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合唱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策略研究

2019-12-20 02:08徐剺
艺术评鉴 2019年22期
关键词:审美情趣综合素养

徐剺

摘要:现如今社会的不断变迁,对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特别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青少年教育,需要以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为根本,并重视对学生审美情趣、探索能力、语言能力、欣赏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基于此,文章就音乐合唱教学中对青少年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少儿合唱   综合素养   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2-0117-02

合唱是一门较为全面、综合提升孩子音乐基础素养的音乐学科。合唱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融入团队当中,及时配合指挥使个人的声音与合唱团的声音进行融合。由此可见,教师需要在合唱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特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提高学生歌唱技能的同时,也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聆听他人、与人合作的习惯,培养学员的集体配合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一、音乐合唱教学的必要性

音乐合唱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音乐能力、审美情怀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在音乐教学中拓展必要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能够认知艺术并感知艺术,有利于让学生借助音乐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怀。由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审美情怀、音乐表达能力进行培养,根据必要的音乐传授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感受到音乐所具备的魅力与趣味。同时通过构建音乐学习情境,在美学的培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有利于让学生根据合唱重点把握音乐的培育导向,这对于提升音乐教学效率是有利的。

二、音乐合唱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学中,如果教师对合唱的教学探索不充分,对合唱所崇尚的教学理念表达理解不完善,容易导致主体教学氛围不够灵活,使音乐教学模式过于呆板,难免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另外,教学设计、教学结构设计不合理,采用的单一的教学形式,且教学资源、师资团队的专业能力不充分,都会导致学生无法接受音乐教学所实践的教学理念。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合唱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培养的实践

(一)选择恰当的合唱曲目,切合学生的成长发展

笔者认为,少儿合唱教学应该围绕着歌唱、乐理、欣赏三方面内容进行授课。首先要给孩子们建立好的合唱声音审美,因此教师需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合唱曲目,让学生认识合唱歌曲所带来的魅力。欣赏佳作是最直观的,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优秀童声合唱团的表演作品,为学生树立榜样。尤其是选用一些孩子们原本熟悉歌曲的合唱版本,吸引孩子兴趣,让学生在观看合唱视频的同时感受合唱的歌唱状态,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合唱的共性和通性,使学生逐渐掌握如何在合唱中控制自己的气息和节奏。

而在为学生选择合唱曲目时,要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不可操之过急。在唱多声部歌曲之前,可以先选择容易梳理学生声音的单旋律歌曲,将声音梳理捏合到合唱教学所需的状态中,为唱合唱作品做好铺垫;再选择较简单伴唱声部的二部合唱小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合唱的概念,再进行卡农式的轮唱训练,再到完整的和声式二部合唱。要使学生感受到声部合作的美妙,而又不会觉得难度过大从而有挫败感而导致兴趣丧失。要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制定科学的合唱内容,尤其有的学生会防止自己跟着其他声部跑调而堵着耳朵唱合唱,一定要引导学生先聆听、欣赏,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合唱审美情趣有着积极地作用。

(二)强化合唱技巧训练,培养学生审美价值观

歌唱是借助嗓音乐器来表达情感的一门艺术。少年儿童的声带、肌肉组织、肺部都处于发育状态,正处于童声发育周期。而在大环境下,童声歌唱的审美一般是“甜、脆、亮”,与合唱所追求的和谐统一的音色是有一定区别的,因此教师需要针对此年龄段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教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引导:

第一,在少儿合唱教学中要注重纠正孩子们不良发声与歌唱习惯,进行科学的、规范的声音基本功训练。在少儿合唱教学中,真声不能丢,假声要会用;要让学生建立轻声歌唱的意识和混合声的声音能力,这样才能形成“合作”的声音,合唱并非是凸显个人特色的唱法,例如教师可将“我们”的意识与音乐教学相结合,鼓励孩子们在合唱过程中养成配合、协作的精神,及时发现自己在合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让学生们逐渐认知到“合唱不单单是一个人的事情”,在张嘴唱之前学会看指挥、学会聆听,习惯根据老师的手势和肢体语言做出反应和理解,才能使合唱教学进行得更为有效。若某一学生的声音个性特别突出,或者同步在进行童声独唱学习,真声能力很强,教师要进行针对性引导,使学生知晓声音使用的多样性,排除“独唱”对“合唱”的干扰。

第二,感知训练在少儿合唱教学中也尤为重要,主要是由于合唱是始于“感知”的一项重要的训练模式。通过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思想与合唱教学深度结合,能让学生明白合唱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声部的训练中,教师需要构建合唱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结合音律随心而动,并根据合唱艺术活动拓展相应的唱法练习,及时跟随指挥进行磨合与探知。由此,教师需要将以下形式的感知训练进行深度探究:1.高:高位置的发声、吐字状态是需要时刻提醒学生的;2.竖:儿童常常喜欢扁扁地、嗲嗲地说话,而歌唱时口型要相对竖立;3.深:儿童生活中的呼吸方式是浅且停留在上胸口的,而有质量的歌唱一定是建立在深呼吸的基础上;4.轻:只有轻声歌唱才能甩掉喉部的拙劲,获得高位置的声音;5.柔:歌唱中需要注意控制声音的柔和度,柔下来才能聆听自己、聆听他人。

总之,教师需要重视对合唱技法的训练,同时,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同步贯穿基础乐理知识的学习,在学生的读谱视唱、听力辨别、音准把控、声部配合等环节中给予全面综合的指导,以提高合唱教学的教学效率。

(三)重视品鉴探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在少儿合唱教学中,要尽可能的结合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提升学员的音乐审美素养。不论什么门类的学习,都离不开“厚积薄发”四个字,合唱的表现形式、表现力非常强,学生要增强自己的能力,需要从方方面面来充实自己。声乐合唱是语言和音律结合的艺术,一个好的合唱团队,一定是声音经得起审美评定的,歌声能传情达意的。那么学生务必需要在方方面面得到汲取。如作品首先要尊重作曲家,教师就可向学生展现出各个合唱音乐的故事背景、创作背景、音乐家的思想特点,让学生在学习合唱作品的同时了解音乐家的成长历史,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境是有利的。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时代的作品也需要体现出其准确性。比如江浙民歌相对委婉优雅,吐字靠前;西北民歌高亢奔放,有空间感,给人辽阔的感觉;两湖地区则风趣泼辣俏皮。而外国作品如意大利语歌曲的元音多,辅音少,要很注意元音的连接。更重要的是,音乐产生于语言,因此可以结合合唱作品,让学生从历史背景、地域文化、语言(方言)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补充学习,让学生认知到音乐艺术对提升自己艺术素养、综合素养的实践意义。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创造出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寓教于乐,讲唱结合,使得课堂富于生动性。

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艺术表达门类,例如歌剧、舞剧、音乐剧;民族音乐、爵士音乐、流行音乐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引导学生拓宽自己的欣赏渠道,有利于不断深化学生对各类合唱作品的理解,乃至提升美学价值观。

四、结语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并在学习中认知到合唱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表达,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这对于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综合素养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武磊.谈小学合唱教学中审美情趣培养的途径[J].才智,2019,(09).

[2]马可.小学合唱教学实践探究[J].黄河之声,2019,(08).

[3]赵红梅.浅议儿童合唱训练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戏剧之家,2018,(35).

[4]王穎.在小学音乐课堂开展班级合唱教学的实践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一卷)[C].2017年.

[5]徐琛.游戏化学习——小学合唱教学的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二卷)[C].2017年.

[6]李敏.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探究[A].2016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猜你喜欢
审美情趣综合素养
基于国画教学中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再认识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浅谈花鸟画中自然格调的应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童诗”也精彩
依托小精灵生物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研究
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