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社会捐赠是大学彰显教育教学质量、社会服务水平、校长领导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核心指标,也是对一所大学的校友会工作、基金会运作、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合作与交流和学校治理能力等的重要检验。据艾瑞深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1980-2018年,除软件系统类捐赠外,全国高校累计接受国内外社会各类捐赠总额高达927亿,其中校友捐赠320亿,约占总额的34.52%,社会捐赠总额累计在1000万以上大学有227所。
然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7》显示,1991至2016年捐赠收入占全国教育经费比例从8.59%降至0.21%,其中高等学校的捐赠收入仅占其教育经费的0.005%(财政和事业收入合计占比93.9%),近年来看似蓬勃发展的社会捐赠仍然处于缓慢的下降期(图1)。
图1 全国教育经费中财政、捐赠和事业(学费)占比变化趋势
与此同时, 2012~201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5年累计投入13.5万亿元,超过1952~2011年60年累计投入之和,[1]但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引发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张以及逐渐提高的生均支出水平,为单一化的教育经费投入带来了巨大压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社会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2018年《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明确提出“完善社会捐赠收入财政配比政策,按规定落实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发挥各级教育基金会作用,吸引社会捐赠”。推动社会捐赠发展、丰富教育经费来源已成为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级教育机构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高校社会捐赠是社会力量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指高校获得社会各方包括法人实体、自然人等给予的捐赠,属于公益捐赠,在美英发达国家已有多年历史。[2]在美国的一流大学中,捐赠收入通常占其年收入的20%~40%。[3]
校友捐赠是高校社会捐赠重要的来源,众多学者对此开展研究。高校捐赠作为同时解决供求关系的一个结果,[4]其捐赠过程受到校友捐赠能力、[5]组织建设、[6]捐助者心理因素[7]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捐赠对象开发出不同的筹资模式。[8]除微观分析外,学界也从宏观层面寻找影响高校接受捐赠的因素,包括高校的重视程度、[9]马太效应、[3]-[10]专业和职业领域、[11]社会环境、[12]社会激励机制不够完善[13]以及社会捐赠机构“官办化”[14]等。
为缓解高等教育不断扩张与教育经费短缺之间的矛盾,必须由单一的政府投入向政府和社会的多元化投入转变,向社会谋求教育捐款将是高校解决资金问题的重要筹集策略。[15]校友是任何大学最重要的资产之一,[16]但校友捐赠易随时间推移而迅速衰退,[17]需要良好的维护和管理。发展多元化经费来源对民办高校[18]和地方性院校[19]尤为重要。但当下高校的筹资意识还没有被激发出来,捐赠主体大部分是校友。[20]此外,由于高校社会捐赠国外发展历史悠久,部分学者整理了国外高校社会捐赠案例并提炼可借鉴的经验。[21,22,23]
现有研究对高校社会捐赠,尤其校友捐赠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总结出影响高校捐赠的诸多因素,为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发,并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了方向。首先,已有关于高校捐赠的定量研究以校友捐赠为主,但校友捐赠仅占高校社会捐赠总额的三分之一,说明还存在其他重要的经费来源,若仅围绕校友群体进行研究,会限制研究结论的应用范围。其次,相关高校捐赠的研究围绕某一类院校或某一区域高校为主,其研究结论可能存在特殊性。鲜有文献对我国高等院校社会捐赠的总体情况展开研究,对了解社会捐赠现状、支持和推动高校社会捐赠发展形成制约。
综合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拟立足于高校自身特征,检验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综合排名、不同教学和科研表现等等的高校之间是否存在社会捐赠差异,并依据检验结果寻找高校社会捐赠的一般发展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为推动高校社会捐赠的发展提供对策依据。具体待检验的假设如下:
1.高校的建校历史与社会捐赠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2.高校的教学质量与社会捐赠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3.高校的科研水平与社会捐赠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4.高校的全国排名与社会捐赠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5.高校的校友捐赠能力与社会捐赠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6.高校的星级排名与社会捐赠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7.高校的办学性质与社会捐赠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8.高校的学科类型与社会捐赠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9.高校的地理位置与社会捐赠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根据待检验假设列出研究变量(表1)。本文选择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的数据进行分析,学界已有使用该机构数据进行高校捐赠的定量研究。[10]-[24]自2010年起,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cuaa.net)已连续第10年独家发布中国大学捐赠排行榜。为保证数据的统一性,表1中的变量除办学性质、建校时间和学科类型外,都来自于中国校友会网,包括2018年度中国大学社会捐赠排名、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名、中国大学ESI高被引论文排名以及中国大学教学质量排行榜等排行榜。为尽量减少数据缺失项,最终选取了中国大学社会捐赠前100名的高校数据,并将其他排名情况按照社会捐赠排名进行整合汇总。
表1 变量描述与数据来源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变量除“科研水平”和“校友捐赠能力”外都有直接测量指标。中国校友会网中关于“科研水平”的指标有“高被引学者排名、高被引论文排名、最具影响力百篇论文排名、ESI高被引论文排名和科研经费排名”4类,考虑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是目前国际上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是衡量学校科研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最终选择以“ESI高被引论文中第一作者的被引频次”作为“科研水平”的测量指标。“校友捐赠能力”更为复杂,受到校友的经济水平、捐赠意愿、外部环境等各类因素的影响,考虑本文的研究重心是社会捐赠,因此以“校友捐赠金额”这一捐赠行为的结果作为“校友捐赠能力”的测量项。
针对不同类别高校进行方差分析,尝试寻找内在规律。通过方差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
1.TSD的差异有48.2%的原因是由于星级不同,而AAG的差异有63.23%由于星级差别造成,这说明不同星级类别的高校间校友捐赠能力(由捐赠实力与捐赠意愿共同决定)的解释力比对社会捐赠能力的解释力更强。
关于TSD与AAG之间的关系,首先对TSD和AAG进行回归,也可以得到两者存在一个简单的线性增长趋势(图2)。
图2 TSD与AAG之间的分布趋势图
然而社会捐赠中AAG的构成比例究竟如何?表2分别核算了不同星级的TSD与DR。
表2 不同星级的TSD与校友占比分布情况
表3显示,6星级及以上的TSD具有明显优势且校友占比均在44%以上。除1星级某高校外,三星级高校在剩余星级中表现突出,其TSD达到5星级高校TSD的2.4倍,是二星级的3.4倍,同时引人注目的还有它较高的校友占比,达到41.1%,是除6星级以上高校外最高的一个星级,与2星级的7.5%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侧面为其较高的TSD作出贡献。
2.TSD的差异有7.47%的原因是由于地区分布不同。分别统计不同区域的高校受捐赠情况(表3)发现,华北地区获得的社会捐赠均值达到19.31,而西北地区最低,仅有3.64,不足华北地区的五分之一。但样本中不同地区的高校星级分布并没有如此明显的差异,华北地区星级均值为6.07,西北地区为5.00,且并不是最低的地区,因此各地区在TSD上的差异并不是由学校实力差异造成。
表3 不同地区的TSD与星级分布情况
3.TSD的差异有10.4%的原因是由于办学性质(所属类别)不同。分别统计不同办学性质的社会捐赠总额,可以发现进入榜单的四所民办高校的捐赠金额均值最高(17.24),其次是教育部直属高校(14.52),其他部属院校也达到7.46和3.51的均值,各类省部共建和省局共建分别拥有4.5和3.37的均值。省属的15所高校均值为3.08,最低的是部市共建的两所院校(1.07)。需要注意的是,能够进入到榜单中的四所民办院校排名5,10,23和100,整体表现较好,因此形成了较高的均值。
4.SD的差异有6.56%的原因是由于学科分类不同(表4)。
表4 不同学科的TSD分布情况
由于SR、region、type和subject均为分类变量,分别进行方差分析以寻找其中的内在特征。但待检验的假设中涉及到的变量类型存在差异,TSD如何被不同因素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综合分析(表5)。
表5 TSD六个不同模型分析结果汇总
续表
表5的模型(1)中仅分析year对TSD影响,可以看到虽然在0.05的水平上显著,但也只呈现出微弱的正相关关系,从图2中可以看到,year在40年以内的高校可获得的社会捐赠会被低估;建校在40至90年之间的会被高估;90年以上的高校又会被低估。因此,year对TSD更像是一个抛物线的影响。因此,在模型(2)中增加了yearsq,拟合结果大幅度改善(图3)。
图3 TSD随时间变化趋势图
在此基础上,加入TQ、RL和CR,模型解释力提高近7倍之多,但原来对TSD存在显著影响的year和yearsq却不再显著。这说明时间推移对TSD的影响已经包含在了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与学校排名之中。进一步,分别加入AAG和SR,模型解释力分别提高到86.26%和74.51%,这说明校友捐赠能力对TSD作用明显,且与TQ和CR不同。但SR与CR同为学校的实力排名,单独加入SR之后CR不再显著。AAG和SR同时加入后形成模型(4)。考虑type、subject和region也可能会影响TSD,因此加入形成模型(5),考察它们对TSD的综合影响。根据拟合情况可发现,模型解释力未有显著改进,同时新加入的变量对TSD也没有显著影响,F值却从72.32降至48.86,因此舍弃模型(5)。
进一步,为排除模型(4)中部分变量可能存在共线性问题,进行共线性检验,发现year、yearsq的VIF值达到超过10,且在模型(4)中并未与TSD存在显著关系,将这两个变量删除。再次进行分析得到模型(6),R2仅下降了0.0013,可忽略不计,VIF为5.96,F值提高到102.93,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选择模型(6)作为最终解释模型。
结合Beta值可以看到,TQ(0.504)、RL(0.279)、AAG(0.469)和SR(-0.401)显著高于CR(-0.042),据此得到模型中各变量对TSD影响力大小排序,依次为教学质量、校友捐赠能力、星级排名和科研水平。
此前9条假设中仅通4条过检验,包括高校的教学质量与社会捐赠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高校的科研水平与社会捐赠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高校的校友捐赠能力与社会捐赠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高校的星级排名与社会捐赠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此外,尽管高校的地理位置、办学性质、学科类型对社会捐赠不具有直接影响,但它们对不同高校的社会捐赠差异现象具有一定解释力,揭示出当下不同高校的社会捐赠拥有的内在规律。首先,华北地区高校平均获得社会捐赠的规模要显著优于其他地区,华东、中南、西南、东北及西北依次次之;其次,民办高校相较于公办高校、部属高校相较于共建高校,都具有较高的优势;再次,综合类院校平均获得社会捐赠的规模要优于其他类别院校,理工类、财经类和艺术类依次次之,医药类、语言类、师范类、农林类、政法类和民族类则规模显著缩小。前四类的均值为8.575,后六类的均值仅为1.812。
教学质量对高校捐赠的影响力远超过科研水平,近两倍的差距提醒我们,高校作为一类教育机构,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其根本目标是教书育人,其服务对象是受教育者,应履行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能。尽管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要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教师社会兼职和校外活动,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并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但教学成果的产出路途远长于科研产出,大学人才培养职能日趋弱化,“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出现,[25]严重制约了大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26]
社会捐赠是衡量高校工作成果的重要表征,而教学质量又是影响社会捐赠的重要影响因素,这说明教学质量可成为高校对外宣传强有力的名片。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大部分进入社会,服务于各个行业,真正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只占很小的比例。对于绝大部分校友而言,教学质量将决定他们所接受到的教育水平,进而影响其未来发展。而对广大社会群众而言,高教学质量所产生的丰硕成果(优秀的毕业生)也是他们对一所高校建立口碑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学质量不仅可以培养更为优秀的校友,还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口碑。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涵盖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到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点,体现了政府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视。因此,各个高校也应当重视教学工作,通过合理、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教师重视教学质量,平衡好科研与教学活动。
在研究中发现星级排名对社会捐赠具有负面影响,即随着星级排名的提升,社会捐赠反而下降。这说明并不是星级排名越高,可募集到的社会捐赠越多。
表6 星级排名标准(1)数据中所使用的星级排名来自于中国校友会网,该网对中国大学星级排名划分标准如表6所示。
可以看到星级排名与全国排名相比略宽泛些,在数据中全国排名第1与排名15的大学同为八星级,第9与第25同在七星级类别,排名第8的高校与排名74同在六星级类别,排名36与176同在五星级类别……加之本研究使用的是社会捐赠前100位的高校数据,有限的样本量也加剧了星级排名对高校实力区分度较差的问题。但也因此揭示出许多星级排名较后的高校却能够获得更高的社会捐赠的实情。全国排名对社会捐赠存在微弱的正面影响,但加入星级排名的时候,也转为负面影响。这说明现阶段星级排名对高校获得的捐赠规模没有正面的影响,许多排名较后的高校也获得了丰富的社会捐赠,因此高校不必太纠结于星级排名而降低对社会捐赠的重视程度,应建立自信心,加强校友关系的管理工作、社会服务工作与宣传工作,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
此外,尽管已列入的因素能够对社会捐赠作出较好的解释,但除了教学质量、校友捐赠能力、科研水平和星级排名外,还有一个重要项就是常数项值得关注,并且常数项是一个负面的作用力。这是在提醒广大高校在争取社会捐赠时,还需要考虑到其他障碍,包括目前的捐赠机制不够健全、资金管理有待完善等等。上述问题有待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