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人文 唱响时代好声音

2019-12-17 12:02文/李
传媒 2019年8期
关键词:人文时代内容

文/李 鹏

今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对文化社科界提出了要求,对创造性和创新性传播优秀文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持续不断地“兴文化”是新型主流媒体不容回避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一家基于互联网的科技、媒体、文化公司,封面传媒一直在人文领域布局,同时也高度重视人文内容创新,紧紧围绕时代性、年轻态、视频化唱响人文主流好声音。

面向人工智能时代,封面新闻正在建设“智能+智慧+智库”的智媒体,以“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为发展愿景,推进“科技+媒体+文化”三位一体统筹发展战略,人文内容成为泛内容生态平台“新闻、人文、消费”三足鼎立的重要支撑。

时代开启快进键,呼唤加强人文支撑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快速进化,人类社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普遍陷入严重的焦虑之中。《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说,“人似乎再跨一步就能进入神的世界,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大,但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力量”。时代开启快进键,需要强大的精神和文化支撑,因而对优秀文化传播和传承的要求更显迫切,也更需要主流媒体加强人文内容创新。

一位耶鲁大学的终身教授说,“即使是工程专家,如果只会追求工程技术的效益,那还只是一个文盲”。互联网时代,科技每隔三年就要进行一次大迭代,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给社会带来巨大冲击。没有人文的科技是残缺的,我们必须加大人文内容报道规模,加强人文内容传播创新,为科技赋予正确价值观。

面向人工智能时代,封面新闻正在建设“智能+智慧+智库”的智媒体,以“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为发展愿景,推进“科技+媒体+文化”三位一体统筹发展战略,人文内容成为泛内容生态平台“新闻、人文、消费”三足鼎立的重要支撑。

近三年,封面新闻和《华西都市报》大力加强人文内容报道形式和传播载体的创新。封面新闻客户端开通宽窄频道、历史频道、新知频道、读书频道、千面频道等7个人文内容频道;《华西都市报》的人文副刊专版持续扩版,由原来的周末“宽窄巷”专版迭代升级为每天都有“宽窄巷”专版,版面数量占出版总规模近一半。封面新闻以“O2O”的思维,打造系列人文活动品牌。如推出的“名人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李敬泽、郦波、阿来、于丹、李舫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解读历史文化名人,在社会上引发轰动效应,线上线下全方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互联网的众声喧哗之下,既有核心价值大江奔腾,也有各种观念小河潺潺;既有积极向上的清渠,也不乏道德滑坡的浊流。主流媒体“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在融合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封面新闻必须高举人文大旗,喊响主流文化声音,用文化创新点亮互联网精神图谱。

用技术链接文化与年轻人

互联网的多样性和广泛连接性,给不同文明带来了发展机会,给民族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复兴带来新的机遇。这些古老的种子,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重新焕发光彩,也需要在年轻人身上进行传承。其重要途径,就是运用技术赋能,培养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019年元宵节,600年故宫上演“灯光秀”,不管是虚拟现实影片《角楼》,还是东北角楼至神武门的《千里江山图》屋顶投影,技术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场技术与人文融合的饕餮盛宴,在上元之夜为人们上演,成为开年文化传播事件的“爆款”,在年轻人中广受欢迎,展现了传媒新科技在链接文化与年轻人方面的独特作用。在这方面,封面新闻两年前就进行了实践探索。2017年1月至4月,“丝路之魂 敦煌石窟艺术大展”在成都举办,封面新闻通过VR展示、H5小游戏制作等新技术运用,让严肃的艺术展变得可感、可玩,更具互动性和娱乐性,赢得了用户尤其是年轻群体的点赞。

封面新闻还在探索AI与文化作品创作。自主研发的“小封”机器人,正在进行“小封写诗”的尝试。目前,“小封”机器人已经可以进行古体诗和现代诗的撰写。这些作品在年轻人中也产生了较好的反响。

年轻人的特征是个性突出,尤其以“90后”为代表,他们拥有不循规蹈矩的成长历程、独特的言行举止、另类的生活方式和二次元的表达方式。人文内容创新必须符合“90后”的话语表达方式,以“非主流”的方式传播主流文化。封面新闻的“有画说”栏目,通过漫画视频、二次元的文字和配音,将大量传统文化变得轻松有趣。如《小年和大年 历朝历代的时间差异大了去了》《诸事顺利的猪年来了 你知道生肖是咋来的》等视频,结合传统节日和时间节点,制作了大量挖掘传统文化的漫画视频,在年轻人中引发广泛传播。

在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播必须增强“技术+内容”元素,系统运用平台思维、技术思维、创新思维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多用户。

用视频的主流表达方式放大人文声音

5G时代即将来临,视频将成为主流的信息表达方式。人文内容的传播和创新必须用好视频这种主流表达方式。

直播的运用可以让文化活起来。开展人文内容直播,会使相对冷门的文化载体也能成为热门。2018年在四川举办的“李人、李一氓文库暨展览”中,封面新闻策划了《四川文坛二李捐2万册古籍,〈水浒版画〉惊艳亮相》直播,让原本可能束之高阁的珍贵典籍以最形象的方式得到展现,使展览成为各方广泛关注的文化盛事,传递了先贤精神馨香,助力文化建设。

从未来传播趋势来看,短视频无疑将成为主流。制作精品短视频在文化盛事传播中往往能发挥好的效果。在2018年的“好雨时节——见证改革开放四川四十年”展览中,封面新闻利用丰富的创意传播技巧,推出了15期的“好雨时节”系列视频产品,如“追忆成都火车站40年”“40年了,还记得这些童年记忆吗?”“40年来,影视作品的服饰潮物语”等系列视频产品将那些年大众熟悉的画面剪辑串联起来,回放了改革开放40年的岁月变迁和文化巨变,每一期产品都收获了100万+以上的观看量,众多网友评论点赞。

在视频与人文内容的融合中,UGC也是很好的一个渠道。2018年,封面新闻打造了“青蕉拍客”产品,目的是充分整合社会化拍客资源,引导年轻用户广泛参与视频生产,建设基于年轻人的视频聚合平台。今年春节期间,封面新闻将“青蕉拍客”与过年文化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个春节假期,“青蕉拍客”频道上线了“小团圆”“相见欢”“春节逃跑计划”和“开箱记”四大拍摄主题,收到了全球拍客上传的600余条视频,全网点击量上亿次。在这些视频中,我们看见了42桌年夜饭、16次烟花、58场跨年、23个国家和地区、4场足球比赛、37次汽车后备厢的礼物。最北,我们看见了芬兰北极圈内的极光;最南,我们看见了墨尔本阿尔伯特公园的阳光;最西,我们看见了冰岛黑沙滩的海浪;最东,我们认识了纽约唐人街的过年方式。这些来自广大网民上传的视频,将春节传统文化变成了时尚潮流文化。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无论时代怎么发展,科技如何进步,文化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影响国家强弱、社会进退、人格高低、涵养深浅以及人的思维智慧。让我们一起推动互联网与人文的融合、创新、传播,让互联网在人类思想长河中成为更美好、更具文化价值的生活场景。

猜你喜欢
人文时代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主要内容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