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文化行为解读
——以当代美国英语为例

2019-12-30 15:51
关键词:言语预设话语

李 文

(闽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自言语行为理论[1-2]面世以来,语用学研究和言语行为研究领域有关言语(话语)行为的研究成果极为丰硕,但研究对象主要为两类:一类关注的是孤立的只言片语,研究其话语意义,或以句子为分析单位,研究静态的句子;一类研究虽强调语境,但话语语料多是凭主观提出,并非来自真实的语言环境,是非自然的话语。因此,无论是句子还是语境为研究对象,均偏离或脱离了真实的语境。有鉴于此,本文借鉴相关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领域对言语行为理论的评判,从特定的文化环境(culture-specific)和特定的语言环境(language-specific)两方面考虑,以当代美国英语话语真实语料为实例,考察以话语为主要外在形式的依托美国文化语境产生作用的言语行为,解读带有美国文化印记的话语行为,期待为语用学研究特别是文化语用学研究提供文化生态维度参照。

一、言语行为的文化语用学概念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首次提出:语言不仅仅用来说明、描写,还可以言有所为,用来实施言语行为,即通过话语实施行为。这一理论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得到语言学界以及跨学界的极大关注,也不间断地受到不少批评和修正。随着研究视角的扩大,语境、社会和文化因素进入了言语行为研究的范围,进而产生了语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语用行为理论。研究者注意到,人们常常在话语中显示出文化,或者参与到文化中去,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文化态度。例如师生见面,无论什么场合,中国学生要先招呼老师并称呼“某老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师道尊严;美国学生在正式场合会用头衔或职务加上姓表达师生关系,而在非正式场合,往往直呼老师的名字,老师不仅不介意,反而认为是师生关系良好的表现。 表面上看是中美学生对老师不同的称呼语,其背后却折射出话语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又如,不少信奉基督教的美国人在感叹美好事物、赞叹大自然的美景时会说:“Oh,my god!”,或者“Oh,Jesus!”;而换作中国人发出的感叹可能就是“啊,天哪!”感叹语的背后也显见不同的文化信仰。可以这么说,话语信息常常是一种潜文化信息。从文化聚焦于话语的角度来看,文化是具有符号和物质属性的沟通方式[3](P94)。因此,话语代表言语共同体成员的互动行为,文化可以通过话语对行为加以驱动,使其成为合理有效的言语行为,姑且称为(言语)文化行为(verbal cultural acts)[4]。

文化行为是一种日常言语行为,广义上而言,其表现形式既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或者是言语加上非言语的混合式行为。本文的文化行为从文化语用学界定为:一种受文化约束的日常言语行为,一般依托言语(具体是话语)显示其语用价值[4]。比如:

例 1 语境:Valerie and Christa have been discussing making paper maché globes in elementary school.

Christa:We could sell them at a yard sale at the flea market you know Mexicans love that ki oh.

Valerie:No comment.

(By Jessica Robles[5], Culture in Conversation,p103)

例1中的语境是,我们看到Valerie和 Christa在学校手工课上在讨论制作纸质地球仪,Christa说可以拿到墨西哥人喜欢光顾的跳骚市场去卖。实际上,Christa是在开玩笑,并不是真的建议把做好的地球仪拿去卖,她是在传递一种美国人对墨西哥人的刻板印象:喜欢买廉价而不时尚的物品。对此Valerie是心照不宣的。若把Valerie换作其它文化背景的人则有可能只能理解Christa的字面意思,完全不能和Christa同感。在特定语境下Christa的话语产生了语用价值,就是一种文化行为。

二、话语语境——文化行为的解释机制

任何话语都是在一定言语环境即语境中进行的,语境对于理解话语必不可少。这一观点得到学者们的共识,相关研究者相继从不同角度对语境进行了阐释,不过,因研究侧重不同,迄今尚未对语境的定义、分类取得统一的界定。本文在考察了语境的静态和动态研究基础上,从特定的文化环境(culture-specific)和特定的语言环境(language-specific)两方面考虑,把语境分为两大类: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这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语境观。情景语境指具体的语言环境,又称即时语境,既包括说出的话语,也包括所有话语参与者以及当时的话语环境。文化语境是文化与言语行为相关联的所有信息的总称,包括文化信念系统、文化交际规范、文化语汇系统。话语涉及的文化信息是文化语境建构的基础,有的文化信息直接作用于话语建构,有的文化信息只是隐性地发挥作用,有的文化信息则对话语起关联作用[5]。借助语境情景、文化二分法,可以对自然语境下的言语文化行为及其相关信息进行科学有效解释。

三、文化行为发生过程解析

(一)文化用意——文化行为的心理建构

话语主体即语用者是交际语境的中心。文化用意是语用者在特定言语情境中,基于情境需要,同时又高于一般情境的、与文化相关的语用意向。语用者的文化意向,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这些文化用意成为话语中的核心信息,在双方共有的文化语境下传递给受话者。此时话语往往受到语用者的意向状态的控制,以说话者为中心,以主体意向、期待、取向为统摄,成为文化行为最核心的信息[6]。那么文化用意是如何通过话语的表现形式成为文化行为的呢?通常文化用意会通过激活语境的文化维度完成这一转换过程,达到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施效的目的。

(二)通过话语实现文化行为

1.话语直接指向核心文化事实

文化事实通常指某一文化共同体内能够引起文化联想的所有物质和非物质的事实。如观念、信仰、风俗、人物、建筑、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模式等,是一个言语共同体精神活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文化基础事实可以成为文化行为语用价值的源泉。我们看例2。

例2语境:2000年12月13日乔治·W·布什宣布总统竞选获胜的电视讲话。

I will be guided by President Jefferson’s sense of purpose,to stand for principle,to be reasonable in manner,and above all,to do great good for the cause of freedom and harmony.

(刘宇[7],《美国总统语录》,p311)

例2出自小布什宣布总统竞选获胜的电视讲话,布什提到美国历史上的杰斐逊总统。这位开国元勋被认为是提倡“民主”“自由”“和谐”等理念的先驱,是美国人心中的杰出总统,被称为“人民的人”。在1800年的那次大选中,杰斐逊与对手在获得相同票数后,经众议院投票,最后以一票的微弱优势当选。1800年杰斐逊的胜选给美国带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小布什并非简单提及杰斐逊总统这个人,而是指向他在位时的治国理念以及所建功勋这一文化事实,以此类比,承诺美国民众,他同样能给美国带来繁荣。民主、自由、和谐的理念和给整个社会创造财富都是美国文化的重要价值观,符合美国人心中价值尺度。

希望,对未来乐观,同属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在例3中,我们看到奥巴马在竞选总统演讲中提出希望(hope),给了美国人无限遐想:过去不重要,朝前看,未来才重要。而且作为第一位美国黑人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参选本身就带有希望的含义,有希望就有无限可能,这是当时陷入金融危机中的美国所急需的,也让超越种族藩篱的美国梦显得如此真实,恰恰符合美国人期待未来的核心价值理念。奥巴马口中的“希望”就是对美国人作出的承诺,而充满希望的心理状态正是美国文化价值观所肯定的。

例3语境:2008年1月3日巴拉克·奥巴马在爱荷华州之夜的总统竞选演讲。

Hope… hope… is what led me here today — with a father from Kenya;a mother from Kansas;and a story that could happe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刘宇[7],《美国总统语录》,p321)

2.话语直接投射核心文化预设

文化用意在文化语境里一旦激活经共同体成员优选的一套言语行为和互动方式,文化预设随即产生。文化预设发生的基础实则来自文化事实[5-6]。比如:

例4语境:美国卸任总统詹姆斯·卡特于2002年5月14日在古巴哈瓦那大学发表演讲。

I did not come here to interfere in Cuba’s internal affairs,but to extend a hand of friendship to the Cuba people and offer a vision of the future for our two countries and for all the Americans.

(刘宇[7],《美国总统语录》,p281)

例4的here一词对在场的所有人来说应该是具有高度文化敏感度的词,或者说会潜意识引导在场听众关联到有关美巴两国关系的文化预设:众所周知,美国和古巴同处美洲,地理位置相距并不遥远,但两国长期外交关系紧张,美国政府多年奉行从政治上经济上孤立古巴的政策。不过卡特总统卸任后着力为世界和平繁忙奔走,他是美国历任总统中访问古巴的第一人。卡特总统凸显here这个方位词,想必在悄无声息地传递出他的文化用意:他来到古巴,不是来干涉古巴内政,而是来向古巴人民伸出友谊之手,描绘未来,改善两国关系的。由此向听众表现他的诚意和相对美国对巴外交政策的独立性。

文化预设一旦得到言语共同体成员的认同,就会有意无意地指引成员之间的言语行为和互动,成员们彼此之间会产生共鸣。例如:

例 5 “That’s the Rondo we like to see,playing with all that energy,” Pierce said.“He did everything for us tonight.…”

“I know we’re all in this together,but it’s great when he takes over like that,” Celtics coach Doc Rivers said.“He’s the smartest point guard I’ve ever been around.He’s a brilliant player like that.”

(By Jimmy Golen[8],The Associated Press,2012)

例5中,凯尔特人队控球后卫Rondo的队友Pierce在赛后率先对Rondo送上超出实际程度的赞美,紧接着是教练Rivers大加赞美(the smartest,brilliant)。这里我们看到美式风格的表扬:赞美他人流于夸大和夸张,喜欢用加重语气的词句。文化预设一旦在共同体中约定俗成,就成为共同体成员之间话语产出和理解的参照点。或许正是Pierce潜意识地引导了教练 Rivers关联到相应的文化预设,对Rondo更是不吝赞美之词。以个人主义为主体的美国文化突出个人价值,强调个人的存在和个人的利益,如果你表现突出,就会赢得大家的赞扬。

3.通过话语指向核心文化规约

通常,每个言语共同体都具有特定的一套原则、规则或规范,用于指导内部成员人际交往,言语互动和个人行为,我们称之为文化规约,它是介乎于一般文化预设(比如: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没有价值的)和具体事项之间,对具体事项进行操作的设定,对成员具体的言行具有权威性指导、鉴定和驱使[4]。例如:

例 6 语境:Gingrich takes dig at Bloomberg,claims he spent his way into City Hall.Sinking in the polls,Gingrich tries to appeal to middle class in Iowa.

“I think that’s very dangerous to the future of American democracy,” Gingrich noted.

“My dad served in the Army for 27 years;I was a college teacher.I’m a middle class person.”CBS quoted Gingrich as saying.

(By Rolando Pujol[9],New York Daily News,December 28,2011)

在例6中我们看到:Gingrich挖苦竞争对手Bloomberg,声称他进入市政厅使用了行贿手段,而自己是大学教师,中产阶层人士。在美国文化中,中产阶层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水平,中产家庭标志着有房、有车,吃好、穿好、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生活无忧无虑,正是民众美国梦的代表。美国文化价值观体系的文化规约,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大家了然于心中。竞争对手Bloomberg的拉选票手段为美国文化价值观所不齿,而Gingrich使用利己的实现美国梦的自我评价,与之形成鲜明对照。以此吸引爱荷华州各级人士的支持选票。

再如例7则来自一位母亲在父亲节接受CNN采访时与记者的对话,带有明显的抱怨情绪。在美国一般家庭,父亲和母亲参与教育孩子、陪伴孩子的角色是较为平衡的,美国父亲的家庭参与度很高,所以既有全职妈妈,也有全职爸爸。如果是双薪家庭则比较辛苦,通常会均衡分工,父亲、母亲都积极参与亲子互动。不过,这位母亲两次说出never,强调她眼中的丈夫平日不陪护孩子,从不带孩子外出玩耍,显然不符合美国文化规约中父亲的行为规范,令她强烈不满。

例 7 “My husband would never do that.”

“Do what?” I asked.

“Be out alone with both of the kids at once,” she said,“Never.”

(By Jeff Pearlman[10],Special to CNN,June 17,2011)

话语是文化传递最常见的形式。本文通过鲜活的当代美国英语实例,探讨了真实语境下动态的言语(主要是话语)文化行为。对文化行为而言,需依托言语共同体共有的文化语境,实现话语意向的传递。话语背后的文化用意是理解的核心信息。文化用意会通过指向核心文化事实、投射核心文化预设以及指向核心文化规约等话语途径激活语境的文化维度来实现文化行为。

猜你喜欢
言语预设话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