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春艳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曲靖 655000)
在中枢神经损伤中脊髓损伤较为严重,会致使患者发生运动及肢体功能障碍,且脊髓损伤患者常伴有膀胱功能障碍,致使患者发生排尿障碍,并发症较多,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了极大影响[1-2]。由于脊髓损伤节段的不同,选用的治疗方法及效果也有所差异,基于此本文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优化护理方案进行了探讨,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17 年4 月至2019 年3 月收治的156例脊髓损伤伴有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其中腰椎损伤致使的脊髓损伤患者80 例,男性48 例,女性32 例,年龄19-70 岁,平均(48.17±10.43)岁,其中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56 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24 例。颈椎、胸椎损伤致使的脊髓损伤患者76 例,男性50 例,女性26 例,21-69 岁,平均(48.58±11.34)岁,其中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56 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20 例。
康复护理方案1:清洁间歇导尿与扳机点膀胱功能训练法相结合,脊髓休克期内进行导尿管留置,导尿期对日间饮水量进行控制,导尿前半小时,反复轻扣耻骨上区,对反射性排尿形成刺激,对患者最大排尿量进行记录,之后消毒清洁后,实施训练2/3 小时,残余尿量低于两百毫升,每天导尿三次于每天8、14、18 时进行;残余尿量高于200 mL,每天导尿四次于每天8、12、16、20 时进行,导尿停止时间:残余尿量低于100 mL。
表1 比较治疗前后参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的膀胱最大容量、最大排尿量及残余尿量()
表1 比较治疗前后参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的膀胱最大容量、最大排尿量及残余尿量()
表2 比较治疗前后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的膀胱最大容量、最大排尿量及残余尿量()
表2 比较治疗前后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的膀胱最大容量、最大排尿量及残余尿量()
康复护理方案2:清洁间歇导尿与Crede 膀胱功能训练法相结合,休克期进行导尿管留置,导尿前半小时对膀胱及脐下进行按压,动作轻柔,憋气使腹压增高,以排除尿液,持续进行,至无尿液排除,对患者最大排尿量进行记录,实施训练2/3 小时,残余尿量低于两百毫升或高于两百毫升,导尿次数、时间段以及导尿停止时间同方案1 一致。
对四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膀胱最大容量、最大排尿量及残余尿量及治疗后尿路结石发生率及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
研究数据均纳入SPSS 21.0 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检验标准P<0.05 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膀胱最大容量、最大排尿量及残余尿量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膀胱最大容量、最大排尿量及残余尿量明显比参照组优(P<0.05),见表1。
参照组患者尿路结石发生率22.50%,尿路感染发生率25.00%;研究组患者路结石发生率2.50%,尿路感染发生率5.00%,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尿路结石发生率及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结果分别为(χ2=18.286,P=0.000)、(χ2=15.686,P=0.000),研究组患者的尿路结石发生率及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比参照组低(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膀胱最大容量、最大排尿量及残余尿量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膀胱最大容量、最大排尿量及残余尿量明显比对照组优(P<0.05),见表2。
目前临床上对于治疗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主要将重点放在并发症的降低上,以对患者膀胱功能进行改善,使患者排尿功能得以恢复,进而对肾功能损伤及尿路损伤进行预防[3]。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方法众多,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是首选的康复护理措施,取得的效果较佳[4]。膀胱训练手法丰富,但是由于不同节段脊髓损伤的程度的不一,因此康复护理方案需要依据节段的不同不断改进[5-6]。通过此次研究显示,两种康复护理方案应用于腰椎、颈椎和胸椎损伤致使的脊髓损伤患者效果都较好,可对残余尿量进行降低,使最大排尿及膀胱最大容量得以增大。
综上所述,早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两种康复护理方案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