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荣波
(广州开发区员工服务中心金雁艺术团,广东广州 510000)
我们谈贝多芬,不能不提他的交响乐。众多史家认为,《英雄》具有里程碑意义,音乐史由此开始迈入浪漫主义。《命运》、《田园》、《欢乐颂》,地位之崇高,也无须多说。
而谈交响乐,又不能不提奏鸣曲式,因为交响乐的第一乐章(快板),没有多少例外地都是这种曲式。笔者虽然对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优美)普遍地更有兴趣一些,但第一乐章常常作为整部交响曲的主题,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而谈“奏鸣曲”,又要分清两点:一是指交响乐第一乐章(且必须是快板)的曲式,是一种体裁,强调作品由呈示、发展、再现三个部分组成,并且强调呈示部应该有两个具有对比性格的主题。二是指主题乐思的组织、发展手段,大概只是强调“对比”——这是一种普遍用于各种音乐体裁的作曲技法。因此,对“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之类,要区分是体裁意义上的奏鸣曲,还是技法上的奏鸣曲;对各类“协奏曲”中所标明的“奏鸣曲式”乐章,也应有上述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任何长大乐章的生成,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基本上都离不开“奏鸣曲式”。
普通的音乐爱好者,对“奏鸣曲式”可以不加理会,免得伤害自己的兴趣,这是笔者的第一个观点。
无论从创作的角度还是从欣赏的角度来看,流动的音响(音乐),一定是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体。其中,形式是客观的,比如奏鸣曲式、分解和弦,不管你能否辨识,都像音乐的时长一样,不会改变。内容,则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比如主题、情绪、色彩,允许作曲者、演奏者尤其允许聆听者做出不同的理解。因此,我们听音乐,实际上是“打包”装进耳朵,只为了获得聆听感受;至于音乐用了什么曲式、技法,如果不是为了专业研究,是不必理会的——不懂语法的文盲又怎样?还不照样能听懂别人的演说。
但是,如果对“奏鸣曲式”的体裁结构稍有了解,对我们高效地欣赏大型乐章,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是笔者的第二个观点。
奏鸣曲式的交响乐第一乐章,必须包括呈示、发展、再现三个部分。笔者觉得,只要“听懂”了呈示部,基本上就能“听懂”整个奏鸣曲乐章,因为呈示部已经展现了乐章最基本的内容(主题)和形式(音形),后续的绝大部分音响,原形都在呈示部出现过,因此,关键就是要耐心地体会呈示部。
什么叫“听懂”?简单说,有两步。第一步,找出各种比较突出的、重复的音形(例如和弦、动机、旋律、声部、甚至某种乐器),分成同类组,每组都代表着一个意义,重复次数最多的音形(包括扩展而成的旋律句、段落)就是最重要的主题。第二步,这些重复音形是什么意义?在听的过程中,你的本能或经验,基本上都会靠谱地告诉你。
有人可能担心:那我需要找出多少同类组啊,我又怎么会知道呈示部在何时结束、展开部从哪里开始啊?其实,奏鸣曲式的主题数量,标准配置是两个(即所谓的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即使例外,发展部或尾声又派生出新的主题,通常也不会有太多,因此抓住那些在听感上最容易辨识的即可。
更重要的是,奏鸣曲式中的这两个主题,在音形和听感上有着明显的对比关系。如果第一主题是铿锵的、激烈的、进行曲般的、抒发的、以弦乐为主的,相应的第二主题我们都能猜到,大概率会是温柔的、安静的、民谣式的、沉思的、以木管为主的。情况就是这样!具体的对比手法和角度,可以通过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色彩、风格、配器、声部等等来施展。奏鸣曲式在为何有这样的规律?因为作曲家们发现并被事实证明,这样的安排,最便于聆听者领会音乐的主题内含。
结论是:奏鸣曲式的出现,恰恰是为了降低音乐作品的聆听难度,而不是相反。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业余爱好者对奏鸣曲(式)的态度,就不应该感到畏惧。
只凭听感准确判断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也一样)的起止点,笔者觉得这很难。听呈示部的内部结构,笔者的经验是:一、A、B主题起码都要出现过一次,两个主题因对比突出,不难辩认。二、期待A、B主题以完整的时段出现。在引子和过渡句中,往往只是主题较有特点的片断,是不完整的;先“摘要”式、后“合起来”陈述主题,是奏鸣曲常用的套路。也就是说,仅在呈示段,主题标志性的音形,通常可出现3次(或以上)。典型的安排是:引子(和弦)-过渡(和声)-摘要(分句)-完整呈现(主题旋律组)。
前面说过,大型作品的生成,离不开奏鸣曲式。而长大的音乐作品,有时令人挠头,考验听者的耐心。笔者也是经过多年的摸索,最终亲身发现了一条“必杀技”:听奏鸣曲式乃至一切大型作品,找出那些令你印象深刻的重复(包括相似的)音形,妥了!
笔者还要分享一个粗陋但有明显好处的经验,对奏鸣曲式的长大作品,先按时长砍成三段,分别预设为呈示、发展、再现部,在若干次聆听中稍作调整,基本上也就差不了多少了。好处在哪里?显然,一个9分钟的乐章,你只要听懂了前3分钟,后面就顺了。
最后要说的是,呈示部的要点在主题内容,而音乐最美的、最感人的地方,大概率出现在后面的发展部、再现部甚至在尾声。为何?呈示部中的主题音形是“原形”,原形在后面得到了“变态”的强化、夸张(本质上仍然是一种“重复”),这才达到了高潮。
当然,有些曲子的引子或尾声,大于主题级别,甚至大于呈示部或其他部。这种情况,毕竟属于少数,对普通爱好者来说,可以作为例外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