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ACK框架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2019-12-27 10:40吴延慧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建构教学法

吴延慧,李 亮

(南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江苏南通226001)

0 引言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使用信息技术是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门话题。当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教师知识的构成要素和复杂性认识不足。事实上,让教师单独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并不必然导致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技术。教师有效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前提是将技术知识、学科知识、教学法三者进行相互协调和高度整合,建构系统完善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本文基于教师知识结构与发展视角,从TPACK框架角度来探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问题。

1 TPACK的发展

1986年,斯坦福大学教授Shulman针对当时教师专业知识中学科内容知识与教学法知识分离的弊端,指出教师除了具备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知识外,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另一种新的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PCK知识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被认为是体现教师职业特征的独特知识,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1]。2001年,美国学者Pierson在研究教师如何将技术整合于教学时使用TPCK指代技术辅助的PCK。他认为TPCK是教师教特定年级特定科目所需的一套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2]。2005年,美国学者Niess对TPCK的组成结构和本质作了进一步探讨,她提出TPCK不仅是一种知识和技能,而且是“信息技术支持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y-enhanced PCK)”,“是对技术如何支持教学和学习的一种创造性思维”[3],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与此同时,密歇根州立大学Mishra与Koehler博士在Shulman教授PCK知识的基础上,加入了技术知识,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整合技术的教师知识框架,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CK),明确将教师的技术性知识列为教师知识,将TPCK作为教师知识结构的概念框架。教师在实施TPCK整合模式时,要结合特定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特征、课堂软硬件基础设施、学校的制度文化等因素来调整和完善自身的TPCK,以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效果。TPCK框架强调了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两两之间及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动态平衡性。2007年,学者Thompson和Mishra将TPCK更名为TPACK(意为Total PACKage),以便于拼读和更大范围的普及。新名字既强调了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技术性知识三类知识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必不可少的,也强调了三类知识互动形成的整体[4]。

2 TPACK的内涵与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理念在教育领域不断渗入,近10年,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对TPACK这一概念框架的理论及实践应用研究。关于TPACK框架中各元素的定义有很多,本文以Mishra和Koehler的观点为主。TPACK主要指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的知识综合体,是教师使用技术进行有效教学所必须的知识。它包含三个核心元素即技术知识(Technology Knowledge,TK)、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PK)、学科知识(Content Knowledge,CK)和四个由核心元素交互形成的复合元素:技术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TPK)、技术学科知识(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CK)、教学学科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教学过程不仅要同时关注三个核心元素,更要关注三者间的复杂互动形成的四个新知识。

2.1 TPACK的内涵

学科知识(CK)一方面指教师对其所教学科内容知识的掌握,包括该学科的理念、概念、方法等。另一方面指教师可以正确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科间的关系,比如学科的课程体系、教材内容以及编排原则等。

教学法知识(PK)是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教与学过程的一般性原则与策略。主要指教师对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知识的深刻理解。

技术知识(TK)是指教师关于传统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知识,以及将这些技术有效进行“教学转化”的能力。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TK成为TPACK框架中最灵活的一个元素,教师不仅要具备这些工具和设备知识,还要思考如何才能将技术有效整合到教学中。

教学学科知识(PCK)是指教师对学科内容与教学法整合方面的知识能力,主要指教师能够根据教学情境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来教授某特定学科内容的知识。PCK涉及学科知识的重组、加工、转化与表征,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

技术学科知识(TCK)是教师关于使用相应信息技术呈现特定学科内容的知识。技术与学科间双向互动愈加明显。教师不仅要了解新技术给学科所带来的变化,掌握技术的具体操作,而且要能够对收集到的教学资源进行整理、鉴别、加工与处理,设计与开发教学资源以满足教学需要。

技术教学知识(TPK)是指教师将技术融合于教学法的知识,包括了解所教学科经常使用的技术手段、恰当选择当前可用的技术手段、使用选择的技术确定教学法策略、使用恰当的技术进行教学评价、借助技术反思教学行为等。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是指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需要,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有效表征和呈现学科内容以利于教与学过程的知识。TPACK突出了学科内容和教学法对技术的选择和使用的影响,以及新技术引发对学科内容和教学法的思考与重构,同时强调了三个核心元素间的动态平衡和相互制约[5]。

2.2 TPACK的特征

由TPACK内涵可看出TPACK知识具有如下特征:

(1)复杂多面、系统整合。教师除了具备教学所必需的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外,还需要根据教学情境将技术有效整合(融入)到教学实践当中去。这就意味着对TPACK的学习、应用,不能只是单纯地强调技术,而是应当更多地关注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理论”及方法。

(2)动态变化、平衡发展。随着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新技术手段不断涌现,教师队伍结构和学生素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教师TPACK知识不断调整改进。同时,教师构建TPACK的核心在于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和统一,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引发其它元素的变化,因此要不断地根据要素间的变化进行重新平衡。

(3)情境特定、重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特定的情境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TPACK知识包含了具体教学情境中特定的内容、方法与技术之间复杂的关系[5],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学习者分析,帮助学习者设置适当的教学目标,为学习者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层次交流。

(4)源于实践、指导实践。TPACK是具有实践形态的知识,实践性源于两个层次:①TPACK知识来源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环境中积累的经验,以及基于经验的有目的、有意义的反思;②教师建构的TPACK知识反过来又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影响教育教学效果[6]。

3 TPACK框架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路径

综上所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设计、实施、整合、评价、研究教学活动,并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综合能力。其中包含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对应PCK)、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对应TCK)、信息化教学评价和研究能力(对应TPK)、信息化教学整合能力(对应TPACK),信息化教学能力是这五种能力的有机统一。促进教师TPACK发展可关注以下方面:

3.1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教师TPACK知能转化

“良师必学者,学者未必良师”,教师即使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懂得教学的技能技巧,对本学科的学科工具应用很深入,也不能保证他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因为教师的工作有自己特定的逻辑,具有很多其他职业没有或不如此明显的在场性、不确定性和主观性,是一种以心理形式组织起来的“实践智慧”[7]。教师TPACK是来自教师自身理论的“实践理论”,它体现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并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教师在理解、行动和反思三者的互动中对自己的TPACK不断进行修正、丰富和完善,通过这一过程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以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3.2 关注教学设计,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提升教师TPACK水平

TPACK的实践性决定了TPACK的学习是基于特定的情境,教师在与情境的各种互动中积极发展TPACK,是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具体表现为复杂性、生成性和条件制约性。因此需要以教学设计为起点,为教师创设真实的需要用技术解决的学科问题,使教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技术,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技术对学科教学的贡献,真正有效地提升教师TPACK水平。

3.3 关注教师个体内部发展动机,促进教师TPACK个性建构

教师TPACK水平受教师个人教育理念(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等)和教学情境(如教师对技术的熟悉程度、教师的教学能力)等内部动力因素影响。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思考教学理念、自身TPACK与新教育模式、课程环境是否相符,积极利用新技术、新环境调整自身意义结构,通过学习共同体、同伴互助、经验探讨等实现协作共享,在不断的“认知—冲突—反思—内化”中促使自身TPACK的创新生成和个性建构,为TPACK发展提供正向动力[6]。

3.4 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促进教师TPACK持续发展

学校管理、外部评价、激励措施等外部因素是教师TPACK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校需要结合校情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促进教师TPACK持续发展。如学校管理部门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和政策鼓励,配套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专门的教学服务机构等。学校应将教师TPACK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事业发展有机融合,引导教师将TPACK发展视为教学发展的必然过程,通过教师培训、教学观摩研讨、教师工作坊、网络资源平台等丰富建构自身的TPACK,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化。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建构教学法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