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2019-12-24 08:53蒋吉德高超民
山西农经 2019年20期
关键词:人才流失特色产业乡村振兴

蒋吉德 高超民

摘 要:为了深入研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状况,通过文献回顾和实地调查,运用归纳和个案分析等方法,回顾了现有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资源禀赋和新技术的乡村产业四象限分类。总结发现,乡村特色产业始于改革、始于经验、始于点滴,但经济成果斐然,理论成果丰硕,数据逐步完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认知误区与人才流失现象表明应形成长期性、非普遍性和非民生保障性的发展趋势,同时建议从持续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角度吸引乡村青年和人才投身乡村特色产业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产业;认知误区;人才流失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20-0002-05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A

1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压力。党和政府对外通过宣传“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打开资本、技术和商品等外部市场,不断扩大外部市场需求。对内通过供给侧改革、提升中国制造品质等系列措施,以求加快解决新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当前,政府的管理重心由原来的地级市下沉到县区、乡、村,以期打造中国经济又一个新增长点。县区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

乡村发展主题经历了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扶贫攻坚等举措与阶段之后,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与计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而产业的特色发展和差异化发展是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产业特别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目标,同时也是对前期乡村产业发展的同质化、非特色性等不足与问题的弥补措施与政策调整。

《国务院关于乡村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2019)》指出,从调研和基层反映情况来看,当前乡村产业在发展中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例如休闲旅游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小众类、精准化、中高端产品和服务,品牌溢价有限。

(2)产业要素活力不足。例如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尚未打通,阻碍了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乡村产业。

(3)产业链条仍然较短。主要表现为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二产连接两头不紧密,三产发育不足,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能力不强;产业融合层次较低,乡村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农户和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不紧密等。

(4)产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未实现全覆盖,市场网点等设施相对落后,先进技术要素向乡村渗透的力度不大,乡村产业发展的环境保护条件和能力不足等。

经过实地考察,结合广西卫视《第一书记》栏目报道可知,靖西市渠洋镇龙岗村村民经历了从“一夜暴富”到“一夜返贫”。从工业建设征地获得补偿款,到理财不善,补偿款挥霍一空。村民再次脱贫致富的发展之路说明了踏实发展产业特别是乡村特色产业才是脱贫和后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类似这样的发展历程也发生在周边的巴泽村。

因此,深入研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总结成功经验,充分挖掘各乡村的独有资源,適应市场需求,打造特色产品,不断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对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

通过文献检索与调查,回顾了现有研究成果,梳理总结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同时,结合实地调查与个案分析,针对新形势下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2.1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研究回顾

为深入了解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以“乡村产业发展研究”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研究”为主题,在中国知网平台进行了相同的跨数据库(期刊、博士、硕士、国内会议、国际会议、报纸和学术辑刊)的文献检索。相关研究成果发表数量趋势比较如下。

国内学术界对于范畴更大的“乡村产业发展”给予了更多关注,出现了更多的研究成果,而对于输入“特定的乡村区域资源”,输出“差异化的产业发展对策”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关注的不多,具体成果为1篇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及3篇学术论文。

张殿宫(2010)[1]指出,乡村特色产业是基于乡村(原产地)所独有的自然、地理和人文资源优势,具备较高商业价值和开发潜力,与城市和工农业联系紧密,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持适当规模,对乡村经济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独特且具有排他性的产业。

光娅(2018)[2]指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一般遵循发展资源禀赋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开发特色产品—打造龙头企业—实现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生产—打造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集聚—提升乡村经济竞争力—推进乡村经济全面发展。

对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挖掘,杨永(2018)[3]提出了以地理标志产品的发展作为切入点的发展思路,同时指出了当前地理标志产品的申请授权、保护发展存在工商部门、质检部门和农业部门等多头管理、数据共享机制不足等问题,使得原本应存在差异化定位的地理标志产品也呈现同质化、品牌内耗、标志识别混乱的问题。

西方经济理论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理论方面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进行了相应的论述。例如刘易斯(1954)乡村经济理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拉尼斯、费景汉(1961)二元经济结构的改造设想,劳尔·普雷维什(1949)“中心-外围”理论,弗里德曼(1966)“核心-边缘”理论,弗朗索瓦·佩鲁(1955)增长极理论;冯·杜能(1928)产业发展理论中的产业集聚与集群理论、产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论,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工业区位论等。

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以资源禀赋结合和高新技术利用两个维度对当前乡村产业进行了归类,具体分类见图1,以期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借鉴。

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当资源禀赋和高新技术利用程度都比较低时,它处于乡村传统产业发展阶段。

当乡村传统产业发展更多依赖资源禀赋,高新技术含量不高时,则属于资源驱动型过渡产业发展阶段,如果这个阶段所利用的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或者被过度开发,则存在不能可持续发展的风险。

当乡村传统产业发展更多依赖高新技术,则属于技术驱动过渡产业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对于资源禀赋的利用则是更低的人工成本或者更低的地租,存在产业转移的风险。

只有当资源禀赋结合度较高,同时又充分利用了高新技术,才能使乡村产业呈现独有特色与不可复制性,从而使各生产要素的稳定性增强,使乡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实践经验总结

2.2.1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始于改革,经济成果斐然

从1978年的“大包干”式农村改革,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展至全国所有省份。1982年建立以家庭聯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启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1992年开始初步建立起农产品市场体系,乡镇企业得到发展。1999年以后,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业政策以保护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支持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为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4]。一直到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扶贫攻坚”工作,以及最新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在实践中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国务院关于乡村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2019)从以下6个方面反映了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即现代农业加快推进,乡村产业形态不断丰富,乡村产业融合渐成趋势,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构建,农村创新创业日渐活跃,产业扶贫扎实推进[4]。同时,报告中统计了各地依托乡村资源,发掘新功能新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宗类、多样化乡土产业,创响特色品牌约10万余个,认定“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 400个。农产品加工深入推进,引导加工产能向粮食等主产区布局,促进就地加工。

2018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9万家、营业收入14.9万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休闲观光、乡村民宿、健康养生等园区景点,接待游客30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 000亿元。另外,乡村服务业创新发展,2018年农村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2 000亿元,农村网络销售额突破1.3万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3 000亿元。陈思佳(2018)[5]指出,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充分展示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经济成果。

2.2.2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始于经验,理论成果丰硕

马克思经典著作和理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代领导人的治国理念,都对农业发展、农村发展和农村产业发展有精辟的总结和论述。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等指导思想既是对中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前期成果的重要总结,也为后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支撑。

此外,结合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历程、我国当前国情和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前增写“贯彻新发展理念”[6]。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

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指引下,各省区结合自身情况分别细化制定了地方政府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同时,在各省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对乡村产业和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相应地部署,形成了一批保障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制度成果。

2.2.3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始于点滴,数据日趋完善

在前期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相关联的各类公共服务信息数据库平台的建设日趋完善。例如全国土壤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平台逐步建立健全。此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从信息角度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禀赋资源挖掘、产业发展方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分工和产业聚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村民或农村经济组织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结合传统的农耕经验,利用科学量化,实时更新的土壤、空气等环境信息选择合适的种养项目与品种已经屡见不鲜,甚至成为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法宝之一。表1显示中国土壤数据已经在多个区域、项目上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也必然面临发展观念认知偏差,人才流失,特色产业与新兴产业、高新产业的资源争夺,与城镇化进程的冲突等挑战。主要针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观念认知偏差和人才流失两个方面进行相应分析。

3.1  参与方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误区及应对建议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杰(2018)[7]认为,乡村振兴需要谨防以下误区,即以增加乡村人口和扩大产业规模为目标,所有乡、所有村都要振兴,将振兴与脱贫相互混淆,政府要背负所有的责任。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因此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各参与方如政府、企业、村民和社会服务机构等不可避免地会掉入上述几个误区,造成认知上的混淆,导致一些产业项目无法落地,或者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形式活动,最终阻碍和延缓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此外,极少数投机主义者利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认识混乱和一些新出现的问题、难题,出现违法乱纪、损公肥私等现象。例如利用政策漏洞在土地流转工作中套取、挪用农业补贴;在扶贫工作中弄虚作假,骗取扶贫款项、物资和政策;在双创活动中虚报项目套取、挪用创业补贴等。

何为乡村,何为特色,何为产业。对此问题,学术界、新闻媒体、企业界、普通村民和政府政策文件都存在不同的认知。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多方意见与建议,逐步形成共识,持续开展产业发展培训与指导,可有效避免资源的重复投入。面对此项挑战,应对乡村特色产业逐步形成清晰的共识。

首先,特色产业的可遇不可求性。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独特的资源禀赋,既可以是自然资源、人才优势,还可以是新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特色产业发展追求差异化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比较优势,以形成長久的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并非任何一个区域都能有效发现独特的资源禀赋,对于基础条件落后、地处偏远和生存条件差的村落,即使存在一些资源禀赋,其开发与利用也将受到劳动力、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生产技术、信息和环境保护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动员整村迁居才是发展第一要务。

其次,特色产业发展的长期性和非民生保障性。特色产业发展是政府的经济发展职能,而非民生保障功能。特色产业的发展要交给市场去调节,遵循市场规律,敢于参与市场竞争。只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各参与方都持有正确的发展观念,才能避免运动式的产业发展,避免加重基层组织的行政负担。

3.2  解决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集中问题的建议

在传统的生产要素组合中,人的因素(劳动力或人才的因素)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当前,不断加快的城市化和城镇化对人才的虹吸效应使人才外流,乡村空心化。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在本质上都是为了提升中国农村农业发展,但从现有的发展实践来看,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存在同质化现象,其中特色小镇发展趋势的回落就是一个佐证。

此外,高铁布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剧了人才虹吸效应。劳动力的流向集中呈现出乡村—乡镇—县城—地市—省会城市—沿海发达城市的规律。

农村空心化已经成为一个必须关注的综合问题。对于农村空心化,许多学者认为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使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分布极不合理。同时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村庄建设规划不合理,导致村庄外延的异常膨胀和村庄内部的急剧荒芜,使农村在空间形态上呈现出空心分布态势[8]。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和南宁市统计部门发布的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南宁作为发展中的省会城市,其经济体量接近西安的1/2,2017年是4 119亿元,西安是7 469.85亿元。但是作为广西的首府,南宁的人口总量和西安相差较小,2016—2018年南宁市人才净流出保持在40万以上。2016年年末南宁市户籍人口为751.74万人,年末常住人口为706.22万人,人口净流出45.52万人。2017年年末南宁市户籍人口为756.87万人,年末常住人口为715.33万人,人口净流出41.54万人。2018年年末南宁的户籍人口为770.82万人,年末常住人口725.41万人,人口净流出45.41万人。

以上数据表明,乡村特色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此,建议从持续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加以应对。

正如前文所述,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具有非民生保障性,需要企业、农合组织和村民参与其中并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例如资源禀赋挖掘能力、市场需求预测能力、加工技术选择能力、企业内部管理能力、产业链管理能力和多产业融合能力等。

以资源禀赋挖掘为例,对当地的乡村文化、风土人情、乡村沿革、当地传说、流传手艺等,当地村民有更深入的了解。各参与方特别是村民作为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受益者,要杜绝“等要靠”思想,同时在挖掘本地资源与综合布局中发挥主导作用。

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提出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4月30日,《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本次扩招主要面向农村青年和退伍军人。此外,已通过多次举办“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大赛”,不断提升人的因素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正向影响,也是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的保障。

除以上建议外,还可以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和明星合作社的引领作用,技术引进与本地资源具有结合度的考察论证,由外部政策扶持转向内部驱动发展,加大地理标志产品的培育与推广等,不断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4  不足与展望

通过上述研究与分析,提出要将乡村产业进行分类。对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认知误区与人才流失问题,要通过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长期性、非普遍性和非民生保障性的产业来解决,同时建议从持续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角度来吸引乡村青年和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殿宫.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2]光娅.基于乡村振兴的安徽产业集群专业镇的发展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8,32(9):35-42.

[3]杨永.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地理标志为视角[J].菏泽学院学报,2018,40(6):48-51.

[4]人民日报.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EB/OL].[2018-07-23].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   0723/c40531-30162888.html.

[5]陈思佳.海盐县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18.

[6]习近平.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EB/OL].[2016-12-15].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12-15   /8094828.shtml.

[7]陈杰.中国乡村振兴的五大误解[EB/OL].[2019-03-14].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5521.html.

[8]百度百科.农村空心化[EB/OL].[2019-06-19].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6%9C%E6%9D%91%E7%A9%BA%E5%BF%83%E5%8C%96/2388592?fr=aladdin.

猜你喜欢
人才流失特色产业乡村振兴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河北加快推进细化实化县域特色产业振兴措施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如何有效防止人才流失
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分析
宣威特色种植四两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