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部制改革趋向下资料室转型学科分馆研究*

2019-12-17 08:56刘海鹏
图书馆 2019年12期
关键词:资料室学部分馆

刘海鹏 李 健

(1.西南大学图书馆 重庆 400715; 2.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重庆 400715)

1 学部制改革

1.1 改革背景及内涵

知识经济不断推动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发展,不同学科门类的交叉融合也日益普遍。据统计,1901—2008年学科交叉类研究占据了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获奖总数的50%,21世纪以来近十年的统计比例更是达到60%以上[1],可见交叉融合不仅是学科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产生重大科研创新成果的重要方式。反观国内高校,建国以来逐渐形成了以单学科院系为主的大学体制模式,在知识科技融合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下,实体学院设置过多、过细导致教学科研资源分散的问题日渐凸显,这对整合教育资源、推进学科交叉形成了一定的阻碍,找寻有效途径促进学科融合发展正成为国内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2]。

为推动学科集群化发展,近年来国内高校要求实施学部制改革的呼声和探索实践日益增多,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积极成效。学部制是将院系按照学科门类或学科群进行归并,在学校和院系两个层次之间增加一级学术性组织或行政管理结构的一种大学管理制度,是以优化学术生态为价值取向的制度性安排,有助于推动管理重心向下转移、加大放权力度,进而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学部制改革是高等学校回归学术发展逻辑的一次主动尝试,其核心与导向旨在打破现有不合理的组织结构,重新整合院系层级的各类教育资源,促进相近专业学科的交融与发展。

1.2 国内学部制改革探索实践

整合校内教育资源,加强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国内高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的重要建设目标。国内学部制改革实践探索已近二十年,据统计有40余所高校进行了学部制改革探索,其中“985/211工程”高校、地方高校等30余所综合性大学正式设置实体型或虚拟型学部组织,推行了学部制管理[3]。虽然不同高校推行的学部分类、赋予学部的权力有所不同,但学部制是超越学院层次的、高起点高要求的开放式跨学科组织,也是目前跨学科研究组织体系的有效平台和形式,已为学界共识[4]。2015年、2017年国家分别出台公布了“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入选名单,以期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遴选充分显示出坚持以学科为基础、突出学科建设重点的特征,学科及学科群建设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随着相关配套工作的逐步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十三五”期间普遍采用了“学科群”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模式。学部制改革是以整合校内学科资源为主要特征的重要变革,在当前国内大学组织变革进程中既扮演先行者也扮演实验者的角色,其能否实现促进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想虽有待未来检验,但这一变革在打破院系壁垒、克服学科划分过细方面的积极作用已获得多方共识。

1.3 学部制背景下的资料室转型

在学部制改革和学科群建设不断推进的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依托原有院系、辅助教学科研的资料室作为学校图书资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未来将何去何从,裁撤取消抑或以学部制改革为契机进行整合归并,这值得各方深入思索探讨。笔者认为现有的院系资料室制度及其业务质量总体发展上已比较滞后,使得高校图书资料“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两层级的管理体制越发分散。在高校重心聚焦“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形势下,有必要以学部制改革为契机,以学科关联为依据,有序地对院系资料室进行合理归并,实施学科化的分馆改造。通过整合分散资源,构建由总馆、校区分馆、学科分馆组成的图书馆服务体系,点面结合,创新发展总分馆式文献服务支撑系统,融入并助力学校的学科建设和行政管理改革。

2 国内高校图书馆分馆化建设

总分馆制是国内高校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图书馆组织形式,其中校区分馆、学科分馆是图书馆分馆的两种主要类型,在多校区或规模较大的高校中起到了分散馆藏、分流读者的重要作用,并形成了集中式、分散式、混合式等若干总分馆运行模式[5]。学科分馆一般由院系资料室转型设置而成,校区分馆则是高校中心校区外建设的配套图书馆,在院系专业比较单一的分校区,校区分馆往往也是学科化专业图书分馆,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图书馆。

在学科分馆的管理方式方面,依据人事、业务管理权限的不同归属,可以分为直属型和指导型两类管理方式。图书馆对分馆行使人事、业务双重管理的,属于直属型分馆管理方式,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农科分馆;图书馆仅对分馆行使业务指导而无人事管理权限的,属于指导型分馆管理方式,如湖南大学图书馆经济学分馆等11所专业分馆。部分高校总分馆体系发展比较成熟,既有直属分馆也有同院系(所)合作共建的指导型学科分馆,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图书馆。

为考察国内高水平高校分馆化建设情况,文章选取42所“双一流”大学进行网站调研,主要考察是否设有校区分馆、是否设有学科分馆、学科分馆的管理方式以及是否实行学部制管理,内容详情见表1。

表1 42所“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分馆建设情况调查

通过调研数据,可以看出:①校区分馆的设立非常普遍,42所“双一流”高校中有38所设置了分校区配套馆舍,比例超过了90%;②学科分馆在高校总分馆体系中的占比较小,调查中有20所“双一流”高校针对性地设立了学科分馆,比例低于50%;③在15所推行学部制的“双一流”高校中有9所高校图书馆设立了学科分馆,比例超过60%,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部制的改革推行与学科化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着互相促进的关联性;④从学科分馆管理方式上看,直属型学科分馆占据其中的绝对主流,仅有2所分馆是图书馆与学部(院系)协作建设的指导型学科分馆,此外学科分馆的专业内涵与所在学校拟重点建设的学科(学科群)并未做到较高程度的对应,部分高校的一些重点学科尚未设立相应的学科分馆。

基于上述四点,我们认为当前学科分馆虽然已获得较多认可并被付诸实践,但图书馆主导学科分馆建设的“独角戏”偏多,在“双一流”建设中学科化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尚未能够引起校内管理层面的充分重视,而图书馆方面与相关重点学科所在院系的学科化资源建设合作基础也还比较薄弱。

3 实施资料室分馆化整合改造分析

3.1 资料室转向分馆化的意义

3.1.1 归并文献资料资源,助推学科交流融合

欧美高校多以学科门类或学科群作为设置一级学院的设立标准,而我国研究型高校一级学院的设置则多以一、二级学科为标准,这种差异反映在学科层级结构上表现为国内高校学院的设置偏多偏细。英国爱丁堡大学第一层级设置有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医学与兽医科学学院三大学院(College),其下又分下属23 个小院系(Department/School)。美国高校一级学院设置数目控制在4—13个,平均为8.2个学院,而国内高校一级学院数量一般介于20—40个[6]。在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教育方式方面,国内高校也没有效仿欧美集中设立文理学院、工程应用等大学院,而是将这些学科门类下的一、二级学科分散在多个中小规模的学院中。相应地,资料室也随之在附属的院系设立,并以院系为单位对下设的一、二级学科文献资源进行管理。一级学院的细分设置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资料室的服务半径,即以本院系师生为主要服务对象或仅对本院系师生开放,容易形成资料室文献服务院系层级的保护圈,不利于相关学科门类的深度交流,如国内高校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大多分别归属心理学院、教育学院、社会学院,但在学科属性方面三者具有较高程度的关联,潜在的文献资源互补需求比较强烈。

基于此,将学科关联度较高的若干院系资料室归并重组为面向学科群的专业分馆的首要意义就在于:聚沙成塔,形成厚基础、宽专业的学科服务文献信息中心,夯实基层学科服务文献保障能力,扩大服务半径,助推相近学科、交叉学科的进一步交流。有关实践也证明,以学科大类组建专业分馆因在经费支持、人员配备、馆藏管理、空间设备等方面得到整合性的改善[7-8],更便于向校内专业读者提供高效的文献信息服务。

3.1.2 保障文献经费,提升使用效益

一般而言,在现有的高校图书馆总分馆管理体制下,院系资料室理论上仅在文献业务方面接受图书馆的指导,不享有人事和经费方面的实际支持,其人事和经费归所在院系直接管辖。而学校又以业务运行经费、学科建设经费等大项为院系分配下拨总经费,也就是说在下拨院系的经费中实际上并不包括文献资源建设专项经费,每年依靠院系自行确定当年的文献购置经费,容易受到院系领导意愿等非结构性主观因素的影响,在源头上难以形成稳定长远的资料室文献资源经费保障[9]。加之院系行政业务量大、人力资源紧张,院系资料员往往由非专业的行政职员兼任或临聘人员担任,图书馆的业务指导也常常缺位,部分院系资料室建设规划、文献采购计划、文献集藏借业务质量等乏善可陈,手工打借条管理文献借阅等类似情况屡见不鲜。文献资源采购一般也仅保障学科内重要期刊,又多缺乏著录加工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与动力,难以在校内共建共享资源,理工类院系资料室业务运行情况尤其令人堪忧。长此以往又进一步造成相近院系间、院系资料室与校图书馆资源的重复采购,影响高校文献建设经费效益的发挥。

归并院系资料室后,由图书馆与学部或若干相关学院共建学科化分馆,根据学校学科发展实际需要确定学科分馆的管理方式、功能属性、数量及地理位置分布等。经费方面可以由图书馆牵头编制年度性计划向学校申请单项或专项学科服务文献建设经费,系统性地制定校内文献购置计划,并多方监督协管经费使用,从而有助于保障学校文献资源建设总经费量,甚至能获得额外的补充,经费使用综合效益也能迅速得到提升。

3.1.3 理顺文献资料管理机制,健全图书馆总分馆体系

作为学术服务性质的院系资料室,在会议资料、研究报告等专业性非正式文献的集藏阅服务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网络信息化与高校图书馆实力的不断提升,传统的资料室服务越来越难以满足师生读者对知识信息与功能空间的需求,其在院系特别在理工类院系教学科研中的作用日益边缘化,管理体制不顺、文献利用率低下、资料员定位模糊等问题日益突出[10]。表面上看,资料室接受院系和图书馆的双重管理,即行政和人事上院系资料室隶属于所在院系,业务上由校图书馆指导,但事实上多是“两不管”的真空状态[11],由于又占用着人力、办公用房、经费等一系列教学资源,处于被视为“鸡肋”甚至管理负担的尴尬境地,陷入了“衰落→被边缘化→进一步衰落→被边缘化加剧”的恶性循环,制约了高校校内文献信息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从图书馆方面看,构建融入用户科研学习过程、以用户为中心的一站式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是大学图书馆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是图情学界业界长期聚焦求解的重要议题。国外高校图书馆总分馆制发展较为成熟,特别注重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Subject Information Commons,SIC)的建设与应用[12-13],即强调依托学科分馆特定学科领域的资源、技术等为相关学科用户提供专业化、深层次服务。开展学科化服务是图书馆从资源存储保管转向资源开发利用服务的重要一步[14],当前国内各高校正着力推进嵌入式学科服务,但在如何嵌入院系教学科研过程方面普遍面临着渠道瓶颈,缺乏能够有效联络并熟悉院系状况的中介。将院系资料室归并整合为学科分馆可以为图书馆融入学校、院系的学科建设创造积极的条件,为构建高校学科信息共享空间提供丰富的资源,能够成为图书馆、院系开展深入合作的重要契合点,有利于科学地统筹规划学校文献资源建设,重新构建总分馆馆藏框架,对于理顺校内文献资料管理机制、健全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3.2 可行路径探讨

3.2.1 成立领导协调组织

归并资料室、实施分馆化改造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加之学部制尚未在国内高校规模性地普及,院系层级的学科组织、直附属业务单位等长期保持独立,形成了资源保护壁垒,所以大学层面的统筹协调对于基层资料室的学科化整合改造是不可缺少的,需要设立专门的校级领导协调组织或依托校内图书资料建设委员会附设工作小组。此外,从已有的实践案例经验看,在资料室分馆化改造过程中,人员人事归属、经费划拨、办公用房、国有资产调配等等都会有所变动,而相关事项在现有高校管理体系中分属人事、财务、基建、国资等多个归口单位管辖,因此,院系资料室的分馆化改造有必要在学校层面设立专项领导协调小组或委员会,以提供自上而下的组织保障、政策支持和推动力量。

3.2.2 调研规划方案

不同高校面临着不同的发展环境,在借鉴经验方面不宜照搬照抄,有必要先调研了解情况,从实际出发做好顶层规划和方案设计。以学部制改革为导向的资料室分馆化改造是对高校总分馆体系、文献资料管理机制的优化,是在学校层面推动的、致力于学科和学科群发展建设的重大举措,宏观上需要综合考虑校内学部设置、学科群发展状况、相关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基础学科的分布情况、文献资源保障现状、学科分馆运行模式等,微观上则还需考虑分馆地理位置、人力资源分配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3.2.3 分步骤分阶段推进

校内实施资料室整合改造,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为保障工作效率、降低对师生利用文献的不利影响,可以分步骤、分阶段逐步推进[15]。

(1)优化图书馆业务系统技术性能。图书馆集成系统(ILS,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是现代总分馆体系运行的核心载体,资料室文献资源的整合涉及到多类型纸质文献的规范化加工整理、电子资源的共建共享等建设工作,对图书馆业务系统将更加依赖,对系统的兼容性、响应速度、存储容量等一系列技术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国内高校现行的ILS依旧以纸质图书资源为主要管理目标,而下一代ILS仍处于理论探讨和模型框架设计阶段。考虑到改造前后图书馆内外运行环境将发生显著变化,ILS可以在系统原有基础上基于校园内网和C/S架构对采编、典藏、流通、统计等功能模块进行优化,扩展兼容多种资源描述需求的元数据规范或规范集合,以应对可能增加的新型资源处理需求,满足未来更多应用、更大容量数据整合共享的需要[16-18]。

(2)优先选择文献管理基础较好、学科信息需求迫切的相关学院资料室进行整合改造。国内实行“图书馆-学科分馆”两级管理体制的高校目前仅有中山大学、深圳大学等,改造实例、理论及方法较少,相关经验更需要高校自身不断积累。有重点分批次地对学院资料室进行整合,有助于快速取得实效并为后续工作累积经验和方法。

(3)分步实施虚拟学科分馆和实体学科分馆建设。虚拟学科分馆即建设以校园网络为依托的学科导航,对图书、期刊、会议论文、研究报告等相关文献资源进行序化组织、回溯建库,建立课程导航、学科导航等,并结合学科分布对资源进行主题集群式编排,形成纵横交织的网状式馆藏布局[19],提供网络化、个性化学科信息资源利用。完成虚拟化学科分馆建设后,再逐步由虚拟学科分馆转向实体空间的改造,或者根据高校实际需要对部分学科取消实体资料室,重点建设虚拟化学科分馆,将原院系纸质文献纳入校图书馆管理。

4 结语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与基础,推行基层院系文献管理机构整合、健全高校文献保障体系是完善学科建设支撑的应有之义。院系资料室分馆化建设本质上是顺应学部制改革目标方向而进行的教育资源改造,对于改善相对滞后的基层院系文献管理状况、提高学科服务支撑能力、健全高校图书馆体制机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也符合新时期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目标性要求。高校图书馆、相关学部院系等应树立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大局观和使命感,除弊兴利,加强沟通,合力推动基层资料室的分馆化建设,创新高校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为学部制改革和学科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师生读者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学科化知识信息服务。

猜你喜欢
资料室学部分馆
高校二级学院资料室的建设与管理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素描作品选登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绘画作品选登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水粉作品选登
关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思考
高校院系图书馆资料室的管理模式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体育院校资料室发挥主要作用方式的探讨①
——以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商务印书馆双甲子
高校图书馆专业分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专业分馆为例
提高分馆服务效益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