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门交际性的语言,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和外国人进行交流,让他们具有更好的交际能力。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家对教育教学体制在不断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口语教学和培养其语言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笔者在本文中通过多个方面就有效开展这方面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不断提升执教效果和质量,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康甜,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强化英语口语教学,重点培养其语言交际能力,是当前英语教育教学领域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如何对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其语言交际能力,值得每一位英语老师深思。笔者在本文中通过多个方面就有效开展这方面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不断提升执教效果和质量,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注重引导,训练听说能力
我们都知道,对英语口语来讲,其基础为听力。要想正确的去听,其必须学会倾听和模仿,然后才能有能力去表达。我们刚接触英语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很高,通过为学生营造多样化交际环境会提升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初中英语老师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实际特点,让他们对英语学习有足够的激情和热情,在多种方式作用下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听英语。如播放录音,听老师发音,听同学读音等等,对学生倾听别人讲英语进行引导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张口说英语。慢慢地培养在英语课堂上用英语交流沟通的习惯。作为老师应该在课堂上规范自己的执教习惯,准确的发音,然后借助卡片、插图等等方式,实现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为学生创造多种机会,以便于开口讲英语。如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们用英语问候学生,Hi / Hello /Good Morning. / Goodbye / Howare you? / Nice to meet you. /See you later.等等。让学生对这些问候性的语言有一定的认知,长此以往他们也会进行模仿和主动学习。事实上,我们英语听说训练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可以借助课外实践等方式,如邀请同学到家里做客,到户外游玩等机会对学生英语的表达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
二、营造口语表达环境,进行语言交际训练
作为初中英语老师,应该致力于给学生创良好的环境,在多种教学方式灵活的应用下,在教室内营造能够表达语言的微分,让学生有机会在真正的情境交际中进行沟通交流。如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使用英语讲述天气等情况,从刚开始的简单到慢慢地加深难度,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充分的训练。通过不断的学习,学生的词汇量在增多,我们就可以根据新的情况改变口语交际的内容,从天气报告向值日报告转变,再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从值日报告向自由谈话过渡,如用英语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分享给大家小故事,或者读课文等等,通过上述多种方式训练语言交际能力,不仅让课堂更加的活跃,还会把学生的创造力和模仿能力进一步发挥,这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很有帮助。
三、优化课堂设计,促进学生主动表达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作为老师应该治理构建和谐民主的环境,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开展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老师必须重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作為老师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认识到学生是教学主体,自己是课堂总导演的角色。一定要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在课堂上和学生多多的交流,课下也应该及时的关心学生,致力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在英语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才具有了敢讲敢说的勇气,借此不断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一旦学生对所学的英语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英语的学习。如何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激发,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分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等等,通过多种手段的灵活运用及精心的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此过程中老师也可以给学生讲授目前学好英语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有学好英语口语的动机,这对其进行后的英语口语的学习和交际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英语老师,我们应该自觉在课堂上秉承素质教育理念,自觉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主动安继强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兴趣性。同时,作为老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场景,让他们主动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同样,作为初中英语老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执教知识和理论,并在英语课堂上很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赵伟,熊颖.英语口语教学与有效交际能力培养——以雅思口语教学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3(5):367-368.
[2]张燕.有效英语口语教学与语言交际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6):150-150.
[3]张海燕.有效英语口语教学及语言交际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新课程学习(上),2015(1):17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