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翠杰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我国的教育教学理念较之以往有了极大的改变。“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课堂质量。由于历史所学皆是过往的事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极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使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历史 开放式教学 核心素养
什么是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呢?简单来说就是教师采用不同的策略,在进行课堂内容的教学时提出开放式的问题,并且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引导。本篇文章首先论述了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接着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推进初中历史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策略,对历史课堂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开放式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重视历史。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一个个震撼的历史事件,了解到一位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的了解可以从中得到一些人生感悟,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历史的学习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若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让学生去记忆历史事件,去背诵历史知识,那么学生从中得到的有价值的知识是极为有限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历史教育的意义,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历史事件的研究,从而更加真实地体会到历史内涵。“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是初中历史学习中重要的一节内容,由于该部分知识涉及戚继光抗倭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该部分历史所蕴含的意义,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向同学们展示相关的影视视频以及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当时的场景。除此之外,教师在使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组,将开放式的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使学生提前思考。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历史更加真实、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二、初中历史推进开放式教学模式具体策略
(一)开放式问题引导
在“新课改”之前,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要求学生去背诵记忆相关的历史事件。这种模式的教学很可能使学生对于历史学习丧失兴趣,大量的知识背诵也容易造成学生记忆的偏差。因此“新课改”之后,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大多采用开放式的教学,通过开放式问题的引导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比如说在讲解“戊戌变法”相关的知识时,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能只会要求学生记住“戊戌变法”的时间、主要人物、结果以及经验教训等。纯粹的知识点的背诵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地记住这些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于背诵过的知识还会遗忘。此时,教师就应该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比如,如果戊戌变法成功中国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自然会去进一步地了解该阶段的历史背景以及中国社会的现状,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相关知识的掌握。
(二)开放式课堂的构建
开放式课堂的构建对于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推进开放式教育模式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开放式教学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枯燥、古板的形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开放,学生在开放式课堂中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验,促使课堂效率得以提高。教师在对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进行讲解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全方位地认识历史人物,可以采取辩论赛的形式,使双方说出自己的观点。辩论赛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并且学生在准备辩论材料的时候还会充分地查阅资料,提高自身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进行辩论的过程之中,学生们还会进行一定的思考以及对比,从而进一步地培养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建立开放式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对于课堂教学的效率有重要的影响,并且评价制度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方式。在“新课改”之后,很多教育专家认为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被传统的评价制度所扼杀。因此,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我们要将传统的评价制度进行创新,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式的评价制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想法不再局限于标准答
案中。
三、結语
通过本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要求学生去背诵、记忆历史知识并不能促使学生真正地掌握历史内涵,甚至于可能降低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针对此类现状,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开放式问题的引导,促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掌握历史,不断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红叶.初中历史开放式教学的思考[J].考试与评价,2016(03):1.
[2]汪慧勤.初中历史开放性教学的教学实践探析[J].才智,2017(26):172.
[3]李碧珍.历史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5):97,99.
[4]赵亭亭.基于微观史学观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研究[J].考试与评价,2018(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