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古筝作品的创作意涵诠释

2019-12-26 07:23余御鸿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江雪乐段漫步

●余御鸿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

一、主题与意境

青年作曲家江雪,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2013年获得作曲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她曾创作多部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包括管弦乐队、室内乐、独奏等,亦曾获作曲类多种奖项和荣誉,包括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项目、先后两次获得全国音乐作品评奖奖项等,与她合作过的乐团有:中央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天津交响乐团、中国音乐学院青年爱乐乐团、香港城市室内乐团、台湾巴洛克独奏家乐团及美国Hub New Music Ensemble等,不难看出,江雪对于创作是有热忱的。2012年,她开始创作筝乐作品,次年,笔者在台北国家演奏厅首演她的第一部古筝独奏作品《暖•溪》(击乐伴奏)。自这部作品诞生之后,江雪又陆续创作了《漫步花溪》《林中雾语》《河畔秋语》,每一部作品都有着不同的展演形式、音乐风格。在当代青年作曲者当中,对于古筝有这样的情怀,愿意花上一大段时间进行创作,每一部作品又有不同的审美、品味,我想是不多的。

江雪近年来的音乐创作中,有几个比较主要的创作主题来源,如对时间-空间的领悟,如管弦乐《时光的掠影》《忆·念》等;对传统文化(包括民族民间文化)的喜爱,如管弦乐《墨·意》、小提琴独奏《琴·韵》、混合三重奏《草原即景》和弦乐队《民谣随想》等;而后便是对自然意象的向往,即她的四首古筝作品——《暖·溪》《漫步花溪》《林中雾语》《湖畔秋语》。她的作品,有一个很大的共通特点,即中国式的人文情怀,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其中,作品标题都是以“自然”意象为母题,这是她心灵最深处真切的情感,是诚挚的思虑与感悟化作弦上之诗,这一系列作品虽说是台湾御乐古筝乐团“委约”而作,但其不计较报酬,也从不计较文本完成试弹后,其所需修改花费的力量或时间,她的作品不是作伪的,是真诚的情感绽放。

中国人对“山水”有着特别的情感①。描绘山水的作品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不胜枚举,具有重要地位。作曲者崇尚自然,寄情于山水,创作多以自然为主题,作品尽显山水之美。

江雪的四部筝乐作品是根据乐曲所表现的意境来设计作品结构的,她习惯于在动笔之前把结构设计好,尽管可能写作过程中会有改动,但大体不会偏差太远。

表1.雪古筝作品一览表

由表1看出,《暖·溪》和《林中雾语》在结构上比较倾向于渐进式的推进;速度的设计,有着由慢至快的趋势,两首乐曲描述了“溪水融化”和“雾的状态”,都是一种渐变的过程。《漫步花溪》是回旋性结构的乐曲,主要体现“漫步”主题的三次出现,通过“漫步”来看到不同的景致,从而引出慢板(描写静态的榴花)和快板(描写动态的荷花)两个间插的旋律段落。《河畔秋语》是分曲结构,每一首都比较短小,描述了光、风、叶子等自然意象,对象相对单一,其主要从主题素材、演奏音色上的呼应来体现三首小曲之间的联系,每一首小曲都以乐段结构为主,其中第三首又带有前两首的再现因素。

二、创作之语汇

四首古筝作品,在音色上有许多的变化,力度上亦有细致地层次安排,部分乐段演奏技术要求也比较高。江雪将自然的感受淋漓尽致地展现于筝声中,将“内在”的优雅、清静,或者澎湃转化为“可感”的音响,音乐的织度细腻多变,在演奏上注重每一刻的情绪变化,好似每一个声响都有生命一般。作品不是展现所谓的“音响游戏”,相反的,其展现有着自身逻辑和一种秩序感,有着较强叙事的情节意境,这些方面都在文本有所体现。

以2012年江雪创作的古筝独奏《暖·溪》为例,此作品采用了人工定弦方式。古筝创作乐曲的定弦排序,近年来以人工音阶最为活跃、较多人选择,且被许多当代作曲家们使用而达到了极致,无论是多调性排列手法,还是双调性排列方式,大多是对和声色彩进行探索的结果。对于调式的挖掘、开拓,已成为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打破五声定弦的筝乐作品,散发出瑰丽的色彩。带有鲜明时代感的作品,为古筝音乐的发展筑起了一道绮丽的长廊。这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徐晓林、王建民、庄曜等作曲家们的筝乐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他们所赋予筝乐的叙事是前所未有的。《暖·溪》也通过特色的定弦展现出略带异域的音调,赋予了乐曲诗画般的意象:早春二月,万物复苏,结冰的山涧小溪在春风的吹拂下渐渐活泼起来。溪水滴滴答答地慢慢融化,一点一点滑过嫩绿的新芽,那水珠晶莹、透亮,散发着春天的气息。温暖的阳光吻醒了溪水,她舒展了细腰,又一次跳起了新生的舞蹈,潺潺绵绵的流淌、洋洋洒洒的欢腾,在一片春意盎然中尽情绽放,享受着属于她的精彩!作品营造了一种清新、流动的意境,初段重复持续的A音像是溪水融化的声音,在随后几个段落中,气氛逐渐增长,直至高潮,音乐一气呵成。尾声部分回应了主题,仿佛一席春风吹过,留下了无尽的美好。希望与温暖是“暖·溪”的隐含寓意,寄托了作曲者对未来的无限向往(见表2)。

表2.《暖·溪》结构

《暖•溪》是古筝独奏、打击乐伴奏,也是作曲者创作的第一部古筝作品。这首乐曲在定弦上亦有类似日本筝曲的音阶特色(见谱例 1),定弦开始的音程:大三度+小二度+大二度,加上鼓、吊镲和钢片琴为乐曲添加了木质、金属质地的独特音色,这是一首在音乐创作上大胆创新的作品。乐曲是描述初春时节结冰的溪水逐渐融化的过程,作曲者认为古筝与打击乐的结合能够突出乐曲中清灵、凌冽的季节特色,并可以贴切地描述作品之主题。

作品的开始,速度♩=52,以泛音、单音渐进式的萌芽,一点一滴的发展,音符渐渐地由单一扩散至多维的空间感,声音具有灵性,有生命地进行变化,音响的表现让人感到自然界生命的无限性。

谱例1:《暖·溪》古筝定弦

此乐段虽标有速度,但实际演奏时,却有一定弹性的演绎空间。看似简单的泛音或单音,却能让人感受一种生命的气息,一种内在的“韵”,这一特点在作曲者另外三部古筝作品亦有所展现。笔者在研究、演绎此作品时,也感受到作曲者透过节奏、力度、音高、音域、音色等“语汇”变化,使各乐段有了丰富的“景象”。《暖·溪》引子中的单音表现,用实音与泛音的交织,令人感受到作曲者在叙述冰雪消融的过程,有着初春的意味,音乐表现有着雾气缭绕、冰消雪化,水珠玲珑剔透的融汇。在弹奏此乐段时,需有一定的敏锐、深刻的想象力,才能呈现一种内在的意涵和对应关系;虽然是“单音”线条叙述,有可能因演奏速度的快慢、力度的轻重,或渐强、渐弱之变化,而有了无穷的艺术感染力,有了新的生命力,这也是音乐吸引人的地方。作品稍后到了第 27小节前后,也就是平行乐句之处,音符更加密集,音乐的流动感更为明显。第 40小节开始,出现连续的32分音符,线条由下而上、由上而下,演奏时透过左手小指的指肉拨弦,与右手共同表现了时而朦胧,时而清晰的形象感,为后面的乐段做了酝酿安排。第68-106小节,多次的橄榄型力度变化,技巧性之发挥,富有极大张力地即兴演奏,建构了一幅大自然之情景;在音乐进程中,适时配上击乐声响,使得音乐一步步推向高潮。乐曲从精炼的音符到繁杂的声响,不难“听出”作曲者的心思细腻和丰富内涵。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有更好地演出表现,笔者在首演此作品之前,多次与作曲者进行了访谈,以便准确把握乐曲创作的意蕴。演奏者与作曲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确能够使古筝的艺术表现力得到更好的展示,保证了二度创作演绎的准确性。

江雪于2017年创作的《林中雾语》是一部以自然意象为主题的作品,乐曲采用的是古筝与二胡的乐器组合,其结构(见表3)。

表3.《林中雾语》结构

乐曲试图描写山林中雾气的不同状态:轻雾-水雾-深雾-泻雾,在演奏技巧上突出古筝和二胡运用的装饰音、滑音和泛音等音色,试图在两件乐器之间找到对话和共同的语境。散板-慢板-中板-快板的速度布局,意图描绘雾气从轻薄至深泻的过程,表达自然界的现象与人生境遇有许多类似,事物总是从兴起到高潮再到衰退,周而复始,唯一不变的就是永恒的变化。

乐曲材料统一,各段均围绕着si-la-si-mi主题动机展开,这一贯穿的动机代表了“雾”的主题形象,不断变化地速度、节拍、乐句结构和织体形态等描绘了雾气或轻柔、或舒展、或浓密的不同状态。

随着不同乐段主题的展开,作曲者运用了不同的织体,使各乐段有着不同自然意象。如A乐段(见谱例2),作品一开始即以古筝的滑音与二胡之连弓对应,两者乐器的节奏以不同实质间的穿插互补,形成一个恬静的艺术效果,这种组合更需注意彼此音韵的展现,音乐结构短小精致,体现了一种“小中见大”的思维,音乐从第23小节开始发展到第31小节后,古筝与二胡之间有了明显的“对话性”,运用了不同力度与节奏的松紧感,两者交织共同完成新的旋律,使音乐有着跌宕起伏之趣味;音乐行至第39小节开始,古筝与二胡的音乐发展有了较大的“波动”,但整体音乐不失流畅感,直至第 53小节古筝与二胡从高潮中渐趋平静,随即又以渐强的趋势渲染紧接深雾之乐段。全曲以主要动机贯穿,从头至尾着重不同音色表现了自然的光彩,融合歌唱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谱例2:《林中雾语》A段主题

三、风格与探索

要有新的风格突破表现,就必须有所新的探索。继2012年古筝独奏作品之后,江雪陆续创作了三部古筝乐曲。其中《漫步花溪》有着创新性的突破,采用四把古筝与西方弦乐四重奏的编制,有较高的难度,是由古筝第一声部领奏七位演奏员的混合室内乐,乐曲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见表4)。

表4.《漫步花溪》结构

该乐曲创作灵感源于唐诗宋词,苏轼的词《阮郎归·初夏》中:“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1](P4354)杜甫七言律诗《狂夫》中:“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2](P159)这“开欲燃”和“冉冉香”均用词精巧、惟妙惟肖。曲名《漫步花溪》中的“漫步”侧重自我诵读体验,似穿越千年“漫步”于绝美的诗词意境之中,流连忘返;“花溪”则取自杜甫住地旁的美景“浣花溪”的后两个字,一来呼应杜甫这首诗,二来因这两首诗词都描写了“花”的景致,即“榴花”和“荷花”,又借此来呼应这个主题。作品由一个“漫步”主题和两个相对完整的慢板和快板段落构成。以古筝传统定弦D宫调为主,D征调为辅,形成五部回旋性的乐曲结构。作品力求展现中国古诗词的意境美和诗人词人的高雅品味,抒发文人的情怀和墨客的风雅,以音乐性的流动和呼吸来演绎文字中美妙的境象。此作品是“御乐古筝乐团”委约作品,2015年10月2日首演于台湾中坜艺术馆“‘筝响桃园’御乐古筝乐团专场音乐会”;此作品更获得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的立项与支持。

《漫步花溪》开始以极弱的三连音展开,描述了轻盈的脚步,惬意、悠闲,以♩=60左右的速度展示了古筝的甜美音色、优雅韵律,经过了 8个小节,音乐越趋丰满,就像自然万物的苏醒似的,鸣声一一的出来了。此乐段之古筝声部与弦乐声部线条的衍展有着重要关系,缺一不可,主要由8个人共同演奏展现,音乐力求清晰,音色表现必须清润,音乐随着旋律自然呈现,就像各异的花朵自然的摇曳。

B段的音乐展现了较强的歌唱性(见谱例 3),音乐叙述了“微雨过,榴花开欲然”,主要由古筝第一声部带出,音乐展现了古筝特有的滑、揉、按、颤之音韵,接着古筝各声部独立绽放的弹奏,优美的旋律,有着中国传统文学的美感,古筝各声部的对句,歌唱着美好的景观,同时也是对生命的旺盛而歌颂。

谱例3:《漫步花溪》B段主题

进入乐曲的第三部分C段(见谱例4),音乐表现了欢快的脚步、移步换景,此乐段也是作品整体融合较难的一处,以9/8拍来呈现,各声部以零碎的片段展现,前后有机地连成一线条旋律,音乐织体细致的变化,就像自然界各种“对话”,一搭一唱好不热闹,音乐叙述了景色繁盛、鸟语花香。音乐的整体展现需有高度的凝聚力,音色、力度、速度的统一,以及各声部音乐的协调感,共同完成音乐虚实的意蕴;不难看出,作曲者在织体的安排,还突出了白描法,旋律的前后连接之律动,使音乐在紧、松的舒展下,共同完成富有立体音响的乐段。紧接在后的段落即尾声前的快板乐段,音乐叙述了“红蕖冉冉香,狂夫老更狂”[2](P159)。我们可以说,这个作品的创作灵感同时汲取了传统文化中古诗词的意境和对“花”与“水”这两个自然主题的偏爱,是成功的。

谱例4:《漫步花溪》C段主题

还值得一提的是,乐曲在委约之初,音乐风格即定位为流畅、悦耳但不失俗套、易于传播和推广为目标。于是作曲者采用了另外一种构思方式,即在乐曲编制上,尝试以四把古筝创作,同时为了给乐曲添加线性的音色,尝试与弦乐四重奏相结合,试图构建点、线、面的立体化音响。而这样的编制在实际演出过程中也较容易实现,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事实上,作品问世至今,已在不同场合演奏多次,在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后,有了更多机会推向广大听众。

2018年,江雪创作了第四部作品《河畔秋语》,为两把古筝而作,双筝的演奏形式使这部作品的音乐内容、音调色彩和音响呈现都有了不同的艺术效果。此作品是在相对统一的乐曲主题下的分曲结构,由三个小标题下的三首小乐曲构成,每个乐章旨在描绘一个相对集中的自然意象:1.[秋光]为对比乐段结构;2.[风吟]为单一素材的乐段结构;3.[叶舞]为带有再现因素的双乐段结构,其中间插段 B的音乐素材呼应前面两首小曲,使三首小曲之间的主题有一定的联系(见表5)。通过对光、风和叶子的音乐描述来表现秋天湖畔边的景色。在演奏技巧上,也针对三首小曲分别突出了古筝吟揉(光)、摇指(风)和跳跃中带有吟音(舞)的技巧倾向。乐曲并不强调大段的旋律,仅在音高设计上使用大二度和纯四度作为主要素材以突出作品的五声性风格;从文本中不难看出,作曲者藉由筝的吟揉和滑音等特殊音色,对于自然声响进行了探索。

在《河畔秋语》中,作曲者给予演奏者较大的诠释空间:如第二乐章的“风吟”开头处(见谱例 5),原记谱是以摇奏技法呈现,笔者曾以抹托指法密集的弹奏呈现,可以得到不同意境的艺术效果;或在第27小节处,也可以选择双手轮指技法弹奏,或是左手轮指方式呈述,都有着不同艺术效果。

谱例5:《河畔秋语》第二乐章“风吟”开始处

再如第三乐章叶舞(见谱例6),第4小节开始,记谱上有许多断音的表现,在演奏时亦可以适时的运用煞音方式,也会有较好的艺术效果。作曲者运用了许多长音或单音表现,看似简单的单音,通过音色、音量,横向与纵向的发展,音乐逐渐发生了变化。音乐层次的疏密,演变与融汇,使乐曲有了丰富的浓淡层次,体现了不同的内涵和情感。

谱例6:《河畔秋语》第三乐章“叶舞”主题

江雪的古筝作品有着鲜明的色彩,简洁有力的线条表现了丰富的情感,加上个性使然,在创作上很自然地折射出一份内敛的温厚感。她曾与我说②:“这四首作品的灵感来源,是平常生活中对事物的一些感触和阅读书籍的体会等触发的”,是她在不同时间四个地域游历所创作的,以各地域不同风情意象为创作基础,更是她在生活中的点滴累积之感悟。确实,当今许多作曲家所创作的灵感来源,皆是源于生活周遭的所感、所悟。这四部古筝作品,旋律并没有采用任何一个地方的民歌或者原始素材,都是她自己创作的,从这些作品来看,她也习惯于用特定音程的方式来构建音高,如强调二度和四度,这些声响色彩在旋律上都有所体现。再者,她的作品除了散板外,节奏和节拍大多根据乐曲的表现意境来确定。如《河畔秋语》中第三首叶舞,根据作曲者所述②:“我当时就是享受美丽的风景,我身躺在河边的椅子上,正好被树包围,风吹过来,叶子有了各种姿态的舞动,那种在大自然中的摇曳感是很有吸引力的;因此,我将此感受在古筝上用按音的方式来表现……。”除此,她为了突出舞蹈特征,还使用了12/8拍等。她的筝乐创作是以常规拍子为主,没有现代音乐中频繁的更换节拍,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她的作品是言之有物、有景、有象,有她自己的美学观。

四、个性与追求

欣赏江雪的筝乐作品,需聆听整体音乐的发展、变化,它们有着宏观的意象,有较深层的音乐表情。经由多年的艺术实践,她对话自己的心灵,与弹奏者进行交流,赋予作品以生命力,完成了一系列各具特点的筝乐作品。作品中构建的叙事手法,音乐的空间布局,成功地探索了一条筝乐文化发展的新路。她在创作时,经常与笔者进行交流,我们始终保持着开放的沟通状态,从创作和演奏诠释两个维度,共同提升作品的内涵。她的作品不迷失自己的创作方向,也没有任何商品化的“味道”,这是难能可贵的。

古筝乐曲向来是短小、精炼、耐听,藉由事物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江雪在这方面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对于作品的结构,她希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能有些独具匠心的新尝试,如使用回旋曲的结构,移步换景式的设计等。从编制上看,这四首作品的演奏形式均不同,围绕着以古筝为中心的多种形式的室内乐编制是她创作的重要方向,对比起古筝独奏和古筝协奏来说,古筝室内乐有着灵活、精致与细腻的对话,亦可表现音乐的立体多面性。这四首作品既有民族乐器组合,也有较为新颖的中西混合乐器组合;有同类乐器的重奏,也有常规性的独奏乐曲,这些精心选定的编制很好地契合了乐曲所表现的主题意境,同时也为探索不同形式的古筝室内乐做出了有益地尝试。

四首作品从非五声人工定弦到常规五声定弦;从探索古筝特色音响的纯学术风格到悦耳舒畅地、为大众所能喜爱的旋律写法;从注重个人体验和感悟生活的创作题材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意与美,她的创作力求真诚地展现其精神世界,注重自身与自然、与社会、与人们心灵的联结和交融,用最朴实的语汇讴歌生活的美好;用最唯美的乐音表达细腻的情感,谱写遵从内心的声音,创作雅俗共赏的作品。

2018年的9月8日,笔者带领御乐古筝乐团赴广州担任“筝林漫步——江雪古筝作品音乐会”专场演出,通过两岸音乐文化的交流合作,有效地共同发扬和赞颂优秀的中华传统音乐文化。

江雪的古筝作品,涉及到了不同的体裁,也运用了多样的编制。她的创作思维,为当下古筝作品的创作拓展出广阔的空间。我们期待更多的作曲家关注古筝的创作,令古筝艺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也同样期待作曲家与筝乐演奏家,保持长久深入的合作,共同推动古筝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注释:

①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追求自然、崇尚自然,这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种普遍的审美趣味。他们谱写的山水之诗,传递了对山水之美的崇尚,体现了对自然的独特情感。东晋诗人谢灵运,南朝诗人鲍照、谢脁、王融、沈约等人,皆不乏有优秀的山水之作。

②笔者采访江雪,2018年9月8日于广州。

猜你喜欢
江雪乐段漫步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江雪
漫步春天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视唱练耳与钢琴
忆中伞
漫步在冬日仙境
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