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美凤
(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 北京 100024)
2019年中国电影暑期档的市场格局可谓扑朔迷离,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多部电影撤档、改档。一方面舆论哗然,另一方面也让观众不知所措。备受关注的两部国产电影《八佰》和《少年的你》,在上映前几天突然撤档,更是掀起了舆论高潮。电影档期变动,不仅要探究其原因,更应从其原因背后挖掘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电影产业存在的问题,探索出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关于电影撤档的原因众说纷纭,但也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电影题材比较敏感、尺度大等。《八佰》撤档引发的舆论高潮在于人们对其讲述的历史事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影片对国民党将领孙元良的刻画不够客观,加上导演在某社交平台上的不当言论,不适合在近期播出。二是片方以“撤档”带话题,提高热度及观众期待值,以赢得高票房。有人认为此次《少年的你》在上映前几天撤档是为了获得更多关注。三是因为在上映期间有竞争力相当或者更强的片子。《少年的你》原定6月27号上映,该档期内好莱坞大片《蜘蛛侠》也会上映,管理方给出的撤档原因也有“市场预估”。
电影调档、撤档,是近年暑期档电影的常见操作。以去年暑期档为例,共有23部影片有撤档、改档现象。其中,《我不是药神》因口碑爆表,点映改提档;《阿修罗》因影片市场表现不佳而选择在上映2天后撤档。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电影撤档首先会引发关注和讨论,甚至一场舆论风波,同时不可避免地对片方、影院、观众以及审查部门体制机制造成影响。对于影片宣传方而言,不断改档的过程中,物料内容、宣传点成为极其不稳定的变量,许多时候前期做的工作成为废品。如果遇到撤档的状况,则会让宣发公司面临着宣传周期加长、一部分宣传费用打水漂甚至是失信违约的压力。而对于影院来说,撤档、提档、改档任何一种形式的变动均会让影院承受不同程度的压力。比如《少年的你》上映前三天撤档,最起码影院需要临时更改排片计划,用于影院宣传的物料也需要替换,如果已经预售,还要做好大量退票工作,对影院是不小的经济损失。另外,对于观众来说,满心期待的影片无法如期上映,难免对片方有所怨言,降低片方信用。
档期变动某种程度上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如果单纯为了吸引关注而撤档也是非常冒险的行为。当撤档电影题材敏感、尺度较大时,有关部门要求撤档,也会引起观众对电影审查机制的质疑。
2004年起就有了称暑期档为“国产电影保护月”的说法,即作为黄金档期之一的暑期,上映的进口片较少,可以为国产片留出市场空间。按此说法,如果暑期优秀国产电影撤档,会造成这段时间中国电影市场的实质损失。《八佰》《小小的愿望》《少年的你》三片据说累计预计会有70亿量级的体量。根据犀牛定档电影票房预测数据,《少年的你》票房最高可达13亿,《小小的愿望》预测最高20亿,《八佰》则有望再创神话,达到40亿量级。站在这个角度上,暑期档票房大幅倒退已经成为定局。当然,暑期档并不会直接减掉70亿的市场份额,会有其他影片填补一些窟窿,但是综合下来,损失也不小。据猫眼专业版数据,今年暑期档总体票房取得176.53亿的成绩,超过去年的173.8亿,再创新高。但优质影片未能聚集在这一黄金档期,对今年暑期档票房确实造成不小的冲击,7月仅完成57亿票房,与去年同期的70亿票房拉出了13亿的差距,如果没有《哪吒》这部“票房收割机”,难以有此成就。
电影撤档行为大量、频繁出现,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不够规范。近年来,中国电影票房市场可谓此起彼伏,目不暇接。继2017年《战狼2》创下56亿票房神话后,今年春节档的《流浪地球》以及暑期档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也取得中国影史单部电影票房前三的成绩[1]。国家电影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609.76亿元,同比增长9.06%;国产电影总票房为378.97亿元,占全国总票房62.15%;城市院线观影人次同比增长5.93%。2018年共生产1082部电影,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82部,其中国产电影44部;全国银幕总数达到60079块,其中2018年新增9303块[2]。国产电影市场发展日益繁荣,竞争也愈加激烈,自然也滋生出许多问题。电影行业的秩序随着市场扩张和资本的大量投入而面临严峻挑战。阴阳合同、虚假票房、利用舆论等不公平竞争行为,不仅打破了市场规范,更透支着观众对国产电影的信任,长此以往不利于电影市场的良性生态。
从国产电影发展趋势来看,撤档行为某种程度上透露出片方对影片质量和内容的不自信,同时也反映了观众更加理性、更加注重内容,难以再因为影片的话题度或者流量明星盲目买单。过去的一年里,既有《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药神》三部票房突破30亿元的爆款电影,也有《狗十三》《无名之辈》等小成本制作的口碑佳作,口碑的力量越来越显著,好内容好剧本的权重越来越高,优秀电影被埋没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那些无利不往、想要躺着赚钱的电影成功率越来越少。《八佰》和《少年的你》这一类在期待值和影片质量上有保证的影片想用撤档来让票房“更上一层楼”也就不难理解。中国电影市场内容驱动票房的时代即将来临,正如今年暑期爆款《哪吒之魔童降世》,此前宣传极少,也并未引发全网讨论,但就在上映后一两天之内凭借口碑获得高票房。互联网病毒式传播让优秀电影“酒香不怕巷子深”,口碑和“安利”行为助推优秀电影创造票房神话。在电影市场向健康化、理性化发展过程中,撤档行为最终结果只能发展为扰乱市场秩序,片方也不得不自食其果。
市场可以自发优胜劣汰,但并不代表它不需要监管。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只要市场做大了,就会有更多的投资人觉得这个行业有前景,资本自然就会跟进;与此同时,只要市场足够大,电影多样化的局面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小成本电影的放映空间、艺术院线的建立等多年来未能解决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事实上,中国如今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电影的多样化以及创作的高峰却没有随着市场的繁荣而出现[3]。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中国目前电影产业的发展面临三大挑战:舆论失序、市场失序、产业失序。应对这三大挑战,不仅需要行业自律和观众保持理性,更需要从制度层面加以监管,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促进电影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电影产业促进法》等法规法律,但全面的电影产业监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各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需要共同努力,建立行业标准和相关的电影监管规则,改进和深化监测方法。要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电影市场,从电影大国转向电影强国,制作有影响力的原创内容,从电影的制作、审核到放映都必须有完整的体制机制来支持,破除恶性竞争的阻碍,中国电影才能稳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