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研水平的提升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而基于自觉主动的基层研究是提升日常研究力的有效保障。重构教师的教研生活需要让教师产生学习的内动力,从被动走向主动,改变备课组割裂的状态,增强小组间的合作研究意识,实现教研从粗放走向细致。
【关键词】教研生活;教师发展;合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2-0060-02
【作者简介】王薇,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教育集团(江苏常州,213011)副校长,一级教师。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理念的转变,还是实践的清晰,都需要学校整体教研水平的有效提升。为了更好地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从全面调研入手,通过课堂观察、调研摸底、座谈交流、教研组剖析等方式,进行全面细致的改革。
一、當前教研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目前学校的两种教研方式:一是理论的学习,通常以专家讲座或文献阅读的方式开展,因内容的匹配性差等原因,部分教师人虽在,但未入心;二是多数教研采用研讨课的方式开展,教师作为被动参与者,往往是根据上级的任务完成考核要求,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执教者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往往主动性不高,也谈不上基于问题解决或经验总结等需求进行主动研究。
学校一般在学期初制订研究计划,以学科为单位,由各学科责任人制订。这样的方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缺少更高位的管理介入,出现零敲碎打的现象,缺少对全局的关注、对整体的把握;另一方面由于重心过高,在执行过程中难以“落”到基层,甚至组长都不明确研究的目的和价值,执行起来缺乏力度,没有形成整体推进的思路。
二、重构教研生活的策略
1.从被动走向主动。
学校通过调研,让每一位教师逐渐清晰对自我的认知。同年级的两节调研课,进度一致,也有集体备课痕迹,但由于理念和认识的层次不同,同样的环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评课时全组参与,采用对比式点评,组长更深入地了解到组员日常课堂的状态及实施样态,促进了基层的日常研讨精细化。
通过及时的交流,教师感受到新的“冲击”,产生了学习的内动力,也获取了学习的资源。为了促理念提升,各责任人基于学科现状组织后续的学习。“新基础教育”的系列丛书成了手边必备,“资料包”的整理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方便。这样,既有高位的导读共学,也有对照纲要的课例呈现。课题的主要承担者除了有在调研过程中挖掘出的骨干教师,也有在平时的反思交流中形成的潜力教师。单一的理论学习往往较为生涩,理念的提升才能带来实践行为的改变。抱团式学习,对照理论并结合实践,及时进行反思,逐渐成了教师最能接受,也是最为有效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方式。
2.从割裂走向整体。
一是扩大策划面。校部、学科责任人、各组长共同参与到计划的制订和撰写中,根据研究的现状、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发展讨论决定学期的主要任务,形成由学科到小组及个人的系列计划。学科组确定研究主题,组长全面策划组内研究的专题、内容及人员安排。通过主题与专题的任务式表达把课题研究、品格工程、前瞻性项目、信息技术等与教研内容有机整合。学校组织各部门及骨干教师对各级计划以及任务式表达进行逐层论证,保证了研究方向的准确聚焦、主题与专题间的勾连。
二是层级教研制。在日常教研中,各学科主动发现研究课的价值,逐级重建,每一次重建都聚焦育人价值的挖掘与转化。组长带领组员先确定小组研讨课题,再对研究课进行录像,呈现小组研究的结果,体现团队的智慧,以此来保证小组教研的质量。学科研讨先要求教师主动申报,再把小组研讨的结果呈现在全体教师面前,形成对小组日常研讨的评价。学校关注过程,采用跨域研讨的方式,发现亮点进行校级推广,使之成为全校的培训资源。
3.从粗放走向细致。
一是重现整个研究过程,对每次的初建、重建进行“慢镜头”回放,让所有参与者明晰来龙去脉。我们采用微格分析的形式聚焦课堂,保证日常课堂、教研活动的效率。微格分析表聚焦课堂教学内容的研制、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背后的理念,在引导教师聚焦学科独有的育人价值的同时关注通用育人价值,促进教师在实践与理念间行走。参与者逐渐明晰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赋予教学行为新的内涵。一次次的反思重建与策略调整提升了教师的理念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将日常的教学、研究和评价紧密关联。
二是计划由任务式表格呈现,过程有研究性项目跟踪。在期末纵横结合的盘点中,组长对备课组进行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盘点,学科责任人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总结,学校将各学科期初与期末的实施情况进行研究性比照,描述任务实施质量,对未达成原因进行分析,并将各学科、小组差异在评价中呈现。以组长为基层责任人引领的教师团队有了理念,唤醒了研究自觉,研究的力量就不容小觑,这才是真正的重心有效下移,日常的精品课就在他们实践中孕育产生。期末盘点的展示帮助教师进行持久性研究的经验总结,各种场合的亮相促使品牌教师(班主任)、品牌教研组(年级组、班级)不断涌现。每一学科组的教研活动要求组内教师循环承担上课、评课等教研任务,增进教师间的理解与协作,促进教师主动学习、差异互补,而且循环运作也增加了研究的密度,使研究向着每一位教师的生活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