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淼(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31)
学生自身发展保持良好的体质健康,这不仅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同时也是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当代学生体质下降,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即使是欧洲等发达国家这项问题也尤为突出。根据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逐渐呈现下滑趋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步入或者正在步入亚健康的行列。其中高标准收入人群的情况,尤为严重。每年关于超重及肥胖问题的比例也在逐年递增。身体和心理得不到有效的平衡发展使得我国未来的国家经济建设的精英阶层体质正在经受着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国家型人才基地之一的学校应该从战略发展的视角看待问题。认识到学生体质健康对于社会人才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将学校的教材资源充分的利用,使得学生体质健康,有所提升和增强。关注学生健康水平,通过各个方法研究探讨影响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参考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学生生长、发育水平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身体形态。形态主要体现在长、宽各个方面的因素上。根据最新调查发现,学生的总体体质趋势由原来的细长型逐步向适中型发展。但是各个类型分布不平衡,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学生的超重和肥胖现象,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同时伴随着肺活量下降以及中老年疾病的诱发;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亚健康病症的浮现。同时关于视力问题,也在逐年扩张。繁重的课业以及对就业趋势的工作压力导致很多学生由于过度紧张、休息时间不足,致使其本身的体质下降。主要表现在速度、耐力、柔韧力等综合素质指标。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建设依托于大学生的发展。民族之强主要体现在人才的储备;人才储备是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这一,合理的运用学校器材加以科学的锻炼可以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
根据国家规定,高校体育课程一般是一、二年级设为必修课,共计四个学期总共144小时。二、三年级以上的学生,由于环境等场地的外在条件因素限制导致不能进行有效的开展体育锻炼。面对现今的体育教学模式,采取的体育运动项目大多较为广泛;缺乏系统合理的安排。从学校的现状条件出发,采取教师培训和引进高科技人才等方式积极开设新兴的运动项目;满足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应该由浅入深进行锻炼。防止过度的锻炼对于身体造成损伤。根据最新的调研结果显示,要提升和改善学生总体的体质健康水平,单方面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切合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的实际能力,一定要从课堂和室外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让其相辅相成的发展,将课外体育和课内体育横向延伸。
1985-2010年间经过六次全方位的体质健康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得显著提升,青少年营养和发育水平不仅为得到有效提升,反而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我国的青少年身体素质中肺活量速度以及耐久力有着明显削弱。肥胖等各类亚健康问题成为困扰国民的重要问题之一。面对此类现象,我国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未来发展的原动力;加强青少年的健康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自从2017年,在学校中开始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之后。增强国民体制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在国家组织领导下,制定了具体方案和实施措施。但在长期以来的观测下,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体育本身就是一个容易被学校忽视或者不重视的学科。即使是政府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范标准,但在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模式是很难打破的。实施体质健康检测工作不像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面对存有的隐瞒、虚报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更甚至有的学校对于检测数据束之高阁。对于体育教学和学生的健康锻炼没有应用到实际当中。面对数据的上报工作过于表面流程化。在基于201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加强指导了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和评论制度。以引导为主、加强锻炼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建立系统化的评价结果,鼓励学生对课外活动的参加。
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体质监测优先强化弱项、统筹发展技能教育和健康的关系、运用技能手段推进体制发展。以这三个阶段为基础,从各个方面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综合素养,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力度。
在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高校体育教学变革中,决定教学改革成果最为直接的因素就是教师。主要体现在身体素质的判断、体质素养与运动的关系;不同的战术练习对于体质的量化作用,相同的战术练习对体质的作用等知识;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各种渠道来学习的。与此同时,教学作为学生体质检测的起点,更需要保障其准确性和科学性。一旦使用专业的仪器进行检验和校正,就需要教师在旁做专业的指导。以此来准确无误的记录学生的检测信息,这就要求教师拥有优秀的个人素养以及强烈的责任心。
参照标准的智能运动系统体质健康检测。根据专业仪器得出的数据作为学生进行日常锻炼的参考。在锻炼的过程中,全程采取优化、强化的举措。或者也可以在参考个人体质发展趋势情况下,量化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统筹管理。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发展安排不一样的运动项目,促进学生的体育素养。
在体制检测结果的参考下,将大致相同的体育素质人员集中在一起统一进行运动管理。考虑到存在兴趣的差异化,可以多方面的进行体育锻炼。在一个教学班内学生技能水平差异化、教学个性化;不同的技能教学可以满足各个区域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从本质上提升学生体质锻炼,是我国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在这两方面的需求,可以体现在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分类上。全程实行分层教学模式;采取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满足学生兴趣技能上的要求。在每一学年度安排相应的体质锻炼,定期举行体制训练课程。在紧张、繁重的课业学习中适当的锻炼可以提升学习的效率。
实践操作是教学中最为主要的环节之一。一方面,技能的练习可以发展特定的身体素质能力;落实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以足球项目为例,现如今足球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战术策略体系。对于高校足球教学来说,需要学习的内容,主要包含射门、拦截、运球、接球、抢球和防守等足球技术以及基本的足球战术策略,足球运动可以锻炼耐久力和速度、力量等方面素质的加强。在学习中,又可以将射门、抢球等技术进行分层细分。如可以根据射门的难易程度分为原地射门、围截射门等。可将学生技能水平差异不大的分为一个群体;将学生技能相对较差的做一个系统的提升。在练习方式上可以采取多个分组进行练习的模式。提供多个原地射门点以及小范围的围截射门点,不同的练习模式可以将技能学习和体质锻炼相结合。间接地促进学生耐久力速度力量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此同时,技能和体质才能进行统筹兼顾的提升。
课外运动项目的增设主要是以锻炼身体为主,也是对于学校体育项目增强身体部分或整体素质的提升、起到针对性的锻炼。对于当今的体育锻炼教学来说,现今的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加强学生身体锻炼的积极性,将体育锻炼加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当中。可以不定期的举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增设个性化的体育锻炼模式,激发学生内在的锻炼兴趣。与此同时,课外运动项目增设的科目也要具有合理、科学性的安排。无论是在实践组织还是在锻炼内容上都要具有简单易行的操作共性。并且具备促进身体素质、全方位发展的作用。运用不同的锻炼方式,对体质素质进行量化和推进作用。在学期开学之初就将每周的锻炼计划进行合理的规划。无论是从内容、时间以及形式上都要根据学生学习、作息规律来进行安排。同时也要参照专业数据的检测;合理安排的力量、速度、柔韧性锻炼时段的分配。以此确定运动强度、持久力以及运动效率等内容。在组织形式上,可以采用小组或群体的方式进而确保课外活动的安全性。除了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内在自觉性的激发外,还需要进行积极引导,定期对学生采取监督汇报等工作。将各个运动数据详细记录在考核报表中。
检测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状况的有效手段就是学习评价。同时也是教师调整教学模式、学生自我反省以及匡正学习态度的基础。由此可见评论的公平、公开、透明和科学性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目前的管理体系中,目前的评价、标准、体系、内容、手段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评价也是为了考察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一定基础上反映了课外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发展作用。
政府部门对于体育建设不够,前期经费投入不足,场地等各方面器材的制约。都使得体育锻炼迟迟不能大范围的推广。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枯燥乏味,不能使得体育锻炼与学习生活有效合理结合。政府及社会对特殊体育器材未能进行全面的普及。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体育锻炼未能达到全民参与的盛况,尤其是特殊人士建议的参考。定期加强教师继续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增设专门的教师体育指导机构,提升特殊学校教师的体育锻炼以及教学水平。 在高校体育课上,可以增设学生相对兴趣较强的体育项目及内容。在内容设置上,最大可能的采纳学生兴趣爱好调查建议。在体育锻炼体系和教学模式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构建。对选课的开设方式,可以加大改进力度。最大限度的实现百花齐放的效应。在推行阶段,也要科学合理的监督学生的坚持度和耐久力。
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体制,教学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中。合理的学生体质锻炼,可以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