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晶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杭州,310024)
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一。它是由中国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内容体现着中国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多种门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
新时期以来,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民族文化复兴的战略目标,中共中央宣传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中宣发〔2017〕26号文件)。这是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戏曲传承发展而出台的相关指导性文件。[1]由此,全国各省市高校、中小学等相继开设戏曲相关课程,组织校外实践、观看戏曲演出等活动,也使得戏曲艺术作为通识普及教育推广到校园中,增强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陶冶学生高尚的艺术与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①
我国各省、市地区广泛流传的戏曲剧种类大约有几十种,流传至今的也有近20种,虽然有些剧种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影响非常深远。例如:秦腔《血泪仇》在陕北演出时,受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赞誉;像《梁秋燕》、《火焰驹》等剧目曾经都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更是有的剧种被拍成电影,影响遍及全国各地。
如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2]在多种艺术形式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当下,年轻人更多痴迷于流行音乐等艺术形式,对传统的艺术有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这对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很多地方戏曲和小剧种甚至已经濒临失传。然而传承与发展戏曲艺术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因此,在高校教学中开设戏曲艺术课程显得尤为重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戏曲艺术的影响力,在广大学生中进行普及化教育。
通过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形成对古代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且为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以越剧和昆曲为例,越剧的唱腔俏丽多变、跌宕起伏、婉转且富有表现力,刻画人物细腻准确,有感之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这使得越剧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而昆曲的唱腔婉转细腻、吐字讲究、娓娓道来,它的形式内容继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特点,采用长短句的形式,使每句唱词参差错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汉语的音乐性。
通过以上对戏曲的学习和了解,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还能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满足现代高校艺术教育的核心需求。
我国戏曲艺术有着相当浓厚的历史底蕴,但其资源所发挥出的功能并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亟需将现有的突出问题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来破除瓶颈。截至2018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79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 2595所(含独立学院 266所),但拥有戏曲专业的高等院校却不到百所,笔者从中调查了一部分艺术学院校开设的戏曲课程(见表1)。
表1.全国(部分)开设戏曲类专业院校
14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戏曲类 戏曲表演15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戏曲类 戏曲表演16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戏曲类 戏曲表演、戏曲乐器17山西戏剧职业学院 戏曲类 戏曲表演18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戏曲类 戏曲表演19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戏曲类 戏曲表演、戏曲乐器
目前,我国大多数戏曲专业的院校均以为国家培训戏曲人才为宗旨,对于向社会普及戏曲艺术方面的意识较为匮乏,在戏曲内容上的宣传力度还是不够。很多剧目都在自己的小剧院演出,或者作为毕业汇报的时候才搬上更大的舞台演出。使得一般公众无法快速的接触到演出信息。另外,宣传力度和手法都未能突破常规宣传方式,仅仅只是在学校周边或同行业内进行宣传推荐,更应该利用互联网+的模式,以及在学生社团中以更加新颖的方式进行宣传。
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教育经费不足也是制约戏曲等传统艺术普及推广的最为突出问题。在一些高校教育中,由于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在执行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些院校更是将戏曲作为一次性的活动,未能体现出戏曲教学的专业性,也影响了戏曲教育的推广普及和创新。
因此,在现阶段高校戏曲艺术课程教学中,应该通过戏曲教育方法的创新,引进适当的经费作为支持,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的价值性。[3](P87)
戏曲教师与其他教学岗位不同,更需要讲求对戏曲流派、行当和戏曲实践经验的掌握。现阶段,我国高校对教师的招录机制是注重学历和职称,对于戏曲从业人员来说,满足高学历又具备经验的少之又少,很难达到招录要求。同时,现有的高校戏曲教员配备数量、质量往往不能满足对戏曲教学的需求,在教师队伍的组建方面戏曲艺术比其他成熟学科要滞后很多。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急需加强戏曲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力争打造出一支传承戏曲艺术的优秀教师群体。
时下,由于网络的兴起,社会持续的快速发展使得新时代青年的生活内容更加的丰富,新的文化元素和符号充斥着现代社会的每个角落,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戏曲,正在当下这一代人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冷遇。
笔者通过对社会调查,发放问卷 500份,实收 423份,被访人群为浙江杭州地区部分高等院校学生(不限性别),统计结果得出:学生中有75%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戏曲艺术,主要原因是:听不懂、曲风不喜欢、内容太过拖沓等。有25%的同学表示“一般”,主要原因是:不反感,但不会主动去听。有 12%的同学表示“比较喜欢”,主要原因是:可以听进去、能够接受表演形式。仅有 5%的同学“喜欢”,主要原因是:环境影响、自身爱好等(见表2)。
表2.学生对戏曲艺术喜好程度情况
从表2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从小周围没有戏曲氛围、接收信息不足、戏曲主体表现形式等原因都使得现代学生对戏曲兴趣不强;再者,现代学生接触时尚文化较多、也追求着快节奏的生活,身边大多时候都充斥着流行音乐、摇滚乐、爵士乐等等,这些都是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的一种表现。
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下大力气完成。首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发挥表率和引导作用。专业教师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表演经验,对于唱腔方式、流派风格等等都能够亲自传递给学生最真实、最全面的知识和新鲜的表演技能。其次,开创教学特色,加强趣味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可以将传统剧目以新颖的方式传递给大家,例如:以舞台剧的形式将《白蛇传》、《秦香莲》或《窦娥冤》的故事传递给同学们,以了解背景—分组讨论—小组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亲自体验,用心感受到剧种的魅力和趣味。第三,多渠道的创办校园戏曲文化节。学校可以举办地区或全国性质的文化节,从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领域吸收更多戏曲元素。不定期的开展戏曲周边讲座等活动,例如《戏曲服饰的由来》、《戏曲妆饰的区别》等让公众从细节着手,一一揭开戏曲艺术的神秘面纱。最后,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宣传力度。互联网的普及为我们提供了良好交流平台,以浙江音乐学院为例,戏剧系申报了浙江省文化创新团队,建立运营了以“戏友记”命名的微信、微博、腾讯视频以及今日头条等公众号,粉丝均已过万,甚至浏览量也超10万人次。同时,“戏友记”APP也即将上线。
通过网络的宣传,以实际行动来实现戏曲和多媒体的有效结合,达到戏曲普及教育的目的,以及培养更多的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从20世纪开始,戏曲艺术教育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2009年8月,教育部已为戏曲进校园所铺路,将《戏曲鉴赏》课程定为大学生必修课之一。2016年 4月,教育部明确表示要加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系列举措,但从各个学校上座率情况来看,学生们对于戏曲艺术目前还处在缓慢接受的过程。在笔者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对于欣赏戏曲最大的障碍还是有不同原由的(见表3)。
表3.欣赏戏曲最大的障碍情况(多选)
从表3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听戏障碍,有95%的人表示因为地方方言的问题,没有办法听明白戏里唱的内容是什么;60%的人认为曲调风格不太能接受,也从来没有接触过。对于故事背景的了解和掌握有 35%的人表示没兴趣,也不太了解;有 26%的人表示对戏曲表演的服饰、妆容不了解;还有15%的人存有其他原因。
通过调查,笔者总结,想要深入且有兴趣的欣赏戏曲艺术,不但要有一定的戏曲艺术理论基础,也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不仅仅只引进成品的剧种作品,更应该多方位全方面的兼顾各类人群对戏曲艺术的需求。例如:定期举办戏曲艺术系列科普(科普内容主要以京剧、昆剧、越剧、沪剧等地方戏曲为主)讲座,以最简单的艺术形式入手,讲解欣赏戏曲艺术的基本元素。同时,学校可以创立曲艺教学基地、实践基地等等,为学生创设戏曲教育环境,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进行戏曲课程的选择,提高戏曲教学的专业性,并在最终程度上满足戏曲渗透的需求,[4]让大学教育真正做到多元化。
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部分综合类高校已将《戏曲艺术赏析》等课程作为大学生公共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见表4)。通过这样长期系统、规范的学习,让学生深入掌握戏曲知识,奠定戏曲艺术修养,从“入门”到“票友”,从“懵懂”到“热爱”,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表4.全国(部分)综合类高校开设戏曲专业情况
通过数据总结分析,我国综合类高校中有戏曲专业或正在建立戏曲专业的院校较少。以浙江音乐学院为例,学校戏剧系开设的戏曲专业课程有戏曲发声、唱腔、剧目表演、把子、戏曲美学、中国戏曲史等,作为学校戏曲方向重点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学校还注重非戏曲专业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学习。例如:在传统专业方向中以“音乐表演”为例,就有 7个专业开设了与戏曲相关的专业课程;“舞蹈”中有3个专业开设了与戏曲相关专业课程;“作曲与指挥技术理论”、“艺术与科技”等专业也均已开设相关戏曲课程(见表5)。
表5.浙江音乐学院开设戏曲相关课程情况
分析表5可见,在非戏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增加戏曲课程这一举措,有效地将戏曲的元素、戏曲唱腔融入到音乐的学习当中;将戏曲表演艺术的五种技法即“手、眼、身、法、步”和四种戏曲表演要素即“唱、念、做、打”引入到表演与演唱当中,在借鉴西方音乐的同时,也不忘传承传统戏曲文化。
该校还组建了戏曲社,为高校戏曲爱好者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定期邀请专业戏曲演员、戏曲教师进行实践和理论指导,定期组织社团学生参加各类戏曲大赛等等。在丰富的活动中,培养了众多大学生戏曲爱好者,对戏曲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外,未来可以更广泛地依靠互联网使用“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也称“慕课”)的教学方式,就是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教学研究,即:“互联网+教育”的模式。现今已在北美等发达地区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而我国一些知名学府等均已加入到“慕课”的行列中,他们面向全球提供优质的课程。[5]
首先,通过“慕课”教学,学生接收率能达到千人甚至是万人的规模,不再受地域限制。其次,在“慕课”中对于戏曲唱腔、段意表达等重点难点知识都可以重复收听和学习,扎实的完成对知识点的消化。再次,“慕课”中的“社区”是学习爱好者的交流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更有“传、帮、带”的作用,让传统文化在民间真正得到传承。第四,“慕课”有很多教师都成为了“网红”,例如:我国著名歌唱家戴玉强就在“慕课”的平台上创建了“戴你唱歌”课堂,在这里带领大家进行发声训练,教授唱歌技巧等等,让无法在现场上课的同学,能够在此亲临大师课堂,其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都产生强烈反响。
“慕课”相当于“微课”,将一个专题可拆分成5-10分钟的微课堂,聘请相关的戏曲专家来此授课即可。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的戏曲教师均来自越剧团、昆剧团的一级、二级演员。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在进入高校后迅速开展戏曲艺术的普及工作。多次受邀为香港、台湾以及大陆部分省市知名高校开展戏曲艺术普及讲座。以教唱、互动、戏曲知识讲解、现场提问答疑等多元化的授课形式,实现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受益高校师生达到数十万人。若将“慕课”引入其中,将会起到更大的影响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带有戏曲元素的流行歌曲为切入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将一些经典剧目加入现代流行元素,让学生多方位学习和思考。以浙江音乐学院为例,2015级越剧表演班的学生上演了毕业大戏《情探·敫桂英》,将传统越剧《情探》的故事以现代人思维的思考方式去重新诠释这一爱情故事,赋予越剧新时代的气息,深受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学校以更为创新的模式在室外举办了首场音乐会“戏如人声”,其模式值得称赞。此次音乐会由戏曲社与音乐学、作曲专业师生以戏曲传统表演和现代作曲技法之间的“跨界”作为一种创新的尝试,其中,器乐合奏《新编十八相送》、合唱曲《天上掉下林妹妹》、折子戏《新狮吼记·跪池》等节目都是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结合的探索尝试,成效显著。[6]由此可见,浙江音乐学院的戏曲普及教育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也为高校戏曲教育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进入高校课堂已经势在必行,在今后的戏曲教育中应该将学生作为重点,做到以人为本,真正实现戏曲艺术教育的创新。同时,高校教育需要为戏曲教育的创新提供支持,满足教育的最终价值,实现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戏曲普及化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文化魅力,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探求更符合现代学生的教学模式,保护、发扬、传承我国民族戏曲艺术。
注释:
①《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中宣发[2017]26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