者和施教者的不同角度总结了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德育方法。首先,反求诸己。反求诸己追求的是遇事要反思自身原因,强调自省的重要性,重视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对德育内容的内化。其次,学思并重。如果说反求诸己侧重强调思的重要性,那么学思并重则是把学习与思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强调二者应同步进行,要防止只学不思给人带来的迷惘,同时也避免只思不学而使人变得懈怠。再次,身体力行。在德育过程中,儒家代表者大都要求受教育者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身体力行不仅是对受教育者而言的,它同样要求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用自身正确的道德行为作为示范,对受教育者起到榜样的作用。最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施教者根据受教者不同个体之间的个性差异,为达到最佳教育效果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以及有针对性地传授相应的教学内容。孔子是创造因材施教方法的第一人,他在教育学生和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就充分运用了这一方法。孟子提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者也。”[3]

二、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德育工作内容在实施中缺乏创新性

当前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内容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成对德育内容的落实,高校德育工作确实也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而学校对德育内容并没有进行必要创新,没有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既不能继承传统,又无法与时俱进,致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变成了学生眼中枯燥无味,仅为宣扬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空洞说教。

(二)高校德育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实践

近年来,我国虽然不断改革高校德育工作的方法,但以灌输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教师依旧在课堂上发挥着主导作用,将复杂的德育过程变为简单的课堂教学,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不见提升,这不仅使学生对德育内容缺乏兴趣,而且无法将学到的德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就连对学生道德水平的评价也是停留在理论考试上,这样必然导致学生认知与行为的脱节,其表现就是对理论知识夸夸其谈,而真正遇到具体情况时则表现得较为冷漠。

(三)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素质不高

根据国家的要求,高校德育队伍肩负着培养学生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的重大责任,德育工作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这个队伍素质的高低。当前我国德育队伍建设从总体上看是好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教师只“教书”却不“育人”,或者对德育工作不重视的情况,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对专业德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高度的敬业精神。

三、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先秦儒家重视对人道德品格的培养,在德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其德育内容与方法在今天仍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这也为高校德育增添了更重要的使命。

(一)以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为目标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人格

在高校德育中,培养学生的修身之道,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成长,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应是高校德育最基本的目标。首先,要积极借鉴儒家倡导君子要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将慎独正己作为德育的基本目标。其次,培养大学生天下为公的爱国精神。儒家强调君子要自觉以天下为己任,努力建设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高校更应该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教育他们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的发展出一份力。最后,培育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进取。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要想不断地向前发展,都不能缺少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高校理应为学生成长负责,为国家发展负责,努力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二)将先秦儒家德育内容融入高校德育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是“仁”,强调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当今社会,高校中部分大学生缺少这种换位思考、关爱他人的仁爱之心,他们做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情感冷漠,因此高校要在今后德育教育中将“仁者爱人”的思想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其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正确处理义利关系不仅是先秦时期儒家所关注的问题,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有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受不良风气的影响,盲目追求利益而忽视了道义在个人综合素质中的重要地位,出现了义利关系天平失衡的现象。面对如此形势,高校应该借鉴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将其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大学生树立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重,见利思义的正确价值观。最后,帮助大学生树立文明健康的道德形象。先秦儒家所推崇的“礼”不仅仅表现为我们常说的狭义上的礼仪、礼貌,而且指在社会生活中,规范人们道德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当今,大学生受到来自西方“自由”文明的冲击,强调个性解放。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若能将先秦儒家所倡导的“礼”与西方的“自由”文明结合起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同时,吸取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知礼守礼、文明健康的道德形象。

(三)借鉴先秦儒家的德育方法,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

首先,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增强德育内化性。高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通过学生的自我反省以及学与思的结合,增强德育的内化性。在教育的过程中,增加对学生的启发诱导,使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主动思考,探索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其次,重视知行合一,增强德育实践性。道德教育具有“成于内而形于外”的特点,其过程首先应该是受教育者从内心对道德行为的认可,然后再将其转化为外在的道德行动,可见道德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在道德行为上,所以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使受教育者在行为上符合道德的要求,能够正确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高校在德育过程中要注重知与行的统一,将理论融于实践,才能将道德认知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培养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统一的合格学生。最后,提倡因材施教,增强德育针对性。为了使学生接受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教育,各高校应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关注每名学生的发展,对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给予及时的帮助,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供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切实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儒家德育工作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生活教育”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