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语文课堂的精彩

2019-12-19 02:06杨怀慧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建构课堂

杨怀慧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执教《故乡》时,一个学生冷不丁地冒出“跳鱼儿为何会有青蛙似的两个脚”这看似与文章毫无关系、有点跑题的问题。钱老师不是置若罔闻,而是用略表遗憾的语气接过话茬说:“跳鱼儿为何会有青蛙似的两个脚呢?老师也不知道,可是少年闰土知道,这说明什么?”一语点醒了学生对闰土形象的认识。随着师生的课堂互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课堂的精彩在大师睿智的应变中行云流水般地生成了。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倡导突破课堂教学中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让课堂走向动态生成的天地。这种背景下的语文课会孕育许多“生成”因素,可以说,正是这些“生成”因素体现了创造性的教育价值,使教学过程感性化,充满生命活力,使僵硬的、传统的教学体系转变成动态的、生成型的教学系统。

“生成”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让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高潮迭起。

那么,如何构建生成式的语文课堂呢?从教师层面看,更新师生关系、勤练教学内功尤为必要。

一、改变教学思想,更新师生关系

有些老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只有循规蹈矩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因此那些爱问好动的学生会不时受到训斥。久而久之,“聪明”的学生只敢以中规中矩的回答迎合老师,那些“旁门左道”的想法只能藏在心中。学生的表现谨小慎微,顾虑重重,全然没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那份自信。语文课堂也因此风景寥落,何来生成的精彩?

1.构建民主、平等、轻松、开放的语文课堂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用赏识的眼光、亲切的语言、温情的微笑,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包容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也能放开手脚,“轻装上阵”。师生心理的零距离是催生学生心中的即时流星、促成教学精彩生成的前提。

在教师讲析《记承天寺夜游》“月光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概竹柏影也”一句时,一调皮学生快口插言:“月光是积水,竹柏影子是水草,那苏轼和张怀民不就是在水里游来游去的两条鱼了?”此话一出,顿时引来一片哄笑。可贵的是,这位老师没有对学生的“放肆跑题”加以斥责,而是微笑地注视着这位学生,欣赏地说:“多好的联想,经过重重打击的苏轼特别渴望摆脱内心的痛苦,摆脱束缚,让心灵像秋水一样空明,像鱼儿一样自由。”至此,无论是插话的学生还是其他学生,对课文内涵的领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肯定更加深刻,这正是“一石激起深层浪,无心插柳柳成荫”。当然,促使这可贵生成的还是那“无拘无束、随意放松”的师生关系。

2.建构生成式语文课堂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优秀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而有张力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而富有个性的。建构生成式的语文课堂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启发学生的思考,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而让课堂成为各层次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以及自我赏识的乐园。

有道“冰化了是什么”的幼儿园考题。“冰化了是水”的参考回答当然没错。但“冰化了是春姑娘来了”“冰化了是小草苏醒了”是否是孩子们更具灵性的回答呢?教师能因为教参只提供了一种答案而封杀其他富有思想和灵性的回答吗?建构生成式语文课堂要树立“不唯教材而唯学生”的意识,应让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去感悟、体验,从而理解作品。漠视学生的独特感悟,不利于语文课堂精彩的多元生成。

3.要给学生留下阅读、思考的空间

在课堂上,很多教师没能给学生足够的感悟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很多时候,一个问题刚提出来,教师就急不可耐地把答案强行灌输给学生。因为我们的老师担心学生的思考会浪费教学时间而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思考成了一种“累赘”。然而,课堂的精彩生成更多的时候是建立在学生深切的感悟和思考之上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没有学生对作品的静心感悟和思考,何以实现与文本、与老师的真正对话?缺乏师生互动的课堂又何来精彩生成?

新《课标》认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我们应有的放矢地利用空白处让学生自由生成,还要有意识地创造空白,促成学生的生成。如《阿长和〈山海经〉》教学时可这样利用和创造空白,给学生留下阅读和思考的空间:文末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引导阅读,感悟作者情感)作者为何会对她有这样的深情?她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事件分析生成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她(阿长)是如何想方设法给我买到《山海经》的?(生成对人物形象的再创造)

二、提高教师素养,能动主导课堂

1.建构生成式语文课堂要时刻注意课堂发生的情况,并作出具有创意的调整,切莫熟视无睹

学生作为读者,是具有认识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学习活动,时刻注意课堂中发生的情况,并根据课堂的“突发事件”,对预设作出具有创意的调整,使课堂成为情感流动的动态课堂。教师千万不能对自己的预设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偏差视而不见,还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计划。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讲朱自清的《春》一课时,刚刚导入,就有不少学生胸有成竹地说,这篇课文小学里已学得烂熟,背都不成问题,还要讲?看来,我再按原先设计的进程,学生势必会因为过于熟悉而兴趣索然。稍加思索后,我故意说,真能背?一字不差?那好,先抽几个同学,背一段你最喜欢的给我听听。(学生会挑“春花图”“春草图”“春风图”等等)为什么喜欢这段文字?(生:因为语言很美,我特喜欢写“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感觉又温馨又甜蜜;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春天,我经常在嫩绿的草坪上坐着,躺着,玩着,读这段文字,我脑子里满是小草和玩耍时的快活图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有风时候的小雨就是这样,可惜我写不出来……)试着用作者的方法写写雷雨,写写冬雪怎么样?(学生兴致颇浓,仿写颇有收获)可见,及时调整,从鉴赏仿写入手,课堂出现了没有预料到的精彩生成。

2.建构生成式语文课堂有赖于多元开放的教学手段

合作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置身于集体力量的思想基地,减少学生的位置孤独和心理孤独,促进学生在课堂上交际机会、竞争机会、比较机会、表现机会的增加,形成活跃的气氛。刺激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心理,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也会更充足,合作生成的界面会更有余。合作探究、合作表演、合作辩论等都是培养学生课堂自信、建构生成式语文课堂的有效方式。

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拓宽知识,积淀语文储备,“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谈资,也就多了自信,也积淀了生成的元素。

3.语文课堂的精彩生成有赖于教师的专业功底

建構生成式语文课堂,教师应像苏格拉底那样,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甚至失误,如《背影》中父亲不守交通规则、《愚公移山》破坏环境,诸如此类的问题生成。萨特说,“学生的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这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点拨和引导。或指导学生回归正确的轨道,或引领学生往“青草更青处漫溯”。如果对学生原始的生成资源不及时引导和点化,甚至被学生牵着跑,课堂生成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语文素养,练好教学内功,以适应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要求。

总之,我们的课堂需要解放观念,要相信学生,善于捕捉,这样课堂才会更加精彩。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建构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