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燕
摘 要:“学源于思,思源于凝”,问题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和锻炼创造性思维,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课改的深入,问题式教学已被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中,本文主要闡述了问题式教学的内涵,并结合当下高中历史内容深入探究了问题式教学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策略,以更有效的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 高中历史 历史教学 有效策略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12-0-02
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第60页:“历史解释是以时空观念为前提,以史料实证为支撑,以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过去提出理性而系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可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落实“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同时也渗透唯物史观、时空观、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落实。而采用“问题式”教学可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历史事物进行提问和解读,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效手段。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已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景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分层阅读”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而这些教学方式都可营造一种积极热情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间无障碍的沟通交流,而采用“问题式”教学可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历史事物进行提问和解读,有效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还可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问题式”教学类型
“问题式”教学是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出发,又不拘泥于教材,科学、巧妙的提出一系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获取问题的答案,并正确、合理、深入的了解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引入性问题,是教师为了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埋下伏笔或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求知欲而设计的问题。(2)差异性问题,是指相似的一类问题,其结果却出人意料,与学生之前掌握的常识相悖,引发学生强烈认知冲突的一类问题。(3)诊断性问题是指教师围绕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易犯错的地方,设置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的薄弱之处充分暴露出来,进而根据错误来进行针对性教学,在错误中逐渐反思成长。(4)探究性问题,是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设计的富有思考性的一系列问题。(5)迁移性问题,教师为了学生能把以往学习的知识改变后用于新情境而设计的问题,迁移性的问题能横向或纵向孕育其他问题的解决方案。(6)弹性化问题,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为学生留有充足的自主发挥空间。(7)总结性问题,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和小结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回忆起知识并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而设计的问题链。目的是将分散、孤立、零碎的知识点,相互结合组成一个完善的知识网,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8)递进式问题,教师根据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利用正向或逆向思维,逐渐提出由浅入深的问题。这样可引导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二、“问题式”教学原则
“问题式”教学中问题的提出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确保问题的设置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确保问题式教学的有效性。而且问题的设计要有“主问题”和“子问题”,主问题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对教学内容起到主导作用、引领作用的问题。而子问题是针对教学过程中每个步骤、每个环节而存在的问题。通常教师可把相似问题整合到一起,组成问题链,推动知识迁移,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例如在《启蒙运动》教学时,教师可提问:“伏尔泰理想的政治体制是什么,他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学说具体指什么,成功实践有哪些国家?他与伏尔泰的思想主张有哪些异同点?”“卢梭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与前两位的思想有什么样的区别?”“为什么在这一时期会兴起启蒙运动?又带来怎样的影响?”……上述问题紧密联系,可帮助学生对启蒙运动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性评析,进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指向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杂而多,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学生被盲目的牵着鼻子在走,使得学生思维受到压抑。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来针对性的设计“问题”,保证“问题”的设计要能解决教学重点和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根据教学难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准设计一组有针对性、启发性、难易适中的问题,这样才能明确历史教学重点、避免了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例如在讲解《百家争鸣》时,其教学目标主要是了解孔子“仁”和“礼”的思想核心,孟子“仁政”和“民本”思想以及各家代表的主要思想。教师可以在教学时设置如下问题:“电视剧中常常会出现忠孝两难全这句话,忠和孝分别指什么?主要是哪家思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仁义礼智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具体体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在治国方面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以及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等。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理性评析“百家争鸣”这一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端正自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而落实历史科学核心素养。
(3)逻辑性:目前部分教师常常会课堂提出很多问题,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毫无逻辑,没有相关性。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无法真正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原则。如果是复杂繁琐的问题,教师还要注意化整为零、多层设问、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逐步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可设置一系列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在哪一年?结合战国七雄分布图分析秦统一六国的策略是什么?统一六国的意义如何?”“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又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全国的统一?有何意义?”“皇帝的称号是如何得来的?皇帝拥有怎样的权力和地位?”“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秦朝推行什么制度?与西周的分封制相比,主要区别是什么”等等,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逐层地挖掘秦朝中央集权制创建和影响,落实历史学科时空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三、“问题式”教学对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的倡导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可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拥有理性分析和客觀评价的能力,拥有终生学习与发展的能力。“问题式”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设置与解答,能让历史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落实。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的思想诞生”,问题是进步和创新的源头,可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能力。例如在《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课中,利用丰富的历史史料,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历史上名人对秦始皇的评价是众说纷纭”“秦始皇主要有哪些事迹并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怎样的影响”“秦始皇在你心目中到底是怎样的形象”“评价历史人物我们到底需注意哪些原则”等等,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不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通过史料来解释和理解历史事物,能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养料促进自身成长,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四、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式教学的策略研究
1.革新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质疑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途径,更是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的手段。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应试教育,以教师为主体,实施“填鸭式”教学,不仅束缚学生的思维,也让师生间关系成为上下级关系,学生对教师普遍有一种畏惧感,面对教师的提问,常因紧张而说错话,更不用说对教师提出质疑,因很少在教师面前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对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新时期下,教师要与时俱进革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改进教学模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1],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可通过彼此兴趣爱好和关注话题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逐渐消除学生的紧张和心理负担。在课堂上,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板一眼的教学方式,应话语亲切、平易近人,同时也应多多鼓励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不再恐师。另外教师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认识到有效问题的设置本身对于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激发就能起到良好的效用。而学生带着问题开展自主性学习的过程更是彰显“以学生为本”理念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质疑,之后在教师的带领下与学生一起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中的“鸦片战争”教学时,教师可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如“大家在世界地图上可看到,中英两国相距这么远,怎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呢?”、“一共发过几次鸦片战争、战争的起止时间、侵略者和结果都是什么”、“虎门销烟是哪位英雄做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高效的预习,学生还可将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上提出,由师生一起探讨解决,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课堂上教师也可提出一系列引导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像“如果没有禁烟运动,英国还会发动鸦片战争吗、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都是什么”、“《南京条约》的签订意味着什么”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鸦片战争的性质,帮助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质疑和自主学习,教师不仅要给予充分的信任,更要给予学生耐心的指导,切勿怕麻烦、怕出乱,对于一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定要始终秉承着一个迎难而上的正面态度去对待。
2.利用问题激发兴趣引入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加有效的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灵活运用引入性问题,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能引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或者为教学内容埋下伏笔[2]。通过设疑来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并促使学生在生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发展思维, 往往是十分有效的。例如:以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明星、电影作为教学入手点,在《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动作电影明星成龙吗”、“成龙出演了一部名为《十二生肖》的电影,其中的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是我国非常珍贵的文物,可是为什么会流失到了国外呢”、“生肖兽首铜像是被哪些国家掠夺的呢”等等,通过当下著名的影视明星和热播电影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这课堂教学内容埋下了伏笔,在问题提出后,很多学生都开始私下讨论,还有的学生已经自主翻阅课本,想要寻找答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探索时间,为后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在基础教学结束后,教师也可以再次升华上述问题,来考究学生对该历史事物的解释和情感价值观,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3.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传统教学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对历史的看法都来源于教师,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固化[3],而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问题式教学法,利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例如: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教师可将两节课程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并针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吗?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通过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查找资料,学生们会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并且了解其起止时间,这时教师也可提问“为什么区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呢?”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带着问题去课本上寻找答案,还能使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教学《外交关系的突破》中,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时,教师可根据实际的课堂任务及学生实际的认知提出相应的问题,“为什么使用‘恢复一词?”“为什么中国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此时美国的态度如何?”等等,促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加以思考、学习、查询资料、合作及实践,最终能更好地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另外教师在进行“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教学时,可利用两幅世界地图,一副是十五世纪的世界地图,另一幅现代世界地图,之后教师可提问“两幅地图的差别在哪里”、“有哪些人开辟了新航线”、“是谁发现了新大陆,大陆在地图的哪个位置”等等,通过地图与教师的问题,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并形成鲜明的对比,加深学生影响,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了解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航线,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探究新航线开辟的起因、发展及对于东西方贸易往来的影响。
结语
总而言之,问题式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突破,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解决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同时还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时期下,教师要与时俱进,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灵活创设问题情境,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必备品德和能力,培养学生拥有终生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俞建梅.“问题导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0): 167.
[2]王卫杰,张娣,陈新民.问题导向式学习和项目导向式学习的比较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09):154-156.
[3]陈木香.问题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8,054(0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