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
摘 要:分析了当前高等农林院校精准资助育人现状,针对精准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等农林院校提升育人质量的路径。
关键词:农林院校;精准资助;育人质量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20-0119-02 中国图书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高质量的教育。2019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要点指出,强化资助育人理念,构建资助育人质量体系,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学生资助工作全过程,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品质培养并给予帮助和指导。
提升高校精准资助育人质量,是未来高校资助育人的工作重心,是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解决新时代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的重要路径[1]。
1 当前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现状
结合高等农林院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实际,通过微信、QQ等网络平台采用发放问卷形式对天津农学院不同专业大学生开展调查。
调查对象涵盖大一到大四各年级,内容涵盖资助政策了解度、受助心理需求及对天津农学院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建议等方面。
本次调查发放421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21份。调查对象女生比例偏高,女生比例为72.21%,男生比例为27.79%。调查对象所在年级分布比例为:大一21.85%,大二57.24%,大三13.06%,大四7.84%。
1.1 资助政策了解状况调查
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党和政府出台一系列资助政策保障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我国已建立起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调查结果显示,27.08%的同学表示对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了解,55.58%的同学一般了解,9.98%的同学不了解相关政策,仅有7.36%同学认为非常了解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
在资助政策了解渠道的调查中,64.61%的同学都是通过班主任、辅导员了解相关政策,50.83%的同学通过新生入学教育的渠道了解相关资助政策,44.42%的同学通过《学生管理文件汇编》的渠道了解学校具体规定,41.57%和29.93%同学分别通过学校网站和学长学姐了解相关政策。
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了解国家相关的资助政策主要通过班主任、辅导员传达,只有小部分同学自己去学校或相关网站自主查询,且大部分同学对于资助政策不是很了解,缺乏主动性。
1.2 精准资助满意度调查
在关于学校精准资助的调查中,超过半数(75.77%)同学认为天津农学院达到了精准资助的标准,少数(24.23%)同学认为没有达到精准资助,16.39%同学认为在班级困难生认定、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存在问题。
其中,认为学生本人提供材料不真实、困难生认定等级不够准确的同学超过了30%,27.32%同学认为班级评议存在问题,17.82%同学认为学院及学校审核存在问题,49.64%同学选择了其他。
分析以上数据可知,天津农学院在精准资助方面获得了同学们的普遍认可。对评议过程存在问题的调查可以看出,困难生认定及助学金评定过程中依然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相关流程,完善精准资助工作,避免“一刀切”。
1.3 资助育人效果状况分析
关于资助育人效果方面的调查,主要涉及学生获得资助后的资金用途、感恩意识及回馈社会的意愿等方面。
在助学金用途方面的调查中,超过60%的同学选择了学习和饮食,不到20%的同学选择了旅游、穿着打扮和社交。
在感恩意识的调查中,57.07%的同学表示在获得资助后的心理感受为感激、幸运、温暖,2.61%同学感到愧疚,1.19%同学认为获得资助理所应当,1.43%同学感到自卑、被施舍。
在回馈社会方面的调查中,94.54%的同学愿意在接受资助后积极参加志愿或公益活動,5.46%同学表示不愿参加类似活动。
由此可见,多数同学能够合理利用助学金,而且获得资助的同学普遍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拥有感恩意识。少数同学没有正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在精神教育方面有待加强。
1.4 受助心理需求分析
在关于提升贫困大学生能力方面的调查中,超过60%同学认为举办针对贫困生素质拓展活动或知识技能培训、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或班主任助理锻炼平台能够提升学生自身能力,超过50%同学认为开展自强精神的活动、组织困难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对于提升自身能力有帮助,42.76%同学认为应建立专门社团对贫困生进行就业能力、学习能力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35.39%同学倾向于经常开展贫困生代表交流会对他们更有帮助。
在贫困大学生帮扶途径调查中,88.36%同学选择了勤工助学岗位,59.14%选择助学金,35.39%选择培训指导,27.55%选择精神激励。
分析以上数据可知,多数贫困生希望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来减轻家庭经济压力,并且希望通过相关培训增长知识与技能。
2 精准资助育人存在问题
2.1 政策宣传不到位
依据学生对资助政策了解程度的调查可知,学校在政策宣传方面主要依靠班主任和辅导员,宣传途径单一,难以达到让资助政策深入人心的效果。大多数同学对各项资助政策不了解,甚至出现误解,导致困难生对于未来充满焦虑与担忧,增大了资助育人工作的难度。
2.2 资助精准性有待提高
当前,资助工作中存在资助对象不精准、认定标准不精准、资助管理不科学等问题。
在资助对象认定中,存在认定材料审核不够严格、认定材料弄虚作假等现象。
在认定标准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之间的状况不完全一致,且存在地区差异,采用完全统一的标准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的方法不够科学,难以保证最贫困的学生受到最高标准资助[2]。
在资助管理方面,没有利用新媒体建立困难生资料库或困难生咨询平台,无法及时给予困难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资助管理效率不高。
2.3 育人效果不显著,忽视学生受助需求
当前在资助育人方面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僵化等问题,传统的育人讲座、政策解读等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难以达到育人的效果[3]。高校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忽视学生的自我规划意识,没有将职业发展意识融入资助育人工作中。
在征求对天津农学院资助育人工作的意见时,大多数同学希望学校能够为困难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举办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而学院并没有满足学生的诉求。
3 精准资助育人质量提升路径
3.1 “互联网+”资助,形成线上线下合力
在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方面,要不断创新政策宣传的途径。
在学生入学前,开通学生资助咨询热线,解答学生在资助方面的疑惑。
在学生入学时,制作并发放专门的资助政策简介,包括国家资助政策及学校助学金申请、评定相关流程,使资助政策人人皆知。抓住关键时间点,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邀请学工部相关老师为学生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的资助政策讲解。
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等进行资助政策宣传,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在线答疑,提升资助政策宣传的时效性和准确性[4]。
3.2 全过程坚持资助育人精准底线
首先,要提升对象识别的精准性。在困难生认定工作中,除了学生的申请材料外,还要通过班干部、学生党员或宿舍成员深入了解申请人的家庭情况、日常消费和受助情况等,建立科学量化的认定识别模型。适当结合寒暑假家访、个别谈话等形式,减少困难生认定过程中的偏差。
其次,提升认定标准的精准性。学校要加强调查研究,摸清不同区域、不同学生的受助需求,制定个性化资助帮扶方案,分档资助,确保最困难的学生得到最高资助,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5]。
再次,提升资助管理的科学性。完善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学生资助动态化管理,及时更新困难生资助数据库,保证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性。
3.3 以生为本,确保资助实效
首先,在资助工作中,要注重公平原则,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要以生为本。除了对受助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外,应倾听学生的诉求,举办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訓。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公益劳动等实践平台,使困难生在受资助过程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
其次,要不断创新资助模式。资助育人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资助过程不能停留于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而是要逐步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形成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云博.新时代高校精准资助育人质量提升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9(2):68-72.
[2]杨振斌.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8(5):19-22.
[3]张永.脱贫攻坚中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育人体系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107-110.
[4]陈斌.精准资助视野下高校发展性资助模式探索[J].大庆社会科学,2018(6):122-123.
[5]汪璐.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一些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35):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