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海江 李 莉 高秋艳
当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传播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这也为全国两会报道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为了适应新的媒体格局、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受众信息接收习惯的变迁,新华社在全国两会报道中,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推动报道升级,以技术创新、形态创新丰富全国两会报道新样态,为主流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参考。
当前,技术创新引领媒体业态转型升级,成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新技术的应用也成为媒体之间相互竞争的重要战场。在新技术的运用上,中央媒体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成为利用新媒体技术的排头兵。在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新华社充分利用了AI技术、AR/MR技术,通过技术革新,提升了两会报道的可感性,增强了受众体验。
1.AI合成主播,增强报道智能化水平。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推出全球首款AI合成女主播“新小萌”,该合成主播形象逼真,除了语音与口型还没有达到完全契合之外,基本上和自然人主持人相差不大。同时,该主播可以实现24小时全天候播出,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较长的主播时间,节省了人力资源。新华社充分利用AI合成女主播的智能化、自动化优势,实现了新闻编辑、报道的智能化、自动化,提升了报道效率,成为全国两会报道的亮点。该合成女主播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不仅国内受众喜欢,而且国外媒体如美、英、俄、印等媒体竞相报道。
2.智能AR直播眼镜,提升受众参与感。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在创新技术运用上,还为记者配备了智能AR直播眼镜。它通过传感器设备,允许记者使用眼神来进一步操作摄像机进行拍摄,而拍摄到的视频画面和记者眼中观看到的自然画面相同,这进一步解放了记者的双手,实现了视觉功能的延伸。同时,与以往VR技术中观众作为第三人的观看者的视角不同,该直播眼镜还能够以第一人的视角提升受众的新闻现场感,增强新闻报道的沉浸感和参与感,通过直播眼镜,观众可以实现与记者视角保持一致,记者在现场的采访活动也成为普通观众在现场的“采访”活动。如观众可以通过直播眼镜在“代表通道”与记者一起采访,还可以在“委员通道”与记者一起提问,真正实现了第一人视角的“全程”参与和沉浸式体验。此外,该眼镜还具有人脸识别功能,记者可以利用AR直播眼镜自带的人脸识别技术,再通过对输入的资料数据库进行对比,就能够在人群中快速识别报道对象的身份信息,这也进一步提升了记者寻找、确定采访对象的效率,减少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
3.机器人报道提升互动性、趣味性。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通过在新华网首页的两会融媒体专题上设置智能机器人的方式,设置了“全国两会思客问答”融媒体产品,进一步提升了报道的互动性。为此,新华网推出了机器人“小思”,“小思”的主要工作就是和受众互动,关于全国两会的基础知识,“小思”都会为提问的受众进行解答。比如,“两会为什么每年3月开?”“政协为什么提前两天开?”等这些看似平常,但又容易被受众忽视的基本常识,受众都可以点击机器人“小思”,由它进行解答。这款融媒体产品,创新了时政报道形式,也增强了受众与平台之间的互动性,提升了媒体两会报道的黏性。
新华社通过短视频报道创新,不仅增强了全国两会报道的可看性,还提升了全国两会报道的全息化水平,丰富了全国两会报道的内容呈现方式,为当前全媒体报道的发展探索了新路径。
1.短视频发力,增强报道可看性。近年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飞速发展,已经改变了当前受众获取信息的习惯,也重塑了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将短视频这一形式应用在新闻报道中,具有较大的潜力。为此,在全国两会报道中,中央媒体在短视频方面下足功夫,他们围绕全国两会见闻、《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履职等,生产了一系列短视频内容。比如,新华社推出的《微TED·履职故事:我在你身边》,新华网推出的《用一杯茶的功夫读完6年〈政府工作报告〉,AI看出了啥奥妙》《全息交互看报告》等,都实现了报道内容呈现方式的创新。其中,创意短视频《全息交互看报告》,利用融媒体前沿技术,将《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情景化,实现了总理作报告的原声音频、字幕和画面的有机融合,在短短2分半钟的时间内将百姓生活、城乡风貌、经济发展等与报告内容有机结合,增强了报道的可看性,也让受众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内容,传播效果较好。而竖屏视频也是近年来新的发展趋势,为此,新华社推出“自习课”特色竖屏短视频,集合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彩照片,并将总书记的讲话嵌入其中形成了“图片+短视频”的报道样态,方便了移动端的传播,也更有利于移动端受众的接收和观看。
2.融媒体传播,提升报道全息性。在全媒体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其中全息媒体就需要全息报道,所谓全息报道,就是要充分利用当前媒体发展中的不同呈现样态,实现融合发展,全面立体地为受众打造新的视听体验。为此,新华社在两会报道中,不仅以文字的形式播发文字稿件,还通过打造“习近平的两会时间”“第1视点”“学习进行时”“自习课”“习近平的足迹”等专栏,集合文字、图片、微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推出全息报道内容。比如,其推出的报道《在内蒙古团,习近平又强调了这个关系每个人的重要问题》《“萌”婶代表记——全国人大代表赵会杰和小庙子村的新故事》《与总书记面对面再接再厉图振兴》《习近平的两会时间在福建团,总书记讲话的三个关键词,你get到了吗?》等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萌”婶代表记》,通过简洁又不失深度的文字叙述,原汁原味的直接引语,集合了微视频创作,抓住了受众眼球,传播效果较好。
同时,以歌曲的形式进行报道,也增强了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流行度。比如,新华网推出的RAP歌曲《“Two sessions”:To the world From China 》《两会:这个三月,聆听中国》,就受到海外青年群体的欢迎。该报道以歌曲的形式进行了呈现,将时政内容与嘻哈、电子音乐等流行风格相结合,形成了说唱传播时政新闻的独特形式,这让严肃的时政报道变得更加亲切,契合了年轻受众的兴趣点,增强了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新技术不仅推动新闻报道技术创新、形式创新,也在进一步推动新闻报道的理念变迁。纵观新华社的全国两会报道,发现其整体上呈现出技术变迁理念、融合报道理念和受众中心理念。
1.技术驱动媒体变革。在媒体变革的过程中,技术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新华社来说,充分利用最先进的媒体技术,打造最先进的报道形式,是其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占领舆论引导渠道的重要方式。无论是AI合成女主播的上线,还是AR智能眼镜、机器人报道的使用,都凸显出其技术推动变革的理念创新。其中,技术发展带来的自动化、智能化成为媒体变革的主要方向,未来的媒体融合创新,技术依然会作为第一生产力发挥巨大作用。
2.融合报道丰富内容形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新闻报道的融合程度如何,成为媒体转型的衡量指标。新华社作为国家级通讯社,具有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其融合报道一直是行业翘楚。在两会报道中,新华社更加注重融合报道创新,无论是文字报道、图片报道、视频报道,还是RAP歌曲报道等,都不断推进融合报道的深度和广度,这也契合了当前全媒体时代全程、全息、全员和全效的要求,符合媒体融合发展从相加走向相融,从“你中有我”走向“你就是我”。在未来的媒体融合报道中,谁能够融合多种传播样态和多种传播手段,谁就能够占据有利地位。
3.受众中心提升报道效果。在全媒体时代,受众是传播的中心,也是传播致效的关键。媒体融合发展,无论是体制机制创新还是方式方法创新,其最根本的落脚点在于受众。人民群众爱不爱看,爱不爱听是衡量媒体融合发展的最终标准,也是弘扬主旋律,增强舆论引导的前提条件。所谓“全效媒体”的核心,就是传播的效果和效率。新华社两会报道,通过技术手段增强了报道的效率,同时也更加注重以受众为中心,为受众打造时政新闻的视听盛宴,以受众更乐于接受的方式、形态为受众呈现两会内容。无论是《全息交互看报告》,还是RAP歌曲传播时政新闻,都力图提升受众的现场参与感、沉浸感、互动感,为受众提供既好看又好听,还好玩的报道,增强报道的贴近性和趣味性。
在全国两会报道上,新华社通过技术创新、形态创新达到了理念创新,为当前新闻业的发展变革探索了新的道路,其创新报道符合当前我国新闻业界的探索实践,也引领我国新闻报道的不断发展。在未来,以新华社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还应该不断创新,为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中受众的信息需求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