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范文澜对赵翼史学成果的承袭

2019-12-26 08:38王云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3期
关键词:正史札记史家

王云燕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湖北武汉 430023)

20世纪的中国史坛名家辈出,范文澜是极具典型的一位,他的治学道路经历了由国学家向马克思主义史家的转变,印证了20世纪中国史学由前期到后期的发展轨迹,被蔡美彪誉为“旧国学传人,新史学宗师”。范氏早年毕业于北大国学门,师从黄侃、刘师培、陈汉章等经学大师,专精考据、训诂之学,致力于“追踪乾嘉老辈”。赵翼作为乾嘉考史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备受范文澜关注,无论是他早期撰述的《正史考略》还是后来编著的《中国通史简编》在取材、立意、观点、文字表述等方面均不乏承袭赵翼史学代表作 《廿二史札记》的例证。白兴华在谈及近代史学家对赵翼学术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时曾对此略加说明,因篇幅所限未及展开论述。范文澜对赵翼史学成果的因袭与借鉴为探究传统史学的近代传承提供了典型例证,有必要做系统研究。该文主要运用文献对照的方法,将《正史考略》《中国通史简编》两书与《廿二史札记》进行比对,选取能够反映承袭关系的部分问题略加考述,以揭示两者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1 《正史考略》对《廿二史札记》史法部分的借鉴

《廿二史札记》(以下简称《札记》)是乾嘉学人赵翼的史学代表作,后人多将其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并称“乾嘉三大考史名著”。与钱、王之书不同,《札记》以史书为单位,遵循“每史先考史法,次论史事”的体例,先考察正史的成书经过、史料来源、撰述优劣等史书编纂问题,然后就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胪列史料并发表评论,实质上兼具了史学批评和中国通史的双重性质。陈垣最先注意到《札记》的这一特点,并按照“史法之属”“史事之属”分类剪缀。与陈垣如出一辙,范文澜在参酌《札记》时,也因著述性质、内容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接受取向。总体看来,《正史考略》一书主要偏重对《札记》史法内容的借鉴,《中国通史简编》则倾向于史事方面的承袭。

《正史考略》是范文澜早期的学术成果之一,考证色彩十分浓厚。全书正文25篇,对包括《新元史》在内的二十五史逐一加以考释。《正史考略》的撰述模式是:开篇先对每部史书做一概要介绍,然后引经据典,逐条展开分析论证。著者有意将搜集的资料分门别类,辩证分析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见解,“窃欲九杂旧闻,缀为一编,他日翻阅正史,此或为其一助云”。全书“所特别注重的约有三大端:一是涉及史籍的基本面貌、基本体例;一是关系到史家学术地位、史德人品的评价,对于以往受诬枉、遭曲解者更加重视作重新评价;一是考辨史书纂修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发前人之未发。”选题与《札记》的史法部分多有契合,借助史源考察,不难发现该书所本史料出自《札记》者为最,据笔者统计直接引用多达51次。对《札记》的姊妹篇《陔余丛考》亦有所涉及,先后征引30余次。如此广泛的史料征引和运用,足见范文澜对赵翼史学价值的服膺。

除广泛征引《札记》的史料外,《正史考略》中的某些观点也受之影响。譬如,考证《旧唐书》的史料来源时,称:“此书自唐中叶以前多本国史原文”。《札记》中则专门列有“《旧唐书》源委”“《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两个条目。又如,评价《新五代史》时,称:“此书虽称良史,然体大思深,不无小疵间出”。与《札记》中“文直事核,所以称良史也”,“欧史纪传各赞,皆有深意”“欧史亦有失检处”的说法异曲同工。再如,评价《金史》时,称:“三史(指 《宋史》《辽史》《金史》)中最为良史,然亦有可议”。《札记》中也称:“《金史》叙事最详核,文笔亦极老洁,迥出《宋》《元》二史之上。说者谓多取刘祁《归潜志》,元好问《壬辰杂编》以成书,故称良史”。除以上几例外,《正史考略》中有关《宋史》《辽史》《元史》《明史》等正史的评价,均可在《札记》中找到类似的观点,囿于篇幅,兹不列举。以上论证可推知,《正史考略》一书不仅从《札记》中摘录史料,对赵翼的史学评论亦多有引据。

2 《中国通史简编》对《廿二史札记》史事部分的因袭

世事变迁,七七事变后,范文澜的学术生涯经历了由“追踪乾嘉诸老”的朴学志向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转变,而这一变化的突出表现是《中国通史简编》(以下简称《简编》)的问世。《简编》作为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历史的通史著作,“是继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丰碑,开启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系统地研究和叙述中国历史的新时期。”与《正史考略》偏重考证的风格不同,《简编》倾向历史解释,巧合的是,这部以新史观为指导的新通史在史料和观点上依旧因袭了赵翼的史学成果,不同的是,参考内容由史法部分转向史事部分。

追溯《简编》的史料来源,不难发现引据史料很大一部分出自《廿二史札记》,粗略统计多达60余处,现仅就其荦荦大者,揭举如次。《简编》在论述南北朝时期的宋朝时,着重介绍了统治阶级的恶劣行径,依次归纳为:秽行、暴行、贪侈、屠杀亲属四个方面,主要是在参照《札记》中“宋齐多荒主”“宋世闺门无礼”“宋子孙屠戮之惨”三条的基础上写成。此类情形在《简编》中较为常见,在王莽变法、西汉农民起义、东汉政治和党祸、武则天评价、唐代宦官专权、北宋初年政治、明代刑法、科举、宗藩之制等问题的论述上同样借鉴了《札记》的相关条目,最为明显的当属明代部分。在论述朱元璋“完成统一事业的原因”、明初“创立制度巩固政权”“八股取士”“宗藩之制”“三大案”“阉党”“明代农民起义”等问题时,均在不同程度上从《札记》中提炼史料和观点。《简编》不独参照了《札记》,对《陔余丛考》也有一定借鉴。例如,在考证牛耕出现的时间时以《陔余丛考》的记载为依据,谓:“照赵翼《陔余丛考》说,耒是牛耕的器具,如果人耕,何必揉木使曲呢。赵说如不误,也是殷周两代早有农耕的证据。”介绍明代科举情况时又参考《有明进士之重》一条,分析明中后期皇帝不见群臣的现象时又征引《有明中叶天子不见群臣》一条,等等。

范文澜的主要史学贡献在于对中国通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通史体系。平心而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史家范文澜与传统史家赵翼在治史旨趣、理念、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故而在借鉴赵翼史学成果时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有选择的截取,一些与自己意志相违的内容则被刻意摒弃。比较典型的一例是关于明中期农民起义首领李添保的描述,《简编》中称:“朱祁镇天顺时,湖北麻城人李添保因欠租逃入苗山,自称唐太宗后裔,聚苗汉人万余,攻掠州县。明总兵官李震大破添保军。添保逃入贵州,率苗兵出战,被李震杀死。”《札记》中《李添保》条的叙述为:“天顺中,麻城人李添保以逋赋逃入苗中,伪称唐太宗后,聚众万余,僭称王,建元武烈,掠远近。总兵官李震大破之,添保逃入贵州。复诱群苗出掠,震擒之。”通过文献对比,可明显看出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并将文言文转译成白话文。值得注意的是,转译过程中范文澜有意漏掉了“僭称王,建元武烈”一句。究其原因在于,二人观念和立场的分歧。按赵翼本封建社会的官僚士大夫,正统观念浓厚,自然会从统治阶级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在他的意识里,农民起义者乃流寇之辈,擅自称王更是僭越之举,故“僭称王”一句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共史家范文澜自然不会认同赵翼的这一说法,他坚持唯物史观,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省略掉“僭称王”几个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对历代史事的评论是《廿二史札记》一书的重点和精华所在,涉及范围十分广泛,自西汉至明末一千八百余年间,举凡政治、文化、风俗、经济等均有论及,若把此类条目单列出来很接近一部中国通史的规模。近代史家在写作中国通史时,多从中汲取资源,以致王树民在评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通史著述时说:“以中国通史形式编写之书,多为大学的讲义讲稿,或直接摘引旧书之文,或据《廿二史札记》等书转引旧史之文,非出于自身熔铸成书。”显然,《札记》已成为风靡一时的通史写作参考书。范文澜在延安主持编写《简编》时,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撰写通史所需的书籍资料十分匮乏,他一再强调:“延安马列学院的资料室参考材料不算多,那时要找《农政全书》《天工开物》这类书都找不着,有关史学的杂志新书更是难以看到。同时我的历史知识很贫乏,许多部门根本不懂或懂得太少,如少数民族史、自然科学史、艺术史、哲学史等部门,我都是门外汉,因之,有的说不出来,有的说得肤浅不扼要。”或许,这种客观的时代条件正是促成范文澜重点借鉴《札记》这类常见参考书的原因之一。在参考资料如此稀缺的条件下,仅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简编》这部50多万字的开创性通史作品。毋庸置疑,这是范文澜本人辛勤耕耘的结晶,此外赵翼等前人的研究成果也为这部通史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素材和论述基础。倘若抛开对前人成果的借鉴,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部如此庞大的史学名著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因此,我们在惊叹范老个人才华之余,也不能忽视赵翼等传统史家对他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言,近代史家范文澜较多地承袭和借鉴了传统史家赵翼的史学成果。事实上,不只是范文澜,陈垣、吕思勉、周谷城、钱穆等近代知名史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赵翼史学影响。他们纷纷从赵翼史著中汲取资源,并按照各自所需重新加以运用、阐释,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恰恰说明了传统史学中的积极因素,也会在被激活后重新转入近代学术体系的构建中,成为创造近代史学的动力之一。传统史学与近代史学并非截然两分,而是一脉相承。

猜你喜欢
正史札记史家
护理札记
劳动最光荣 史家胡同小学绘画作品展
正史和野史哪个更接近真实
身边雷锋
最有思想的句子
论杨衒之的生平仕履与史家意识
韶关札记
叩问 轻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札记
我国第一部纳入正史的楹联艺术志《山西省志·楹联志》太原首发
旅日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