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龙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作为两大版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学中必须有效地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在谈新教材使用时,给一线老师这样的建议:“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单元)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
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统编教材的编排更注重单元整体感。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按照内容主题兼顾文体来选取的,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各部分相互勾连,互相照应。读、写、听、说相辅相成、整体推进,每个单元都是一个综合性的语文实践系统。这就为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一、研读单元文本,发现单元教材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点
教学中以单元为研读教材,发现每一篇课文的独特性,以及这篇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意义,研读本单元内容之间内在的关联点,发现单元中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点,是至关重要的。
以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我们会发现课文之间存在着共性与个性。本单元选文体裁多样,无论散文还是诗歌都蕴含了丰富的生活哲理,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作者的人生思考。通过单元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人生社会的感悟。
仔细分析各篇文章,又独具特性。如《紫藤萝瀑布》,由赞美眼前的藤萝花,到回想旧日的藤萝花,在比较中表现时代影响和社会变迁。眼前的藤萝花使作者自然而然地回想起十多年前家门外的那株紫藤萝,“繁盛”与“伶仃”形成了鲜明对比,但作者的目的显然不在于此。在其笔下,紫藤萝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并举,而自身对自然的感触又升华为对生命的感悟,使读者体会到生命的美丽与永恒,更让人思考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坎坷与不幸。《一棵小桃树》中,小桃树的成长过程和“我”的人生经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展示事物发展的过程。作者叙写黄昏时分坐在窗前,看风雨中摇曳的小桃树的情景,中间采用插叙的方式,回忆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借此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志。
同为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但对物的客观描摹和情致情趣的表达均不同,表达要求和表达效果也不同。教学中要根据文本特点,合理安排,有序落实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本单元各篇课文的文本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探究选材方式,分析写作技巧,在文本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立足单元文本,开展课外阅读,做到课内外互融互通
温儒敏教授说,在新教材中,课外阅读不是单元教学的附庸,而是整个阅读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统编教材多数课文后都有课外阅读建议,如《紫藤萝瀑布》课后“积累拓展”中推荐阅读宗璞写景状物的散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丁香结》《水仙辞》《好一朵木槿花》等文章,让课内课外阅读真正做到互融互通。
看看宗璞笔下的丁香花多么妩媚可人:“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装,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杂乱的工地遮不住木槿花的明艳:“紫色的流光抛散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俯看着我。”线条简单的水仙更显超脱悠闲:“绿色的芽,渐渐长成笔挺的绿叶,好像向上直指的剑,然后绿色似乎溢出了剑锋,染在屋子里。”“小小的花朵或仰頭或颔首,在绿叶中显得那样超脱,那样悠闲。淡黄的花心,素白的花瓣,若是单瓣的,则格外神清气朗,在线条简单的花面上洋溢着一派天真。”
深入阅读,指导学生学习宗璞描绘花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宗璞关注的这些柔弱细小的花,多为一个个充盈着生命活力的意象,宗璞将它们“人格化”,赋予它们人格精神。在她笔下,这些普通的花朵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每一朵花在她笔下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她写花,实际上是在写人,以花喻人,这些细小花儿所具有的美好品性,也正是她笔下人物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平凡普通、尽职尽责、不屈不挠。
拓展阅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读出其中的妙处,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再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靠近和模仿,积累人生的种种感悟,学会调动各种感官,培养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并注重语言的锤炼,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
三、阶梯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单元的文章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作者对寄寓了情感、志趣的“景”或“物”进行描摹,而这些描摹建立在对“景”“物”熟悉的基础之上。只有对事物的特征或特性进行观察、体验、比较后,才能准确描摹所咏之物。
写作能力不是孤立的,写作活动也不是临时的,真正的写作滋养,来自日常语文学习的积累和渐进式训练。指导学生通过本单元教学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并尝试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阅读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类的文章,首先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来观察、体验“景”“物”,然后学习怎样形象地描摹“景”“物”,这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如《紫藤萝瀑布》传神地描绘了紫藤萝花开的美好与盛况。从紫藤花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以精细的工笔,描摹了紫藤萝繁花似锦的盛开景象和独具特色的神采风韵。花的色泽、花的芳香、花的形态,都形象可感,描写藤萝花的语言细腻传神,作者由眼前的藤萝花,想到旧日的藤萝花,在对比中表现社会变迁和生命感悟。《一棵小桃树》写眼前情景,幼小单薄的小桃树在风雨中飘摇,在逆境中艰难地生长,它自己拱出土,只是“一点嫩绿”,“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变立即会断了去”。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作者将小桃树的生长与“我”的经历联系起来,写了“我”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以及所经受的挫折和压抑的心情。最后又回到眼前的情景,生动状写了小桃树在风雨中的挣扎。它“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落,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可是它没有屈服,勇敢地与风雨做斗争,“抖着满身的雨水”,“高高的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这让“我”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明白了希望要在与艰难困苦的顽强斗争中才能实现。有充分细致的观察、体验,并倾注真情滋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才有“情”与“志”流动在字里行间。
有了前期的阅读积累,指导学生选择校园中熟悉的几处景致进行描写,以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学生写景之前,除了要领会单元写景方法之外,可以温习课本上源自《春》《济南的冬天》中经典的写景名段,指导学生重温写景文章的写作技巧: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合理安排描写顺序、大量使用修辞手法、调动各种感觉感官、加入人物活动描写等来完成写景美文。经过练习、讲评、修改,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或者物写一篇文章,要求学生的模仿借鉴本单元课文的某些写法,尝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写作过程中,指导学生要写好托物言志类的文章,首先要精挑细选“物”, 并对所托之物进行细致的描摹。只有选对了恰当的物象并对其进行细腻的描写,才能以我手写我心,志的言说方能顺畅自如,水到渠成。其次,挖掘“物”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相同点和相似点。所托之物因其固有的特征会给人以启示,但往往人云亦云,因此要学会运用发散性思维,顺向或逆向匹配出准确深刻的“志”。使所言之志不落俗套,富有感染力。再次,所托之物的“形”与所言之志的“神”在文章中要水乳交融,不可分割,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把我的情感移到物里去,去分享物的生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使阅读流向写作,写作内容紧贴单元文本,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课内和课外的结合,有利于全面灵活地达到教学目标,有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有利于提升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