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潇(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江苏 常州 213022)
近年来,世界撑竿跳高运动水平飞速提高,男子世界记录已达到了6.14m这一惊人高度,女子世界记录也已突破了5m大关。有关研究显示,导致撑竿跳高成绩的突飞猛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撑竿器材的不断改进。随着撑竿器材的改进,撑竿跳高的技术随之改变,出现了新的技术特点,高握点就是现代撑竿跳高的显著特点之一。在掌握高握点技术中,运动员将要在助跑中获得更大的水平速度,在撑杆跳的整个技术动作环节中,助跑是提供水平速度的最佳途径。跑是跳的基础,跳是跑的发展与结果,跑不好就跳不好,纵观世界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的技术特征,不难发现助跑作为撑竿跳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撑竿跳高成绩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撑竿跳高成绩与助跑起跳的效果呈正相关。然而,在训练中,许多运动员过于偏重空中技术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地面动作的训练,往往事倍功半,影响了撑竿跳高水平的提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员对影响撑竿跳高助跑的相关因素缺乏系统的理解,无法进行科学的助跑训练。依据运动训练的针对性原则,必须按照训练的任务、目的、专项特点以及运动员的自身条件来选择适宜的方法和手段。而在选择方法、手段之前,必须先分清技术的重点、难点,即撑竿跳高助跑的技术特点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为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法,归纳法,数据统计法,对影响撑竿跳高助跑的相关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为撑杆跳高运动员提高助跑水平、提高成绩提供训练依据。
助跑所产生的水平速度是撑杆跳高运动的基础,助跑速度为起跳提供能量,是优秀成绩取得的先决条件。目前,能跳5.80m以上的运动员在起跳之前4m的助跑速度在9.5m/s以上,而能跳6m以上的撑杆跳高运动员,起跳前的助跑速度高达9.66m/s。我国撑杆跳运动员梁雪仁在最后4m时的助跑速度只有9.13m/s,他的最好成绩是5.55m,与布卡的助跑速度相差0.65m/s。值得注意的是张宏伟,我国优秀的撑杆跳运动员跑得更快,甚至比布勃卡100m的速度都快,可是,他们的拿着杆子跑的速度却没有布勃卡那么的快,这就可以说明我国的撑杆跳高的运动员对于助跑的利用率很差,应该多加强持杆跑的技术动作的训练。
提高手持跳杆的位置高度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但要满足握跳杆的水平高度的要求,还是要提高运动员自身的助跑速度。撑杆跳起跳前的途中跑速度是撑杆跳高运动的基础,他为起跳提供着能量,是运动员创造好成绩的前提。因此,助跑速度的训练是全世界所有优秀撑杆跳运动员非常重视的技术环节,他们的撑杆跳助跑速度与我国运动员相比,已经到达了相当高的水平层次。
助跑速度的快慢取决于运动员的助跑距离,助跑的距离因运动员个人的能力有所不同,所以在助跑中所能获得的速度能量也不相同。运动员要想获得最大的助跑水平速度,必须要有一个适合自身特点的助跑距离。助跑距离的长短应根据运动员的绝对速度水平和运用能力来确定。助跑距离多远更合理,更适合运动员的自身条件,才能使运动员在最后一步达到最高速度。这是每位教练员在训练和比赛中非常关注的问题。一般来说,绝对速度水平较高、利用能力不行的撑杆跳高运动员需要相当长的起跳助跑距离,因为这类运动员只有在相当长的助跑距离内才能达到他们相对较高的助跑速度水平。绝对速度不行但利用助跑能力较高的撑杆跳高运动员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吧最高的助跑速度充分的发挥出来,适当缩短助跑距离。对于这样的运动员来说,助跑距离过长会使他们的最大助跑速度显得过早,导致助跑最后阶段能量消耗过多,展示出婆老的神经系统,减速的状态慢慢呈现,不利于起跑。由此可见,对比助跑距离是否合适的标准来源于运动员自身在助跑过程中所获得的最快速度,这个技术分析只能在长年累月的训练和年复一年的比赛中不断记录,并进行分析,以便运动员的调整。此外,撑杆跳运动员的助跑长度也不是一尘不变的,他的变化的标准是该运动员专项水平的变化。这意味着助跑距离不是固定的,它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变化。运动员的各技术动作不断稳定、成型,助跑的长度与次数也根据运动员的特点逐步提升。
由上可证,运动员的助跑距离对撑杆跳的助跑速度起关键作用。
(1)助跑节奏是确保助跑速度与助跑姿势的关键。
节奏指各个部分的强、弱和时间间隔的关系。可把助跑节奏理解为助跑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它不仅可保障运动员在助跑过程中的稳定节奏和动作的规范化,也可以使运动在助跑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发展技术动作特点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能帮助运动员在各种比赛、训练环境中进行调整以便应付各种比赛。撑杆跳高的助跑节奏因人而异,运动员从自身技术特点出发,选用适用于自身的技术动作。任何形式的助跑节奏都是服务于起跳的,都是为了在起跳前获得尽可能大的可控速度。
(2)后三步撑杆跳高助跑的步幅长度。
一般来说,绝对速度水平较高、利用能力较低的运动员需要较长的助跑距离,因为这类运动员必须在较长的距离内达到最高的速度水平。绝对速度较差但利用能力较强的运动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发挥最高速度水平,适当缩短助跑距离。对于这样的运动员来说,助跑距离过长会使他们的最大助跑速度显得过早,导致助跑最后阶段能量消耗过多,神经系统疲劳,呈现减速状态,不利于起跑。由此可见,衡量助跑距离适宜性的标准是运动员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最佳速度水平,这只能在训练和比赛中反复验证来确定。此外,运动员助跑距离会随着训练水平和专项成绩的提高以及绝对速度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在训练和比赛中应随时调整。这意味着助跑距离不是固定的,它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变化由此可见,运动员助跑距离的确定直接影响撑杆跳高助跑速度。
(3)倒数三步撑杆跳高助跑的速度。
杨雁盛在起飞前最后两步的平均助跑速度为9.2m/s。与世界上最后的助跑速度的精英男性的撑杆跳运动员,杨雁盛更接近(布勃卡曾是 9.66m/s、W o k o v是9.40m/s、G a t ao l i n是 9.70m/s、 平均的三个9.62m/s),这表明,他的速度能力对高技术水平的影响。但从表2中可以看出,杨艳生每100m后三步的平均速度不是很高,说明水平速度的利用率不高,水平速度的损失较大。助跑速度的大小和水平速度的损失直接关系到后续动作的质量,影响运动员的成绩。根据周铁敏的研究,助跑倒数第二步的水平速度与成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根据杨世木的研究,助跑速度与运动成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因此,最后三次助跑节奏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撑杆跳高的助跑速度。
持竿助跑的开始阶段一般持续4-6步,通过的距离大约6-8m。运动员一般先原地做好握持竿的准备姿势再起动。握持竿的正确方法包括两个要点:(1)两手持竿的握距要根据运动员的自身特点确定,一般略比肩宽为宜,过宽或者过窄,都会影响肌肉力量的发挥,从而影响助跑速度;(2)助跑起跳时,会产生撑竿的前翻拉力,影响助跑速度,为了克服撑竿的前翻拉力,握杆姿势应右手虎口向下,五指稍弯曲,手腕稍内翻,自然握竿位于右侧髋骨处,此时竿头与水平面的夹角可达70-80。撑竿重量落在右手上,左手位于胸腹之间,离身体20-25c m处,虎口向上,拖住撑竿,曲肘握住撑竿,肘关节要低于腕关节,肩膀放松,身体略前倾。起动方式通常有两种。运动员可保持上述持杆预备姿势,从原地开始,也可采用垫步、碎步开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个人在撑杆跳高助跑中自我调节能力来决定的。实践证明,使用垫步或破碎步相对于速度能力较差的运动员来说是不比较不利的,因为速度能力差的运动员无法第一时间调动肌肉的运动,从而使其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这样很容易引起肌体的紧张,不利于运动员技术动作的进步;而这类运动员一般不能满足较长距离助跑的需要,采用垫步或破碎步起跑可以使速度较差的运动员尽可能的调动肌肉进入快速工作状态。一旦进入正式起跑,就能获得相当的的助跑速度,这有利于速度的发展,进入中跑,缩短助跑距离。
在保证起跑技术的基础上,过渡到途中跑阶段,进入途中跑后,随着跑速的增加,运动员应逐渐抬起上体,并同时下降竿头。如果在这一阶段不在助跑中逐渐抬起上体,尽量抬大腿和保持高重心姿势,同时加大跑的步幅、步频。就会因为随着跑速的增加,以及竿头的下降会让撑竿的前翻拉力逐渐增大,容易造成身体过于前倾,影响途中跑的速度。
途中跑逐渐过渡到加速助跑与插穴起跳阶段。这是全程助跑中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对起跳效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该段一般是4-6步构成,是全助跑速度最快的一段。每个运动员特点不同、能力不同,所以在该段所能达到的速度也不同,但一般的速度在9.5-10m/s之间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保持高速助跑和准备起跳的插入点。在这个阶段的过程,有必要保持高重心,并在稳步加速的条件下,步幅仍基本持平,在这之前的节奏可以明显加快,当杆与水平面呈约30°-45°时,杆的前拉力达到最大值。如果运动员抱杆技术不正确或上肢力量较差,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肩后,现在助跑向后运动,导致助跑速度下降。因此,在该阶段应更加注重持竿姿势,加强左手对撑竿的上托力量,两肩稍向前压,略收腹闭气避免撑竿左右晃动;在逆风或侧风时,还应特别注意左手的控竿能力,以保证能在高速情况下顺利起跳。
从这些分析中可得,运动员在助跑中持杆跑技术的差异将对助跑速度起关键性作用。
(1)运动员的速度素质是影响撑竿跳高的助跑速度的重要因素;
(2)运动员助跑距离的确定,直接影响撑竿跳高的助跑速度发挥发挥;
(3)运动员最后三步助跑节奏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撑竿跳高的助跑速度;
(4)运动员在助跑中持杆跑技术的差异将对助跑速度起关键性作用。
(1)强化运动员速度的训练;
(2)根据运动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助跑长度;
(3)加强运动员最后三步助跑节奏的稳定性;
(4)根据自身助跑的习惯,确定正确的持竿助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