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养成融合机制浅析

2019-12-27 06:27曾雨珊吴燕端
梧州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树人契约立德

曾雨珊,吴燕端

(1.2.梧州学院 大数据与软件工程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立德树人内含了中华传统文化根基,从文化赓续的角度对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指明了新方向。大学生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养成需要传统道德观念和现代社会道德交往规则的支撑和规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将为探索形成其融合机制提供土壤,有效指导高校开展大学生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养成的工作实践。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分析

立德树人作为传统中华文化道德、教育伦理要求,在古代文献中均有体现。立德一说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意为人最大的成就首先是立德。而“树人”则出自《管子·权修》,强调育人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和时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立德树人更强调对学生的德育,更着重讨论德育为先。那是否表示,立德树人是一个单纯的、老生常谈的德育命题呢?杨兴林通过对胡锦涛、习近平两位同志对立德树人与教育之间的论述深入分析后认为,“立德树人是在强调德育为先前提下的全面树人以及全面树人基础上的德育为先”,这样把“树人”和“立德”紧密联系起来看,才是立德树人命题的内在逻辑[2]。本文同意该观点。立德树人更突出的是立德的作用,要用立德来引领树人的工作谋划和实施,重视德育的理念要贯穿育人成才的教育工作始终,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才能达到了立德树人的要求。

二、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

(一)使教育目标更明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更加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教育目标,就是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自然规律,教育实践的规律,在教育的全过程中着重提高对教师队伍和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同时,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培养目标,立德树人更关注学生的德行操守自律、道德素养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提升等精神和品行的修养。

(二)使大学生培养方向更清晰

立德树人回答了“怎么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并丰富了大学生培养的内涵。尤其针对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成才的高校而言,更应该对照立德树人的理念要求,重新审视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具体工作部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在德育为先的前提下,结合时代发展新特征,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新世纪复合人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三)使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更凸显

在新形势下,全球信息大量、快速交流是世界发展的新趋向,大学生虽身处校园象牙塔,但大量信息的涌入,让当代学生的视野和眼界得到大幅度提升。但同时,受到不同的信息洪流的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显得不够坚定,对共产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认识不足,信仰缺失,容易出现价值紊乱的现象。在这个时刻,立德树人教育命题的提出,正好回应了“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青年学生是未来国家的脊梁,要在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中塑造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信念,目的为国家和民族培养社会主义人才。

三、立德树人与大学生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联系

“立德”“树人”作为延续至今的中华传统文化道德要求,早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并作为道德伦理的隐性标准,被人民群众运用在生活生产各个方面,人的“德”始终是排在前列的衡量因素。而“德”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新的内涵,唯一不变的是社会对人的德行的高要求和重视。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蕴含着诚信、平等、公正的价值观念,内含于“德”的广泛涵义中。

(一)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区别和联系

从表面上看,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分属不同领域:法治信仰属于法律领域,强调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是形成并加强法治观念、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而契约精神属于道德领域,强调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伦理共识,着重用精神上的价值观念约束人们的行为。实际上,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虽然在不同领域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提出了要求,但其内核都暗含了平等、诚信、公正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观念,法制信仰和契约精神的内在道德伦理是相契合的。

首先,平等、公正观念是法律制定和契约缔结的前提。在法律框架内,各主体要首先处于一个相互平等的地位,才能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相对公平地制定法律法规,形成社会共识,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在社会中,参与契约制定的多方主体也应处于平等地位,只有尊重各方的主张,才能缔造一份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规范各方行为的契约。其次,诚信观念是形成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重要基础。诚实守信不仅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加强全民法治意识、塑造法治信仰、提升法律权威性、在全社会形成敬畏法律的氛围的重要道德基石,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而契约精神的实质则指向诚信的价值观,当法律不能覆盖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情况时,坚守诚信的契约精神将辅助化解社会矛盾,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十八届四中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提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3]。契约精神推动法治信仰的氛围形成,法治信仰又能反过来帮助契约精神持续渗透到民众的心中。

(二)立德树人与大学生法制信仰和契约精神养成的联系

时代在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媒体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日常接触到的信息环境趋向观点多元化、舆论态势复杂化。此外,传统文化中“人治”特点突出,法治文化欠缺,也是制约法治社会全面推进的客观条件。在社会中,滥用司法权力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客观条件都对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塑造和契约精神的养成形成负面影响。当思想没有完全成型的大学生在社会中直接接触到涉及个人的违背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事件时,更容易受到负面的心理打击,个人从而对社会公义形成负面印象,有碍全社会法治观念的普及和法律权威的树立。所以应重视并加强学校在塑造大学生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过程中的角色,在环境相对单纯的校园中,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充分运用校园的各项资源,为学生前置社会法治教育,帮助他们提前养成牢固的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顺利过渡到社会实践。而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立身之本,重点在立德,目的是树人,最终指向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具有崇高理想的新时代人才。从以上论述可知,大学生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是具有相同的道德观念内核的,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是养成他们法制信仰和契约精神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步骤,这与立德树人的高校建设理念是契合的。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强调以德育人,能充分发挥德育对于各项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从而更有利于养成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

四、大学生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养成融合机制探究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国情下,高校应深刻领悟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全面认识到大学生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是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中都要持续重视。要把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与长久以来有成熟经验的思政教育工作有机结合,侧重实践、突出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校园资源和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教育教学。

(一)强化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养成的重点

教师不仅仅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会在与学生相处的点滴中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教师在面对繁重的日常教学、科研任务时,也必须自觉提高自身道德文化素养,主动了解和学习法治知识和市场经济契约精神,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的结合,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创新教学模式,可根据法治教育的特点多利用案例教学、观点辩论、情景模拟等方式,抓住平等、诚信、公正的道德观念内核,把法治教育和契约精神培养融入到平常的教学活动中。

(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应该贯彻落实到所有学科的教学当中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并非道德建设、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养成的唯一课堂,要站在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的高度考虑问题,把一些专业性强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也纳入到德育的统筹规划中,发挥课程协同增益效应。有些教师认为,做好专业课程的教授即完成了自己的本分工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专门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承担,体现了高校教育系统里面的职能分配。这种想法过于片面,这要求高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再教育和再培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转变个别教师片面的教育观念。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形成法治教育和契约精神培养的教育合力

针对法治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可以打造一支专职和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聘请行业专业人士开设讲座甚至固定授课,从而科学地设置专兼课程,探索设置校外课堂,让学生有机会充分深入社会,了解中国特色市场经济运作规律和案件实例,对法制环境、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有更立体的体会和领悟。

(四)在全校管理系统中宣传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在高校“大思政”的思想指引下,结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学校要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观念,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探索体现法治精神的方式方法,以期更好地服务学生,更好地开展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行政、后勤、学工等系统也是经常与学生打交道的部门,要把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和管理服务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大思政”格局。在这种观念的引领下,各部门要改进、完善各项工作的规章制度并做到严格遵守,做到有理可依、有章可循。在面对学生开展业务工作时要强调尊重其主体地位,可探索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路径,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权利意识,在潜移默化中营造法制化的氛围,更好地培养大学生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

(五)重视建设敬畏法律、尊重规则的校园文化氛围

法制意识、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培养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点,在团队内部及团队对外联络事务中得以充分体现。学生通过参与各式各样的校园组织活动,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社会交往能力,更能在实践中学会尊重规则,提升自我的诚信意识、平等意识、公正意识和团队意识,这些意识是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养成的重要思想基础。从学校层面看,要把学生的校园组织活动视为立德树人的一个有效途径,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设计好学生群团组织的机构框架和资源分配,加强对其指导老师的培训,确保稳定的经费支持,从各方面保障好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六)深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和提升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目标,最终要落在学生本人的道德素养提高和思想政治水平提升。同样,在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养成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内化的主观能动性起到重要作用。道德的知识获取要被学生完全内化,需要依靠行动的结合才能达到目的。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也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除了在校园、课堂为大学生打造适合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场所、氛围外,还必须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融入各类活动和讨论当中,只有在现实中亲身参与,才能对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有更深入的体会和理解。

猜你喜欢
树人契约立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生前契约”话语研究 “生前契约”消费之多声对话——北京6位老年签约者访谈分析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以契约精神完善商业秩序
《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