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皓云
摘要:萧泰然先生——当代中国台湾著名音乐家,他音乐创作风格演变的历程亦真切地反映出作曲家本人的生活经历。萧泰然的音乐创作,一是基于20世纪西方作曲技法及中国东方调式的使用,其次是本着对中国台湾这片土地和人文的关怀,将中国台湾民谣等“中国台湾元素”融入其音乐创作中,而其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浪漫风格特点,使其在国际乐坛上享负盛名,并得到“中国台湾的拉赫玛尼诺夫”的赞誉。
关键词:中国台湾作曲家 中国台湾音乐 萧泰然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2-0008-02
中国台湾西式音乐的发展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但由于历史、政治及文化等的嬗变,因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各个不同阶段中国台湾作曲家地音乐创作意图及作曲技法。萧泰然生于日据时期,其一生历经巨大的历史事件,其本人亦见证了中国台湾音乐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这些生活历练无形中在其音乐创作轨迹中可一窥得知。本文主要从萧泰然的生平及音乐创作历程两个层面进行梳理分析归纳。
一、音乐启蒙
萧泰然1938年出生于中国台湾高雄一个基督教长老会家庭,正逢日军占领中国台湾时期。那个年代的中国台湾物资相当贫乏,一般家庭能解决生活温饱的问题已是实属难得,而像钢琴这样昂贵的“西洋大玩具”,也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显得相当稀有。萧泰然在其所处时代可以有幸接触并学习音乐,主要还是来自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其父母皆为留日的高级知识份子。父亲萧瑞安为留日的牙科医生,母亲萧林雪云则是中国台湾早期留日的钢琴家,基于这样的家庭环境背景,萧泰然自孩提时代便受到母亲的音乐启蒙指导,接触了各种各样的音乐,使其音乐天赋很早就显露出来。
除了音乐启蒙教育来自母亲之外,萧家的宗教信仰也给萧泰然带来很大的影响,从小母亲便不断让其聆听并学习宗教音乐,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作曲家日后也成为虔诚的宗教信仰者,而这样的宗教信仰理念也进一步渗透到其音乐创作之中。萧先生在回忆儿时接触音乐的过程,有如下有趣的回忆:“妈妈喜欢的音乐首推宗教音乐,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听过韩德尔的《弥赛亚》。父亲非常喜爱音乐,拥有许多珍贵的LP七十八转唱片,而七十八转唱片录音时间有限,所以我记得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听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在第二乐章接到第三乐章的trill(颤音)总是要翻唱片,一直到三十三转唱片出现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个trill并不是用来分段的……”[2]。
二、“学生时代”①
(一)乐坛新秀
萧泰然先生于就读高中时即决定将其一生投入音乐的世界,而这一决定也跟当时其就读学校环境氛围有关。萧先生当时念的台南长荣中学是当地颇负盛名的教会学校,因此校方特别重视学生在音乐素养上的培养,如:筹办音乐会、展开唱诗班及各种音乐活动等,为学生们在音乐的学习及鉴赏上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出生于医生世家的萧先生父亲自然是不同意儿子立志走上音乐的人生道路,对此一决定,一场风波在父子两人之间掀起。最后,有赖于当时长荣中学戴校长对萧泰然的慧眼识英雄,最终说服了萧泰然父亲同意儿子踏上音乐之路。在中学念书期间,萧泰然一方面跟随当时极富盛名的留日钢琴家高锦花教授学习钢琴,另一方面跟随留日声乐家高雅美教授学习声乐,在这样有系统且专业的学习下,为作曲家奠定了良好的古典音乐基础。
萧先生于1959年考入当时中国台湾最重要的音乐高等学府——即甫改制为大学的省立中国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就读师大音乐系期间,萧泰然遇到许多恩师贵人。在钢琴学习上,萧先生受教于当时甫留日归国服务的中国台湾钢琴家——李富美教授学琴。除了钢琴学习之外,萧泰然也师从于刚自法国学成回台的作曲家许常惠老师,而许教授发现了年轻学生的作曲才能,进而倾囊相授所知所学,为萧先生在作曲的“萌芽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拓展自己的音乐专业水平,萧先生选择前往日本武藏野大学继续音乐学习。在武藏野求学期间,萧泰然再次遇上音乐学习道路上的恩师,一位是帮助自己拓展钢琴演奏水平的中根伸也教授,另一位是当代日本作曲家藤本秀夫教授,为萧先生的音乐专业水平,尤其是作曲领域,打下更为扎实的根底。
(二)旅美时期
1967年甫自日本留学归国,萧先生随即先后任教于私立文藻女子外语专校、台南家专音乐科、台南神学院及师大等,以教钢琴为主,教作曲为辅,展开其忙碌的教学生涯。同时,好学的萧泰然也趁固定北上的机会求教于奥籍音乐家萧兹博士研习钢琴与作曲。然而,由于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迫使萧先生于1977年不得不离开心爱的中国台湾,在诸多原因之下前往美国。在旅美期間,萧泰然的“学生时代”一直持续着,于1987年进入洛杉矶加州大学求教于作曲家Dr.Kim教授,并顺利完成研究院的现代作曲课程。
三、萧泰然与其音乐创作
(一)音乐创作分期
萧泰然的音乐创作分期与作曲技法特征依循着生活历程而有不同的阶段变化,主要可分为三个创作时期:前期,主要是指旅美之前的作品,其音乐创作一开始以宗教音乐及儿童合唱曲为主,萧泰然会有这样的作曲意向也跟其宗教信仰有着极大的关系,在教会中,音乐的交流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萧先生是虔诚的教友,因此作曲初期便以宗教音乐创作为主要题材,之后逐渐将作曲重心移到器乐领域。此时期主要代表作品:神剧《耶稣基督》、小提琴独奏曲《台湾颂》及双钢琴曲《幻想圆舞曲》等。中期,主要是指1977年移居美国之后,作曲家由于本着对中国台湾故乡的思念及热爱,因此在美期间主要从事于中国台湾民谣的改编及民歌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独唱曲《出外人》、合唱曲《妈妈请你也保重》及钢琴五重奏《烧肉粽》等。晚期,主要是指1985年以后的音乐作品,此时期的音乐创作意念虽仍以中国台湾民谣为根本素材,但与此同时为了更加提升艺术创作水平,添加较多的现代作曲技法,另外,此时期作曲家也偏好大型音乐体裁的创作。代表性作品有:交响曲《一九四七序曲》、声乐曲《上美的花》、《c小调钢琴协奏曲》及《D调小提琴协奏曲》等。
(二)萧泰然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观察分析得知,在音乐体裁使用上,萧泰然主要从一开始的宗教音乐及合唱曲创作转入器乐领域,晚期则偏好使用大型音乐体裁,如:协奏曲及交响曲等进行创作。萧泰然的音乐作品中,有两个主要的风格特点:“浪漫派的和声风格”“民族风格”。关于音乐作品中的“浪漫派和声风格”特点,主要指的是采用西方作曲技法及和声概念,萧泰然本人曾提到他非常喜欢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声编配,认为其作曲技法使和声色彩出奇的美。因此,在萧泰然早期的音乐作品中,我们很容易可以观察到浪漫派的和声语汇,不过,随着作曲家不断地学习探索,其音乐创作技法也从一开始偏向使用浪漫派和声语言转而尝试使用现代音乐语言,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关于“民族风格”特点,萧先生认为,使用中国台湾民谣进行作曲,对于社会大众对中国台湾音乐的进一步认识有着很大推动作用,因此,萧先生极力通过民谣的改编来表达“中国台湾味”,如:用台语来演唱歌曲,在钢琴协奏曲中采用民谣《心酸酸》的旋律,在《D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中使用《牛犁歌》的旋律,藉由转调及对位等作曲技法的堆叠递进,赋予了中国台湾民间小调新的音乐风貌。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萧泰然的音乐创作理念主要是基于对中国台湾这片土地浓浓的深爱感情,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使得萧泰然的音乐作品中随处可见“中国台湾味”。一方面萧泰然以中国台湾民谣作为创作素材,另一方面结合20世纪西方作曲技法,两者的兼容并蓄,提升了作曲家音乐创作的内涵,也开创出属于自己独特的音乐语汇。
注释:
①本文的“学生时代”非指狭义上的求学时期,而是广义上的“学习精神”,因着作曲家本人将这种勤学精神贯彻一生,故下此标题。
参考文献:
[1]耿苗萍.台湾作曲家萧泰然钢琴作品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2]颜华容.萧泰然─浪漫台湾味[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2002.
[3]张娟.台湾新音乐(1945-1960)研究[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