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背景下小学红色德育策略创新研究
——以浙西南革命老区为例

2019-12-27 10:40叶玮芳施晓晨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红色德育资源

叶玮芳,施晓晨

(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0 引言

随着2017年8月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颁布和实施,各地中小学红色德育的开展也进入一个新时代,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不少地区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涌现出一批先进教育典型[1]。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以德为先”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念,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作为重要战略加以指出,这也为红色德育的发展提供了思路[2]。

浙西南革命老区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范围涉及20多个县,中心区域在浙江丽水九县市一带。近年来,丽水市教育局提倡创建“耕读立身,绿色生活,慈孝养德,红色传承”德育品牌,各地中小学纷纷响应,形成了不少有区域特色的红色德育品牌。如龙泉住龙镇中心小学的《红娃带你走住龙》红色校本课程,遂昌王村口小学校开展以“学、争、读、唱、走”为基本框架的“红色之旅”实践活动课程、青田东源小学以周恩来同志题写的“中华民族新希望”纪念碑开展少先队活动等。

尽管如此,红色德育品牌创建严重依赖当地红色资源的状况十分突出,全区域红色德育水平不甚均衡,不少远离红色资源的中小学红色德育活动开展数量和活动效果都得不到保证。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红色德育资源共建共享,加速教学成绩的弯道超车,便成为了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和课题。

1 创建“互联网+红色德育”模块

当前,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由中央电化教育管牵头,已经建立了“国家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该平台设置了活动、资源、社区、资助四大模块,但各个模块都缺乏德育元素[3]。可以利用现有平台,将红色德育元素加入到相应模块:在活动模块添加红色传承活动窗口,用于发起和宣传系列德育活动;在资源模块的“品德”学科教学中扩展专门的“红色德育”单元,整合并上传优质红色资源,使学生与教师方便、快捷地找到最新的红色资源;在社区模块创建红色德育专题教育社区窗口,如红色德育教育社区,爱国主义教育社区,红色文化交流社区等,吸引对红色德育方面有兴趣有研究的学者、教师及学生,在社区平台上集思广益,共同助力红色基因的传承。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平台上增加专门的“红色德育”模块,模块主要内容就是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与学校网站集成,访问者根据页面介绍,轻点鼠标,便可以转到这些下一级网站上去访问各具特色的德育内容。

实现“互联网+红色德育”,除了完善国家层面平台,更需要基层教育机构的大力支持,为实现红色德育资源的互联网化,丽水市教育局已经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在市教育局主导下、丽水市建立了“丽水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以管理者、老师、学生、家长四个功能入口为向导,主要是为教师教学提供集群社区、为学生线上学习提供资源和应用软件、为家长提供了解孩子学习的窗口[3]。要把该平台作为德育品牌创建的阵地,创建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名师工作室,开展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专题活动,开创红色德育智慧课堂等,集合各方力量共创智慧丽水红色德育教育。

2 创新小学红色德育方式

目前当地小学主要是以红歌传唱、红色观影、红色之旅、红色地方课程等方式开展红色德育,部分地区受当地红色资源单薄的限制,德育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课堂讲授的形式开展德育活动,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小学生形象、感性的思维特点,红色德育实效性受限。本着可操作、可落地、可监测、可评估的原则,可以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对地区红色资源进行整合和再创造[4]。

2.1 红色德育微视频

“微视频”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异军突起的传播方式,各大微视频平台层出不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微视频集文字、动画、声音为一体,操作性强,成本低,形象生动[5]。利用微视频对红色资源进行整合与再创造,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到红色精神,也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微视频的拍摄和制作过程中,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利用PPT演示或者口头讲解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的弊端。

浙西南革命老区红色德育教育最经典的、最具影响力的第二课堂模式是“小导游制”,许多靠近红色资源的学校都会让该校学生在课外时间担任“小导游”,向游客们进行景点介绍。在传统“小导游”制的基础上,可运用拍摄微视频的方法对资源进行整合和再创造,如拍摄住龙红军街这一个景点时不仅可以拍成若干个微视频,还可以改变生硬的导游词,以童谣、歌曲、快板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对红色景点展开介绍。一方面可以让观摩者通过模仿和学习了解红色文化;另一方面,也使录制者在录制体验的过程中强化对红色资源的记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一些信息量大的红色教育资源,如粟裕、刘英、周恩来在浙西南一带的革命事迹,可以组建一支专门挖掘英雄事迹的团队,将他们的事迹编写成剧本,由学生担任主演拍摄成微电影,方便学生在课外享受生动有趣的影音资源。

2.2 红色德育AR影像

增强现实技术(AR技术)能够打破地域限制,改变传统的2D课堂体验,不再是图书或黑板呈现出的平面内容,而是3D立体图像,非常生动、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AR技术进课堂成本相对低廉,仅需要一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即可实现。

以偏远地区或缺乏红色文化资源的学校为例,这里教师无法带领学生去参观纪念馆、遗址,“AR技术+红色德育教育”便可以实现,当讲述周恩来视察小顺浙江省铁工厂故事时,可利用AR技术在学生们的课桌上立体呈现铁工厂里的器皿(手榴弹、轻机枪、步枪等),甚至可以通过转动平板或智能手机,观察到物品的各个角度。利用AR技术进行红色德育教育非常符合“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让学生们亲自用眼看、用耳听、动手做,自然的开动大脑去想[6]。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AR技术可以让不同地区的老师、学生聚集在一个虚拟课堂中上课,并且达到真实、实时的互动[7]。因此,在缺乏红色资源的地区,红色德育教学也可以达到一种真实的体验。

2.3 红色德育VR视频

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因为其体验感强、操作简便等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已逐渐被普及应用,可以借助这一技术手段,将红色文化资源由现实转化成虚拟,形成数据化资源,在学习环境创设、技能实训提升这两个教学环节加强红色德育的效果。要实现VR技术的主要由视频采集制作和课堂具体运用两大步骤。

首先是实地采景。用VR摄像机到红色文化遗址、纪念馆进行全方位的拍摄,再利用相关的视频编辑软件,对数字化的视频信号进行后期编辑处理,最后将编辑完成的视频信号转换成标准的VCD、DVD以及网上流媒体等格式,再上传至共享网站[8]。VR体验需要有专门的教室或设备。在VR教室,教室将从共享平台上下载的红色文化VR资源上传到终端,教师用PAD主控端,学生用可穿戴VR设备,以参观浙西南革命老区住龙镇的红军街为例,当教师在课堂中介绍红军街时,就可以让学生们带上VR眼镜,观看红军街VR短片,可以参观整条红军街,也可以放大其中特色的景点如三个弹孔、粟裕办公旧址等。环节告一段落时教师通过控制PAD主控端,发布终止信号,提醒学生们摘下VR眼镜,从虚拟回归现实继续课堂教学[9]。通过VR技术与课堂融合,实现学习环境的创设。

VR技术还支持技能实训,以遂昌县王村口小学的小导游制为例,利用VR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个虚拟实训环境,让学生跟着虚拟实景自行训练讲述导游词。学生们可以同时进行,避免了一个场所一群学生的尴尬境况;抽象与具体相结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述,更有利于对红色文化深刻内涵的吸收,提高红色德育教育的效果。

3 构建“红色德育”协同机制

浙西南革命老区虽然位于东部,却属于欠发达地区,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为实现红色德育的全面推广,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学校等都应作出努力,加强协同,打破资源和技术壁垒,构建合理的保障机制,实现红色基因的有效传承。

3.1 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

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各级教育部门应根据教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纲领文件,切实加强国家文件落地,整合应用,引导、扶持当地红色德育教育,尤其要注重制度与人才保障,尽早进行教育现代化布局。以浙西南老区为例,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依托地域特色,推出了“耕读立身,绿色生活,慈孝养德,红色传承”德育品牌创建计划以及一校一品特色德育活动。计划确立了10所试点学校,打造德育基地,并以此为基础,继续面向全区域进行推广。

3.2 促进基层学校间的众筹众创

红色资源在空间上分布的不平衡,使得每个基层学校在红色资源利用上也存在差异,此时各校应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均衡发展。对于拥有优质红色资源,红色德育活动创建成果好的学校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完成资源整合、创新、再创造、传播等。对于资源匮乏地区的学校,应发挥师资、技术等其它优势,创建红色德育名师工作室,利用各级教育资源平台,多分享和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实现学校间的众筹众创[8]。

3.3 发挥高教教研部门的智力支撑

高校教研部门在红色德育模式创新的过程中要承担智力支持与技术保障的作用。在红色德育的纲领性文件起草、试点校选择等环节,高校要积极参与并提供指导性意见,在政策落地后期,应该对相关学习指标进行针对性收集,总结提炼先进经验与典型模式。例如,丽水市教育局和丽水学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红色德育品牌的建设,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在高校对红色德育师资培育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大力开展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校长培训,组织交流会分享优秀典型案例、经验实效,讨论红色德育教育新模式。

3.4 协同社会组织的支持

在教育部门主导下,协同各方资源,加强各个社会组织的联系,丽水市教育部门协同宣传、文物主管部门,推动与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中国红军王村口纪念馆、王村口红色古镇等地的合作,为学校红色德育提供实践基地,提供有针对性的配套服务。由于基层中小学专业技术团队匮乏,对于微视频、微电影、VR、AR等技术操作不够纯熟,为了优化学校的成果,可以将社会组织、专业人士引入校园,以合作共赢的方式邀请他们一起参与技术指导、设备共享、前期VR、AR资源的采集录入等,以推动各地以区域为单位统筹建立社会专门保障队伍,做解决学校运维保障的强力后盾[8]。

4 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红色德育教育与智能信息技术融合成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但技术的革新需要主管部门的倡导,基层学校的支持,社会力量的保障,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构建起共享、交互、协作的新格局,才能推动小学红色德育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学生爱党爱国家的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辐射带动全民学习,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红色德育资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红色是什么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我给资源分分类
红色在哪里?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