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婕
摘 要:乡贤文化具有乡土性和人本性等特征,在历史的长河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乡贤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奠定了思想基础。传承、发展好乡贤文化,助推农民对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认同与自觉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贤文化;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B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3-0029-02
“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仍是最大的社会阶层,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就必须挖掘、继承乡贤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化在农民心里、铭刻在农民脑中。
一、乡贤文化的内涵特征
“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指德行出众、德才兼备,在社会各方面有所作为,有较高威望与社会地位的贤人。至明清,各地州县均设乡贤祠,用以表彰其丰功伟绩。
当代,乡贤群体日益壮大,涌现出了一批新乡贤,包括农村优秀党员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以及外出返乡的知识分子、企业家、海外华侨等。乡贤文化,是对乡贤行为及其精神的高度概括,是基于一定地域内的乡贤主体“立德(做人)、立功(做事)、立言(做学问)”等高尚品德所积淀而成的一种榜样文化与先进文化。
乡贤文化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其自身的文化特性。主要存在以下文化性质:一是地域性。乡贤文化植根于乡村社会,研究对象仅限于当地的历史名流与当代时贤,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拥有当地的唯一性和占有性。二是人本性。乡贤文化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人,研究范围仅仅集中于乡贤自身。在关注乡贤贡献业绩的同时,还注重乡贤的思想品质、道德操守、爱国爱乡等优良品格。三是亲善性。乡贤文化是道德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乡贤虽是名人,同时也必须是好人、善人。因而,并非所有“名人”都是贤人,都是乡贤文化的研究对象。四是现实性。研究乡贤文化,一方面是“见贤思齐”“恭敬桑梓”,但更重要的是服务现实,促进当地发展。
二、以乡贤文化助推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内生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形式上有所差别,但内容与实质却是紧密相连、一脉相传的。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在农村“安家落户”,就必须充分发挥乡贤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作用与价值。
(一)乡贤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较强的扩张力与渗透力
作为植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的一种独有文化形态,乡贤文化以乡情为基因、乡贤为典范、乡村为格局,提升了乡村的整体道德素养水平。乡贤发挥着巨大的道德榜样力量,其影响力可由一小地扩散到一大片,聚沙成塔,不容忽视。一方乡贤,可树一代榜样、领一方文明。所有的乡村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自己的乡贤,他们有的以崇高品德、有的以广博见识、有的以创业致富等闻名于当地,受到了乡民的尊敬与崇拜,进而产生学习、效仿的心理。
湘乡杰出乡贤代表曾国藩,曾明确教育其部下,做事要讲究诚信,以诚待人。他还把诚信作为自己选人用人的严格标准,指出:“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面对亲属,他在教育其几个弟弟时曾说过:“讲求乎诚正修其之道。”曾国藩的诚信理念对其乡风民风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湘乡形成了人人讲诚信、人人守诚信的氛围。
回望中国发展之路,不管是政府决策的下达,还是乡民呼声的上传,乡贤群体都在其中充当着至关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乡贤文化之所以得到流传与发展,就在于其在教化乡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二)乡贤文化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资源
乡贤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基本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两者虽然在载体、形式上存在差别,但其所追求的终极目的却是完全相同的。
首先,地方乡贤的爱国,实际上都始于爱乡。著名乡贤张之洞曾借用《尚书》讲到:“爱其土物,乃能爱其乡土,爱其本国。”乡贤们虽始终生活在乡村,却用“家国同构”的理念教育乡民,引导乡民如同爱自己的家乡一样去爱祖国。其次,传统的行业神崇拜即是敬业的典型代表。行业神的原型是在某个行业有出色成绩的人,是传统社会的乡贤之一。木工行业以鲁班为神,其敬业、乐业的精神为该行业的从业者树立了良好榜样。再次,河南省邓城村叶家是乡贤世家,其家族中在当地有影响力的人,都可称为乡贤。叶氏来祖叶邵逸在做生意时一直坚持“以诚为本”,并且教育子孙要把诚信的优良传统发扬广大,正因为如此,叶家才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乡贤。最后,乡贤文化中的乡规、民约、家风等重要载体,都是由当地乡贤参与制定、带头遵守的,其主要内容都是劝诫百姓,要以友善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各地乡贤们用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化一方,对于乡民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几千年来,乡贤文化中所蕴含的精忠报国、工匠精神、诚实守信、与人为善、择善而从等品质源远流长、一脉相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三)乡贤文化的“草根性”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2014年,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流会上讲到:“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表明及时发展乡贤文化,让乡贤文化植根乡土,不仅可以为核心价值观在如何落细、落小、落实上提供有效载体,还可以为美丽乡村、道德乡村、文化乡村提供有利契机。”
毫无疑问,在我国众多农村文化中,乡贤文化是十分重要的一支。乡贤是从农民群众之中成长起来的,其人文背景、生活习俗、话语习惯等都与当地乡民高度一致,使得乡民群众对于身边人、身边事,看得见、摸得着。因此,相比他人来说,当地乡贤更容易受到乡民的认可与支持,也使得乡贤文化更易被乡民理解与信服。
当乡贤的所想、所言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时,所行、所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准则时,乡民群众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学习与模仿自己的榜样,进而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分子,并在价值观念、行为选择等方面积极向乡贤靠拢,成为新一代乡贤。由此可见,乡贤文化凭借得天独厚的“草根性”“亲民性”,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三、乡贤文化涵养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分析
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充分发掘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继承弘扬优秀乡贤文化,才能发挥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一)保护继承优秀乡贤文化,促进乡贤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1.保护古乡贤遗迹。很多农村仍留有古乡贤的遗迹,必须积极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与保護。文物是乡贤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以叙述的方式向乡民讲述着其思想观念及行为取向。在保护的同时,必须积极修缮乡贤故居、乡贤祠等文物。此外,《人物志》也是乡贤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经常出现有关“重乡贤”的话语。因此,乡村应注重乡贤文化的文物、文献的保护,学习与体会乡贤的人文道德力量。
2.继承优秀乡贤文化。组织建立乡贤文化研究会,系统梳理、总结历代乡贤的精神遗产,引导乡贤就家乡文化与经济发展状况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例如,鲁迅就非常注重乡贤故书、乡邦文献的收集,有《会稽后贤传记》《会稽先贤传》等众多种。另外,组织宗亲理事会,推广优秀家风、家教、家训,使乡风更加文明。重新建乡贤堂、乡贤纪念馆等,让乡民切实感受到乡贤的高尚品德,形成“知乡贤、敬乡贤、学乡贤”的文化氛围。
3.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弘扬优秀乡贤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创新传播手段。例如,出版乡贤手册、创作乡贤歌曲、编排乡贤舞蹈与话剧等,以直观、具体的方式使乡贤人物的先进事迹获得乡民的认同与效仿。此外,将乡贤文化的经典元素融入当地的建筑景观中,打造出一批有当地乡贤文化特色的旅游圣地。鼓励乡贤参加各种宣讲团,传播其做人做事之道,充分展现各行各业中那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行为准则的道德模范。
(二)以回乡创业与公益事业为媒介,鼓励乡贤参与乡村发展
1.建立乡村创业发展平台。通过乡村创业致富这一平台,为乡贤创业提供诸多便利,鼓励有经商头脑的乡贤自己创业,投身家乡经济发展。另外,开设乡贤交流论坛,让乡贤群体充分享有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话语权,调动起其参与地方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广开言路,乡村基层有效吸取、采纳有利于乡村建设的合理建议,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现。同时,以“乡愁、乡情、亲情”为纽带,引导在外创业乡贤回乡创业,尽可能赢得在外乡贤对家乡的真心反哺与支持。
2.发挥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价值。乡贤群体有着渊博的学识、高深的远见,深受乡民的拥护与支持,因此,乡贤理所应当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建立乡贤治理系统,利用乡贤化解乡村发展的各类难题和矛盾,协助乡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填补基层治理工作中的不足。让乡贤成为地方发展智库的一员,组建由各行精英组成的民间调节组织。
3.引导乡贤成为慈善公益事业的中坚力量。成立、用好各级各类奖学助学协会、义工协会、敬老爱幼慈善组织等慈善团体,积极开展扶危助贫、敬老爱亲、农村公益事业等活动,发挥乡贤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对乡贤的节日慰问、联谊活动等方式,让乡贤感受到家乡的真情关怀,鼓励乡贤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慰问生活困难的乡民,尽自己所能为其提供智力和财力帮助,实现“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一美好社会理想。
(三)培育乡贤榜样,将杰出乡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
1.积极挖掘新乡贤、培育新典型。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以道德模范评选和“好人好事榜”为平台,每年评选一批新乡贤,把“有能力、有品行、有威望、接地气”作为新乡贤的评比标准。同时,乡贤群体的来源要多元化,既要有发家致富带头人、有管理才能的知识分子,还要有热心公益的退休党员等。
2.加大榜样的宣传力度。选取可以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的乡村,建立起众多随处可见的榜样宣传区。比如在农村的公用宣传栏、乡村卫生所、乡村小学、农村庙宇等地建立宣传区,加大榜样的宣传力度。通过在宣传区公布一些善行义举、道德模范,进而利用乡贤人物的优秀事迹,以其正确的价值观念、价值选择与价值取向,更好地教化乡民,形成“人人学乡贤、人人争做乡贤”的文化氛围。
3.创建以乡贤文化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区。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利用地方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广场等人员往来较频繁的场所,通过板报、宣传标语、纪录片等多种形式,展现道德模范的光荣事迹与人格魅力,颂扬他们的高贵品质与优良品德,促进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汇聚起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胡彬彬.乡贤文化与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5-05-21.
[3] 刘奇葆.创新发展乡贤文化[J].人们文摘,2014,(10):13-20.
[4] 苏雁,孙宁华.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N].光明日报,201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