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采茶戏与赣南采茶戏差异分析

2020-01-01 12:33黄振强
文化学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粤东采茶戏赣南

黄振强

采茶戏是流行于我国江西、湖南、安徽及广东等省的一种传统戏曲类别。大部分采茶戏多产生于清代中期至末年,种类繁多,各地特色鲜明。采茶戏作为我国传统戏剧之一,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平采茶戏与赣南采茶戏大同小异,其中“大同”指同属一系,都源于采茶戏,而“小异”指区域性与生存、发展环境等不同,相应的艺术表现方面各具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和平采茶戏与赣南采茶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都发展和创新。将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对人们认识、保护和传承采茶戏以及深刻感知传统戏剧文化气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和平采茶戏与赣南采茶戏发展之差异

和平采茶戏属于广东省粤东客家地区的小戏剧种,而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发展时间、程度等不同,使得两者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一)和平采茶戏发展

和平采茶戏属于广东省粤东区域的地方戏种,具有粤东采茶戏的发展特点。粤东采茶戏与赣南采茶戏发展阶段相似,都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采茶歌—采茶灯—采茶戏。对于和平采茶戏的起源,在当前戏剧研究者中存在较大争议,争议焦点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外来说”。有学者认为,粤东采茶戏是在粤北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基础上发展而来,借鉴了粤北采茶戏的文化形成因素,具有粤北采茶戏的特点,又融合了和平县的客家文化成分。另一方面是“拿来说”。有学者认为,粤东采茶戏是由赣南采茶戏直接引入的,与当地戏剧艺术文化无关。比如,在清朝时期,粤东和平县商人进入赣南地区采茶,当地茶农以采茶歌舞形式招待他们,回去后他们也以这种形式招待客人,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为和平采茶戏。也就是说,和平采茶戏是由赣南地区的采茶戏直接引入的。

(二)赣南采茶戏发展

赣南采茶戏是中国采茶戏的源头,起源于民间采茶歌舞,具有浓厚的民间歌舞性质。其从孕育到成型经历了“采茶歌”到“采茶灯”再到“采茶戏”的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紧密相连,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其中,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只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该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之后小曲联唱,并结合舞蹈发展成“采茶灯”。“采茶灯”形式比较简单,以集体表演为主,向采茶戏迈进了一步。后来又发展成两旦一丑“三角班”的采茶戏模式。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采茶戏产生于明末,在清朝时期盛行。相关史料表明,当时的赣南采茶戏戏班竟达30多个,与秧歌戏并称为南北两大戏曲[1]。1949年之后,赣南采茶戏的发展迎来新的春天。

二、和平采茶戏与赣南采茶戏环境之差异

(一)粤东地区

和平采茶戏属于粤东地区的地方小戏种。广东省和平县北部与江西省的定南县、龙南县接壤,和平县受定南县和龙南县客家人的影响,所以采茶戏在发展过程中,除了传统的采茶戏音乐形式之外,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民间音乐形式。比如和平县的杯花舞、龙船调、竹马舞及鲤鱼灯舞等。这些丰富的艺术形式,促进了和平采茶戏的发展,也促进了粤东地区采茶戏的进一步发展。粤北采茶戏中原有地方特色的连阳调子、邵南大茶及南雄灯子,与其他民间艺术形式融合之后,形成较为粗犷、欢快的节奏,风趣幽默的情调及草根特色的戏曲,为粤东地区和平采茶戏的发展也提供了帮助。

(二)赣南地区

赣南采茶戏与和平采茶戏不同,前者是区域性地方特色,后者是地方性特色[2]。赣南采茶戏作为我国采茶戏的源头,发展比较早,以“采茶歌”来说,不同区域创作的音乐形式就不同。比如赣州南北词、于都唢呐、南康古文、风俗歌、号子等,这些小调、说唱及戏曲等音乐形式多样,具有区域性的地方特点。并且受艺术文化传播的影响,各个区域的地方特色相互依存,共存发展,逐步形成赣南区域采茶戏语言通俗易懂、节奏欢乐明快、音乐优美动听的特色。

三、和平采茶戏与赣南采茶戏艺术之差异

和平采茶戏与赣南采茶戏所处音乐环境不同,造成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曲牌唱腔、曲目及人物角色等方面。

(一)曲牌唱腔方面

和平采茶戏的唱腔受粤北采茶戏唱腔影响,并吸收了广东汉剧、京剧等元素,多使用曲牌体,现代戏以“曲牌联曲体”为主,引入板腔体的板式变化,音乐的表现力十分强。在南北两路系统中,北路主奏乐器勾管以“D·A”唱名re·a定弦,常用曲调有130首,主要曲调有【长歌】【牡丹调】。而【牡丹调】在粤东地区采茶戏传统曲牌中最具表现力,既可以表达愤怒、悲伤,也可以表达喜悦与开朗,以比较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传达采茶戏的魅力与特色[3]。而南路勾管以“G·D”唱名sol·re定弦,以徽调式与商调式为主,基本曲调有近70首,常用曲调有【石榴花】【诉版】等。

赣南采茶戏有400多个曲牌,根据其功能、弦路及调式的不同,具体分为“三腔一调”,即“灯腔”“茶腔”“路腔”及“杂调”[4]。“灯腔”大多为齐唱合唱曲,由唢呐与民间锣鼓伴奏,曲调行进起伏大,音调高亢、热情等,大部分有衬词,如“咿子呦、且当且”等,可充分表现出茶山人民的劳动热情与乐观情绪;“茶腔”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味与赣南特色,多源于本地流行的茶歌,且善于表现劳动与爱情;“路腔”由湖南引入,也可称为湖南调,如曲牌【割韭菜】【对花调】等,其特点是载歌载舞,在戏剧方面运用较多,多以上商调式为主;“杂调”来源于江西省内外的一些民歌小调,多由丑角演唱,没有统一风格,主要用于敬酒、打花鼓等场合,作为备选曲调,如【茉莉花】【孟姜女】等曲牌。

(二)曲目方面

和平采茶戏多以传统剧目为主,传统剧目有《哨妹子》《钓拐》《补皮鞋》《打柴头割鲁基》,代表剧目的题材多是农民所熟悉与感兴趣的内容。比如《阿三戏公爷》讲述的是陆公爷贪色好财,将卖唱的金莲、金玉姐妹骗进家中意图不轨,被长工阿三机智保护。现代剧目以歌颂劳动楷模及讽刺现实生活丑恶为主。比如现代戏《送礼》,题材是精准扶贫,剧情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接近群众生活,深受群众喜爱。而赣南采茶戏题材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喜剧、闹剧为主。传统剧目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变,主要是劝人向善及表现爱情故事,其中以《卖杂货》《补皮鞋》等最为出色,主要剧目还有《钓蛤》《九龙山摘茶》等,现代剧目有《八子参军》《山歌情》等[5]。

(三)人物角色方面

和平采茶戏的人物角色主要分为生、旦、丑,其中男性扮演生、丑,女性多演旦角,又可细分为花旦、正旦、彩旦及老旦四大类。其中,旦角讲求基本功,通常包括唱、做、念、舞,大体可归纳为步法、指法、梳妆、扇花、手巾等几项基本功组合。在传统表演中,早年的艺人组织调子班、灯班、大茶班时,多由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登场表演,边唱民间小调边持扇子或彩巾起舞,俗称唱花灯。后来,艺人采用花灯歌舞的曲调演唱劳动生产、爱情婚姻的故事,在表演上形成以扇花、矮步、吊马为主要特征的程式动作,即称之为“采茶戏”。如今的和平采茶戏,多以其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优美动听的声腔和通俗、简练、朴实无华的戏剧情节见长,较适合表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小市民生活。而赣南采茶戏以两旦一丑为主要角色行当的“三小戏”,其中以小旦、小丑两个行当为主。小旦多由女性扮演,主要突出勤劳、聪明的形象,并且可以用单手与双手进行多样的“扇子花”来表现剧情[6]。而小丑主要分为两种,即正丑与反丑,前者多由青壮年男子扮演,多呈现勤劳朴实、机智勇敢的形象特点,并可以用矮子步与扇子花,后者多是一些花花公子、懒汉的形象,语言表达比较诙谐风趣,以插科打诨为主。在现代戏曲中,增加了老旦、老生等行当。

四、和平采茶戏与赣南采茶戏传承之差异

(一)和平采茶戏之独具创新

和平采茶戏属于粤东客家地区的小戏种,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近30年来,相关传承人员与爱好者对和平采茶戏进行了大胆革新,在唱腔、打击乐等方面借鉴和吸收了广东汉剧、京剧等剧种的一些元素,新潮与传统相结合,把传统采茶戏音乐演变为乡村摇滚,形成独具特色的和平采茶戏。

(二)赣南采茶戏之原汁原味

赣南采茶戏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他民间艺术形成的,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作为我国采茶戏的鼻祖,赣南采茶戏得到了国家及当地政府的重视,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使独具特色的赣南采茶戏流传下去,赣州市组织专业人士,以赣南采茶音乐和采茶舞为基础,编排了两套赣南采茶健身操,在全市举办采茶健身操大赛,这对于增强赣南客家文化的影响力、传承力,推动地域文化传承繁荣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结语

和平采茶戏与赣南采茶戏作为我国传统戏曲的一部分,见证着粤东地区和赣南地区客家人的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等人文思想,具有较为特殊的地方特色及广泛的群众基础。详细阐述和平采茶戏与赣南采茶戏在环境、艺术特色以及传承发展等方面的不同,对探讨客家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也对和平采茶戏和赣南采茶戏的传承起到了更好的保护作用。

猜你喜欢
粤东采茶戏赣南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春暖花开:书籍设计》《粤东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实践研究:文遗复兴,梅州好礼》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珠江口以西登陆热带气旋引发粤东暴雨的成因和预报着眼点分析
浅析赣南采茶戏旅游资源的开发
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共建又要出大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