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敏红
[关键词]培养;计算能力;计算教学;方法
计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夯实这一基础,让他们的数学学习稳固前行。然而,目前的计算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的高效,没有深入地给学生讲解算理等,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将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对计算教学的方法进行改变,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算理,并让学生进行简算、验算以及自我纠错,使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都得到提高,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算理是计算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算理,才能有效地进行数的运算。那么,在计算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呢?有道是“实践出真知”,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算理,深化他们对数的运算的认知。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加法和减法》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一些小木棍,并要求把10根小木棍捆为一捆。课堂上,对于1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可用手指头进行计算;对于10以外的加减法,学生就需要用到事先准备好的小木棍了。如计算“5+4”,学生可利用手指头进行计算,得出结果为9;计算“12+6”,学生就需要用到小木棍了,即先拿出两捆小木棍,一捆拆散,一捆为整,数字12可以用一捆小木棍加2根小木棍表示,数字6可以用6根小木棍表示,然后合到一起数出小木棍的数量,便可得到这个式子的答案为18。这样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算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进行计算教学,教师可让学生课前准备好学具,然后课堂上让他们用学具进行数字的操作运算。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算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真正融入数学课堂学习之中,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
二、强化简算,深化思维
简算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来强化学生的简算能力。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凑十法”来强化学生的简算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加法》时,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植树节那天,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比赛。一班学生种树18棵,二班学生种树15棵,三班学生种树12棵。那么,三个班一共种了多少棵树?”阅读题目后,学生列出式子“18+15+12”,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这不是教师想要的结果。因此,教师把计算顺序进行调整,即“18+12+15”,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得出算式的正确结果。另外,算式中如果没有“凑十”的数字应该怎么办呢?这时,教师可以人为地创造两个“凑十”的数字。如计算上题“一班和二班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学生虽然能正确计算“18+15”,但是他们的计算速度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于是,教师对算式进行改变,改为“18+2+13”。对于这个算式,学生能很快给出计算结果。由此可见,简便算法能在确保答案正确的前提下,极大地提升学生计算的速度,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培养。
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简便算法的运用。运用简便算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而且能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形成简算的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指导验算,形成习惯
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错误,进而影响学习数学的信心。那么,有没有好的方法能够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呢?答案是肯定的。计算之后的验算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增加驗算的步骤,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予以改正,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除法》时,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出示"96÷3、65÷5、64÷2、450÷3”等算式让学生进行计算。在学生计算出算式的结果后,教师并没有马上给出这些算式的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乘法进行验算。如算式"96÷3”,学生算出的结果为32,那么验算的式子应为“32×3=96”。如果验算所得的结果与原式的被除数不同,就证明计算是错误的,需要重新计算。这样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这里,教师应让学生明确:乘法可以用来验算除法算式是否正确;同理,除法也可以用来验算乘法算式是否正确。如算式“23x6”,学生计算得出结果为138,那么就可以通过除法算式“138÷6=23”或“138÷23:6”来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计算教学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可以提高他们计算的正确率。同时,这样可以让学生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四、自主纠错,深度反思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该予以批评,而是和学生一起找出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析错、纠错,并且让他们对自己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良好习惯。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出示几道算式让学生进行计算,其中有一道算式为“4/15+5/6”。大多数学生都计算出了正确的答案,只有个别学生算错,其中一个学生的答案为29/90。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并没有批评,而是让学生重新计算,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计算过程完整地写在纸上。学生计算时先对分母进行通分,即15x6=90,然后对分子进行通分,即4×6=24和5x 15=75,然后相加为99/90,最后分子和分母进行约分,得出结果为11/10。第二次计算,学生给出了正确的答案,然后教师让学生对两次的计算过程进行对比,学生能很快找出自己错误的原因。其中,计算结果为29/90的那个学生,发现自己错误的原因是第二个加数的分子忘记通分了。随后,教师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有了这一次的纠错以及反思的经历,相信学生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错误并不可怕,虽然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但是它也能变成学生前进的“垫脚石”。因此,教师要重视错误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学生一起面对错误,引导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因并自主纠错。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进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总之,在计算教学中,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简算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验算可以促进学生计算正确率的提升,纠错可以减少学生错误的发生,有效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且贯穿于计算教学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