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背景下蒙古族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对策

2019-12-23 07:13格根塔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36期
关键词:民族教育文化传承

格根塔娜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民族教育已经受到很大重视。民族教育要根据地区特点,准确把握民族教育发展方向,制定适宜地区情况的教育政策,做到教育因地制宜。更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方法,做到教育因时制宜。本文主要概述了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改革背景下推动民族教育,实现蒙古族文化传承的对策,从政府以及学校等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民族教育 蒙古族文化 文化传承

引言

内蒙古自治区是蒙古族的主要聚集地,还分布着朝鲜族、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无论是人口分布还是生活,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少数民族都有其自身鲜明的特征,包括教育,而在教育中,语言显得更为重要。文化要得到传承和发扬,学习本民族语言时必不可少的环节,民族学校将本民族语言应用在教学上,有利于民族教育的长远发展,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其中重要作用。

一、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现状

受到国家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了撤点并校的具体措施。比如,十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开展了大规模学校合并工作,使得大部分偏远地区的小学集中撤到所属乡镇。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农村或牧区学生家庭,因交通不便等问题增加了教育成本,出现了农村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其次,民族语言使用范围越来越小。如今,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多集中在农村群众日常交流之间;少数民族地区规模比较大的城市,不管是日常交流还是公文文件,采用汉语已经是很普遍了,大街上的道路指示牌、楼宇门牌以及车站站牌等,都使用汉语,少数民族本民族的语言使用很少,甚至不用。学生毕业后找工作也会被工作单位要求必须会汉语,导致家长在孩子接受基础教育时舍弃本民族母语,去学汉语;城市长大的少数民族学生,因常年生活在汉语交流的环境中,在启蒙教育阶段就已经失去了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机会。最后,民族学校中民族语言文字授课教师数量很少,导致民族教育的不稳定性。民族学校中队教师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既要掌握汉语,也要精通民族语言,基于当下高考制度和国际形势,教师还要掌握英语,这使得民族学校教师数量更加满足不了教学需求。[1]

二、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幅员辽阔,有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疆域上,每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文明和历史,具有个性十足的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教育,对于一个民族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民族教育是提升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其次,民族教育的发展是民族经济甚至国家经济繁荣发展的前提;最后,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对于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民族教育关乎一个民族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未来,是社会不断前进的有效助推力。[2]

三、教育改革背景下推动民族教育,实现蒙古族文化传承的对策

1.政府强化民族教育制度建设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应该根据自治区实际情况,在经过深入调研之后,制定和颁发引导自治区民族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措施;实际把控,狠抓政策的落实情况,强调蒙古语在基础教育中应占据重要地位。在深刻理解国家关于发展民族教育的扶持政策的前提下,制定出符合自治区的教育发展细则,保证学校在实施民族教育时有据可依,逐步提升我区民族教育质量,为学生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如政府已经颁布并实施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极大促进了自治区民族教育的发展。

2.加大民族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除了政策支持以外,政府还提出了“优先重点”的民族教育发展方针,主要有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民族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优先保障民族教育,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不断巩固民族教育方法,有效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上学难的问题。细化助学体系,建立覆盖范围涉及自治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助学体系,比如对牧区学生减免学杂费;对接受双语教学的中学生减免部分学费;对大学本科生和大专学生资助生活费的等。最后,政府应加大对民族学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创造更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

3.实施双语教育,重视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意义

实施双语教育的前提要让学生意识到汉语和蒙古语在自身未来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一样重要的,蒙古族优秀文化要得到传承,语言文字学习是首要任务。政府和学校应该重视民族语言文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在讲授汉语知识的同时,着重强调使用母语的重要性。学校可以举办蒙语朗诵大赛,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让学生对本民族的语言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政府在城市建设规划时,也应设计一些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的标志;道路和建筑标志采用汉蒙双语进行标示。蒙古族学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创造蒙语交流环境,为学生学习蒙古语提供便利条件。

4.推进民族高校就业机制建设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工作中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为此,民族教育应重视学生毕业就业问题。在双语教育基础上,学校可鼓励学生辅修第二专业,毕业后取得相关专业证书,作为第二学位,学习经费部分可由学校承担。加强学校民族教育教师的培训和师资力量建设,让教师接受更前沿的知识,为教学工作提供服务,有效帮助学校双语教育水平的提升;政府在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时,从录用招聘计划人数中留出15%,用于招錄接受过双语授课的学生。要积极拓宽双语教学或者蒙古语授课学生的就业渠道,给予他们更多的政策扶持,实施同等条件优先安排的原则。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背景下传承和发扬蒙古族文化,首先需要政府强化民族教育制度建设;其次,加大民族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再次,实施双语教育,重视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意义;最后,要不断推进民族高校就业机制建设,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未来提供保障,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1]潘华,陈孝凯.论学校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困境与出路[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03):52-55.

[2]崔剑,鲍晓艳,汪海玲.教育改革背景下蒙古族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6):93-95.

猜你喜欢
民族教育文化传承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民族教育的多元文化特征与少数民族学生就业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发展民族教育现状及解决新措施
基于文化共生视域的民族教育发展路径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