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高校对于推动我国校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对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格缺陷引发的社会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价值维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我国公民必须严格遵守的道德准则,同时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的基本标准。爱国,是每个公民的首要美德,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麗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敬业,是每一个公民的最基本职业道德要求。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一位公民爱岗敬业,这又是公民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要执着坚守、勤奋工作,开拓创新、精益求精,进取拼搏、积极奉献;诚信,是安身立命的之本,无诚则无德、无信则难成事,诚信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产”。在社会交往中,个人要以诚信取信于他人;政府要以诚信赢得民心;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已深深渗透到我们的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之中,是“仁者爱人”的延续,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公民的一种重要价值追求和道德品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人格现状综述
大学生是当下社会成员中最具有理想、激情和创新精神的一支充满活力的队伍,抓好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的大学阶段十分重要,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理想意识强烈,行为能力欠缺。大学生都是具有雄心抱负的青少年,有宏伟的理想和奋斗的精神,但他们落实在行动上却差强人意,他们是典型的“拖延症症候群”,想法与行动的不协调导致心理的落差,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和现象,或沉迷于网络、或消极学习等亚健康学习状态。
二是交往意识强烈,共情意识薄弱。当代大学生往往会出现道德认知水平高、而道德行为能差。他们的道德人格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即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评判别人,却用利己主义的标准评判自己。他们不能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事事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淡漠了对他人乃至社会的关心。
三是竞争意识强烈,合作意识淡薄。在日益强调个性发展的今天,整个社会对合作意识的强调不仅未降低,反而更加的予以强调。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大学生群体中被异化了,部分大学生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都只为了满足自我的欲望,不关心他人,不与他人合作,人际关系较差,不愿为别人做出半点牺牲,嫉妒心较强。
(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意义
人格教育是一种塑造品格的教育,是教育的根本。高校人格教育既要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提倡同情、责任、毅力等人格行为。又要加强现代人格行为的培养,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这是现代大学生适应社会挑战的重要方面。
从自身来讲,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下才能保证其身心思想的积极健康发展,才能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得到生存发展的机会,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社会各方面所带来的压力与挑战。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和接班人,必须在坚定的政治信念下才可以肩负起党和人民交给的重大使命,在未来中国的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不断向前快速迈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困境分析
(一)高等教育的失序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是培养人的主要场所,在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如卢梭所说:“教育并不是培养军人和官员,而是培养人。”高校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但目前的高校教育却存在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健全人格养成的现象。一是人格教育被智力教育完全取代,在我国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许多高校过多注重智力教育,用智力发展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目标,在新时代下,应将价值观与当今社会主流相结合,处理解决我们现实问题,树立正确价值观;二是教育方式的落后,现在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过于死板,老师只是照本宣科,一味“灌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上课过程中,应该釆用多媒体立体教学,让课堂先进化;三是教师自身人格的不完善,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面镜子,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合力尚未形成
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往往只是重视大学生的知识传授,忽略了价值观教育,轻视人格的养成,未能很好的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没有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没能发挥以大学生为本指导思想的应有作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培育的合力尚未形成,家庭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只重视智育教育,同时缺乏与高校的沟通联系;全社会也未能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良好优化的大环境。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爱国价值观宣传教育
爱国是每一个公民最起码的价值遵循,也是保障公民生存自由权利、发展权利和切身利益的需要,更是当下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部分。从而,要想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使之能适应当下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爱国主义要求,我们要在课堂内外,结合实际,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二)科学指导敬业价值观教育
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而这就是学生最核心的敬业精神。围绕这个核心,在课堂上,我们不仅要用贴近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明白搞好学业是第一要务,而且在课堂教育方法上还要进一步创新。对大学生敬业教育的力度应该加强,强调学业是学生的本职工作,寻找重视学业获得成功的正面教材和轻视学业而失败的反面特例,以此为对比,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改变大学生的学业思想,使“学业为本”成为大学生对待本职工作的正确观念,同时也为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做人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开展诚信教育,重塑诚信意识
在高校以往的诚信教育中,往往是以理论和案例的相互结合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只能达到一时的效果,并不能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不能让学生树立起诚信的意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应该从机制建设入手。一方面,要在各类课堂内外集合各种案例分析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另一方面,需要从课堂内外对诚信缺失行为进行惩罚与纠正,以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来达到最好的效果。对此,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失信惩罚机制。对于严重失信的行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戒,对其它大学生起到警醒作用。培养大学生的诚信事关高校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重任。
(四)合力推进友善价值观实践活动
友善是指人们希望自己生活在一种友好、友谊、友爱的环境中,希望自身的周围充满善意、善举。通过友善观培育,有助于大学生构建多层次的人际结构,有助于其健全人格品质的养成,有助于其在当下国内外激烈竞争的社会中逆流而上。由此,我们要在高校教育中深入开展友善价值观的培育。一方面,高校教育者要在课堂内讲透友善价值观,并使其内化为学生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高校教育者要时刻关注、广泛关注大学生在网络交际媒体的友善观诉求,并且结合高校校园网、校园微博、校园BBS、易班,在课上讲解处理方法和思想认识,从而对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在学校、家庭、社会当中,高校要发挥主体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友善观的培育。从相互关系上来说,高校事引导者,在三者的有机统一中起到引导作用,引导家庭和社会配合高校开展工作,只有将这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取长补短的开展工作,才能促使大学生更好地树立起正确的友善价值观。
四、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有效表现,更是高校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理清工作思路,紧紧抓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突出工作重点,加强道德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 张玉芬.大学生人格教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90.
[2] 刘彦青.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14.
作者简介:李静(1990- ),女,福建三明人,三明医学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