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通感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培育研究

2019-12-17 23:08刘文杰
魅力中国 2019年16期
关键词:客观事物通感艺术作品

刘文杰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大风车幼儿园,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一、艺术通感的概念

在语文学科中有一种修辞叫通感,也叫移觉,就是利用比较形象的语言修辞来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将自身的一种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觉的方式。进一步说,就是将作者的自身的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等系列感觉之间相互使用,相互窜用、相互借用、相互挪用,以便达到对需要描述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和意象更活泼、更新奇的语文修辞方式。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描写荷塘景色中,将明明的清香嗅觉却转变为歌声的听觉,就是嗅觉和听觉两种感觉的互通,这就是文学艺术的通感。利用文学艺术的通感,以突破使用语言的局限性,丰富文章的描述客观事物的优美情趣,增加文章的艺术风采。

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孩子对事物的情感表现性的感知

我们目前的从事学前儿童教育的老师在教授孩子学习欣赏艺术作品时,往往只是侧重于引导孩子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而严重忽略了艺术作品内容所体现的情感表现力。限制了孩子们对审美观点的在感知方面的自由发挥。

(二)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老师在孩子教育中,只重视孩子的技能技巧模仿方面的学习,不重视孩子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不重视孩子在艺术活动中的创造性能力。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艺术教育提倡的人的精神世界自由与发展的目的背道而驰。

(三)忽视了对孩子艺术活动中美感的培养和熏陶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老师在艺术审美活动中,只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理智感和道德感,却严重的忽略了活动中的幽默感、优美感和崇高感等美感的培养。仅仅关注孩子们的一般社会情感,却没有引导孩子将这一社会情感上升为艺术审美情感。

(四)不能变换距离、多角度欣赏客观事物

当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老师过于重视客观事物内部特征的欣赏却轻视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的欣赏,这种情况类似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原因。老师在教授孩子们学习艺术审美活动中,要不断改变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距离,进行多角度的观赏客观事物,要能够真正使得如庐山真面目,才得以完整的把握审美对象。

三、艺术通感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价值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逐渐加深了对艺术通感的主观认识,也引起社会上的儿童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教育工作者们通过对艺术通感的客观性质、孩子们的心理机制等系列问题进行广泛的研究,发现艺术通感现象存在于生理学范畴、心理学范畴和审美学范畴等领域,而且不断的向其他领域伸展和扩大。根据艺术通感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的基础上,从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四个方面探讨艺术通感在儿童艺术教育中的意义。

(一)提高学前儿童的审美感知

我们知道审美感知是现实生活中一切审美活动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美感的必要途径,在审美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学前儿童的审美感知进行培养时,不仅要孩子们了解客观事物的特征、作者的生平、学习创作的内容和技巧,而且重点是需要引导孩子掌握客观事物的情感表现性。由于学前儿童的语言和认知能力等方面懵懂时期,在这个时期,学前儿童对掌握客观事物的情感表现性存在着一定难度,但在这个时期如果使用通感,那么就可以打破学前儿童各种感官的局限性,使孩子们逐渐获得简单的视觉或听觉以外的其他感官体验。老师通过教授孩子们的艺术通感,不仅使学前儿童在审美活动中开发了审美感知,还能丰富孩子们社会生活经验,诱发对客观事物好奇心,极大地提高了学前儿童的审美经验,为学前儿童审美观念的发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挥学前儿童的艺术想象力

审美想象分为有再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想象两种方式,再造性想象是孩子们在观察客观事物的外在特征时进行的想象,是面对审美对象表面现象时受到感染而展开的想象力,如那些适合学前儿童欣赏的音乐、绘画作品等都能引起他们的丰富的联想;创造性想象则是不依赖客观事物的表面想象,而是依赖于丰富的生活经验产生动力情感,通感是指孩子们的某一种感官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不仅引起自身一种感官的反应,还能引起其他感官或部分感官的共鸣,引起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共同参与、共同体验的活动,各种感官相互作用、 相互协调的一种状态,这就扩大了审美空间,刺激审美想象力的发生,使学前儿童表现出更大的创造力,从而促进孩子们审美想象能力的提高。

(三)丰富学前儿童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基本包括两个含义:一是由艺术作品具体内容所表现的社会情感而引起的共鸣;二是对艺术作品欣赏引起对外界事物的情感表现性的知觉。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为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并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孩子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艺术作品,帮助学前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我们做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必须研究的重要问题。

(四)提高学前儿童审美理解力

提高审美理解有三层含义,其一,就是将艺术作品中的事件、情感等要素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情感要素进行区分。其二,充分理解审美对象的使用题材、典故、技法和象征意义;其三,把握审美对象在形式中融合的直观性。由于审美不只是对美的感性认识,也不只是对美的理性认识,而是二者的结合与统一。所以,只要我们学前教育老师使用的引导方法合理,发挥通感重要的作用,做到审美心理的要素之间相互融合,就可以促使学前儿童更容易的理解艺术作品。

结束语:

艺术通感教育最终还是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这也是培养学前儿童艺术通感教育的重要环节。因为老师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老师应根据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个性化表现,有针对性的发挥孩子们的艺术通感潜能,同时要求学前儿童老师的组建一种整体的审美观和艺术观,良好的艺术素养陶冶教育学前儿童,促进其艺术通感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客观事物通感艺术作品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谈我对信息的认识及在课堂上的把握
例谈“通感”修辞手法
模糊语言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