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坚
互联网时代是不是不再需要优质人文内容?人文内容如何实现契合当下时代的创新?如何用视频化的手段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这是当下许多传统媒体从业者带有相当普遍性的困惑。一些报纸先后撤销了副刊版,甚至文化报道也没有了固定阵地。
作为江苏省第一都市类主流融媒体,《扬子晚报》目前的全媒体平台用户超过3000万,包括“一报两网两微两端多平台”,聚集起了一个庞大的多元化、高端化、跨代际的阅读群体。《扬子晚报》在坚持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也始终坚守高品质人文产品生产者的定位,坚决把价值观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注重传播手段的创新,力争让优质内容获得优质传播。笔者始终坚信,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有价值的阅读才值得大家拥有。就像著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所言,喧嚣之后,还是“内容为王”。
笔者在融合实践中的最大体会是:创新是精神产品的第一属性,除了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的源泉主要来自于对传统文化的准确解读和元素重组。正如李欧梵教授所言:“文学的创新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既有的文化传统里面找寻新的资源,或者说把旧的资源用种种方式变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话对于媒体融合创新同样适用。
作为江苏省第一都市类主流融媒体,《扬子晚报》目前的全媒体平台用户超过3000万,包括“一报两网两微两端多平台”,聚集起了一个庞大的多元化、高端化、跨代际的阅读群体。《扬子晚报》在坚持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也始终坚守高品质人文产品生产者的定位,坚决把价值观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注重传播手段的创新,力争让优质内容获得优质传播。
2018年,直播是各新媒体平台争抢的重要战场,也是吸引年轻受众的利器。截至2018年年底,《扬子晚报》共推出320多场直播,累计观看数超过2亿,当中大部分的视频都和文化艺术教育有关,推出的“名家艺谭”系列直播,直播过尉天池、孙晓云、言恭达等20多位书画名家的展览,每场直播观看量都在百万以上。
2018年是手机“无限流量”元年,新媒体传播进入“全民短视频”时代。8月,《扬子晚报》成立了视频新闻部,此后100多天里,共推出了300多个各类视频产品,主打的视频栏目“扬眼视频”变得更“养眼”了。
2018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扬子晚报》集中打造融媒体产品,包括4集视频微纪录片《时间证人》、H5《敲响和平大钟 做历史的传播者》、微博《九宫格长图图说》、微信系列产品《不忘,不负》等。其中《时间证人》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周刊》、中青网等百余家主流媒体重点转载,扬眼APP点击量超500万次;可见数据显示,产品传播量突破2亿次。
2018年12月,《扬子晚报》借助南京长江大桥整修两年重新回归这一新闻核,报纸及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了“50年天堑跨越者的荣耀”专栏、专题。新媒体专门发布了讲述大桥的“前世今生”的长图;互动H5采用动画技术,以给好友寄大桥明信片的形式,实现沉浸式传播。12月28日,《扬子晚报》通过全媒体推出《一座桥,一个城,一群人》微人物志视频产品,再现从1958年大桥选址勘探至今 “天堑跨越者”的人生高光时刻。这部近20分钟的长视频已被邀收藏在南京长江大桥纪念馆,作为永久展陈,面向参观大桥的市民、游客循环播放。据统计,#50年天堑跨越者的荣耀#话题在多平台阅读量突破5000万次。
不管媒体格局怎样急剧变化,提供精品内容始终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坚守舆论道德高地的职责所在。在舆论环境纷繁复杂、多元斑斓的当下,主流媒体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挺身而出,敢于发声,彰显临风不乱、遇雨不浊的风范和秉性。
优质的内容,永远是稀缺产品。2017年 “紫牛新闻”诞生后,生产量稳定在每天一篇以上,稿件经常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权威媒体转载点赞。与传统报纸深度报道不太一样的是,紫牛新闻从诞生之初就是为新媒体平台量身定做,每篇报道一般都配有独立短视频。现在紫牛视频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影响力,阅读量上亿、几千万的视频屡见不鲜,单篇最高阅读数达2.6亿次。
2018年上半年报社组织架构进行了全新调整,扬眼APP和扬子晚报网频道下放到各个部门。《扬子晚报》的记者除了日常的新闻采写、编辑,还要维护频道内容;除了维护频道,还要更新微信公众号、开展各种线下活动。新媒体频道下沉后,逼着大家在能写的同时,还要能拍、能剪、能主持。半年多下来,名医团、娱无双频道完成率超过百分百,副刊部的“B座西窗”等一批人文频道也都有着亮眼的表现。
被称为“美国文化之父”和“美国孔子”的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说过:文艺的爱好是一种无法毁灭的本能。太生活化了也就没有艺术了。尽管目前我们处在过于生活化的现实场景中,但我们要坚信“言而无文,行之不远”的古训,尝试用行动去唤起民众对优秀人文作品的需求。
报业有句名言,叫做“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根据报纸变薄的客观现状,《扬子晚报》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副刊,增设了《锐读周刊》《心理周刊》《微史记》《紫鲸大讲坛》《科技咖啡馆》等板块,进一步优化了版面结构和内容。2018年6月新推出的周刊《微史记》,主打记者原创的文史稿件,注意用现代人视角重新解读历史人物和事件,受到读者的欢迎。其中《谁为朱元璋整的容》一文成为网络热点,点击率超百万。《扬子晚报》每天用半个版的篇幅连载记者杨民仆撰写的历史故事《长江岸边说六朝》,前后延续了一年半,广受读者的欢迎,内容被凤凰文艺出版社相中,出版了厚厚四本图书。
文化新闻板块通过言论评论的形式输出主流价值观。“MM三人行”“东张西望”“一言楠尽”等言论栏目频频出动,增强了文化版的广度、深度和影响力。
“什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死亡诗社》里说“诗歌、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2017年《扬子晚报》开始出版半月一期的《诗风》,专门刊登现代诗歌。还参与选编了《江苏百年新诗选》《江苏诗歌年选》等新诗集。2018年由《扬子晚报》和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的“我们走过40年”诗歌大赛在业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教育问题是当下非常突出的民生问题,同时也与人文传统能否高质量延续息息相关。在目前的媒体环境中,猎奇、八卦成了年轻人信息消费的主流;所谓“消解信仰,躲避崇高”“解构大叙事,崇尚小时代”等错误思潮在年轻人中有较大的市场,百病丛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学历的野蛮人。越是这种时刻,主流媒体就越是应该高举价值引领的大旗不动摇。
2018年下半年《扬子晚报》策划推出的“问诊教育生态”系列报道,深刻剖析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其中部分内容被《人民日报》内参转发,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扬子晚报》教卫部的“招考部落”微信公众号粉丝数稳定在20多万,在江苏媒体微信公众号中名列教育类第一。
著名演员陈道明在为其女弟子江一燕所写的一本书作序时写道:“我希望你再忙,也要有时间读书和学习。韶光易逝,刹那芳华,皮相给你的充其量是数年的光鲜,但除此之外,你更需要的是你在一生中都能源源不断给你带来优雅和安宁的力量。”这其实说尽了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2018年,《扬子晚报》先后开展了“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征文活动”“我的2035”全省青少年征文大赛,另外通过报社品牌赛事——第四届扬子晚报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对“扬子读写网”平台进行了升级更新。“扬子读写网”及读写网手机版还推出了“中高考公益直播课”“大咖教你学古诗”“五分钟听美文”“名师节日课”等栏目,并与精心打造的精品·中小学生读写杂志融为一体。经过一年多运营,“扬子读写网”拥有会员和粉丝累计50万+。根据规划,扬子读写服务融合平台首期投资约需800万元,目前正在洽谈引进战略投资。预计到2021年,扬子读写网预计可形成会员超过100万人,年实现线上线下教育项目营收超过2000万元,形成线上线下盈利闭环,成为拥有较强市场前景的在线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