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入志浅见

2019-12-15 04:51詹跃华
广西地方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志书宗族姓氏

詹跃华

(江西省地方志办公室,江西 南昌 330006)

姓氏,《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2016年9月第7版)解释:“表明家族的字。姓和氏本有分别,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后来说姓氏,专指姓。”姓,人人不可缺少,世代相袭,已成为人的社会属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地方志书,应当全面系统地记述姓氏内容,反映自然和社会变革情况。但是,从首轮志书和已出版的第二轮志书看,记述姓氏内容比较薄弱,有的甚至不记。为此,笔者从姓氏入志的作用意义、内容记述、资料收集三个方面,谈点浅陋之见,以供第三轮修志参考。

一、充分认识姓氏入志的作用

姓氏资料历史渊源长,涉及面广,乡土味浓。姓氏入志,可以反映自然和社会变革,记录姓氏宗族渊源及迁徙衍变情况,是联络外地游子的纽带,对于研究历史、寻根问祖、服务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姓氏入志,直接反映自然和社会变革情况,为研究本地历史提供资料。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姓氏迁移比较频繁,迁移流动因素颇多。有的姓氏因战乱而迁移,如《钧山刘氏族谱》记载:“高安之钧山,丰之西郛,吉之龙田,而谱只称钧山者,钧山刘之始著也。钧山之有刘,则自南唐临川度公始。”“度公本京兆万年人,登南唐进士,为临川令,因兵乱不克归,卜居筠州钧山枨塘,为钧山刘氏始祖。”①《高安市志》编纂委员会编:《高安市志(1986—2006)》,第95页,方志出版社出版,2009年12月第1版。有的姓氏因灾荒而迁移,如《于氏宗谱》记载:“族人昌盛,人增地窄,势难连居。姓祖徙白沟河,国壁祖汪顺天府,泰祖居巨野,加之历代兵乱,自然灾害的侵袭,族人四出……落户于外地,与日俱增。”②来源于网络,个人图书馆:《姓氏迁徙的原因》。有的姓氏因任职而迁移,如《银澍王氏族谱》记载:“王氏发迹于周,盛于汉晋,望于太原,递传至宋而三槐衍庆,由三槐而分支豫章,则为筠公。”“筠公以进士起家,官豫章,遂于是而家焉。”③《高安市志》编纂委员会编:《高安市志(1986—2006)》,第97页,方志出版社出版,2009年12月第1版。等等。这些记载姓氏迁移的资料以人系事,使人感到亲切、可信,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活化石”,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地方志书记载姓氏宗族的迁徙衍变情况,可以从中考订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背景,反映一地一时的自然、历史和社会变革情况,对于研究本地历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 姓氏入志,记录姓氏宗族渊源及迁徙衍变情况,为寻根问祖提供线索。树有根,水有源,寻根问祖是人的一种本性。有些人离乡多年,有些人在外地长大,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在何处,寻根问祖则应运而生。近些年来,寻根问祖、查找相关人和事者越来越多,他们不远万里登门拜访,期盼能从族谱或地方志书中找到自己的根源。如2018年6月29日,江西省上饶县铁山胡氏宗亲代表胡言德、胡言水、胡言福三人前往婺源县寻根,就是通过查找族谱,确认铁山胡氏由婺源县浙源乡迁入。还有一些姓氏家族修家谱、写家史、树碑立传等,也常到地方志部门查询资料。地方志书记载本地各姓氏的村庄分布、人口数量、宗族渊源及迁徙衍变情况,可以为后人寻根问祖及寻人查事等提供线索,同时也是志书存史功能的需要。

3. 姓氏入志,是联络外地游子的重要纽带,为加快本地经济建设提供服务。血缘和宗族观念,可以把人们凝聚在一起,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地方志书是记载本地各姓氏分布、人口数量、宗族渊源及迁徙衍变情况的载体,通过地方志书载入的姓氏这个媒介,广泛地与外地游子联络,召唤他们回乡祭祖,探亲访友,共叙乡情,共商振兴家乡之策。促使他们回乡考察立项,投资创业。从而引进资金,推进本地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加快本地经济建设的步伐。如2016年7月29日,吉林省梅河口市召开首届梅河口籍企业家联谊大会暨“回乡寻根创业”恳谈会,邀请70多位梅河口籍企业家回到家乡,以现场参观、座谈讨论等方式,感受家乡变化,共谋家乡发展大计。

二、加强记述姓氏入志的内容

旧志设置姓氏篇目,记载本地各姓氏分布、人口数量、宗族渊源及迁徙衍变情况,内容比较丰富。但是,这并不普遍,多数旧志未设姓氏篇目,造成后人利用姓氏资料开展研究的不便。首轮志书对姓氏记述给予一定的重视,特别是县级志书,普遍设有姓氏篇目,但记述内容多以本地姓氏数量、各姓氏及人口数为主,也有少量简略记述姓氏分布或宗族源流情况。第二轮志书基本沿袭首轮志书姓氏记述格局,但增强者少,削弱者多,有的省略不记,特别是市级志书极少记述。如江西省《吉安县志》(1986—2005)、《余干县志》(1986—2000)、《南昌县志(1986—2004)》《新余市志(1983—2007)》人口篇均未设置姓氏章节,其他篇目也没有反映姓氏的内容。从首轮志书和已出版的第二轮志书看,多数在人口篇设置姓氏节,少数设置姓氏目,记述姓氏的内容也各不相同,篇幅大小相差较大。有的记述简单,只记姓氏数量及各姓氏。如江西省《南昌县志(1986—2004)》第三篇人口民族第一章人口设第四节姓氏,记述2003年12月全县居民姓氏有293个,与1985年12月统计的190个相比,增加103个,并附2003年南昌县主要姓氏一览,共约1500字。有的除记姓氏数量及各姓氏外,还记述姓氏村庄分布情况。如江西省《浮梁县志(1994—2005)》第一篇政区人口第四章人口第三节姓氏设姓氏种别目和大姓分布目,记述1988年全县居民姓氏有180多个,并列出各姓氏名单,接着记述23个人口较多的姓氏在乡村的分布情况,共约7900字。有的除记姓氏数量及各姓氏外,还记述主要姓氏来历。如江西省《婺源县志》(1987—2001)第一篇区域民情第三章民情第二节民族姓氏设居民姓氏目,记述1986年全县居民姓氏有220多个,2001年增加40多个,并列出各姓氏名单,然后记述部分姓氏来源,共约7400字。这三种记述方式,都难以反映姓氏的基本面貌,彰显不出姓氏在志书中的地位,与姓氏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相距较远。

基于上述情况,第三轮志书应加强姓氏记述,以姓氏分布、宗族渊源及迁徙衍变情况为主要内容,记载姓氏宗族人文历史,反映地域姓氏结构,以资料的可利用性为主要目的,并相应提高篇目分量和篇幅容量。

1. 在篇目设置上,应提升姓氏设置的层次。姓氏在志书篇目中设节或目,其容量小,难以容纳各姓氏人口、分布、源流等内容。为了凸显姓氏在志书中的地位与作用,需要在人口篇设置姓氏章,或把姓氏与人口、民族并列为篇,下设人口、姓氏、民族三章。其中,姓氏章可设第一节姓氏数量及人口、第二节姓氏分布(下设各姓氏分布村庄和各村庄分布姓氏两个目)、第三节姓氏源流(记载各姓氏来源何地,后又分徙何处。选择重点大姓或择有资料者录之)。

2. 在内容记述上,应加强三个方面的记述:(1)姓氏数量及人口。记述本地姓氏数量,列出单姓、复姓的各姓氏及人口数量。因各姓氏人口数量不同,可用百、千、万、十万等几个界线分别列出各姓氏人数,以显示本地姓氏的构成。(2)姓氏分布。记述姓氏分布的意义,主要在于反映姓氏分布状况和以此为线索寻人查事等。记述越细,实用价值越大。有些地方志书记述姓氏分布,过于简略,仅限于重点大姓分布的主要村庄,实用价值不大。记述姓氏分布,应该抓住两个要点:一是各姓氏分布村庄人数,显示各姓氏在本地各村庄的分布情况;二是各村庄分布姓氏人数。姓氏分布可用文字表述,也可用表反映。如用表反映,可横列姓氏,竖列乡(镇)、村,在相应栏内填写各姓氏人数。各乡(镇)、村有何姓,各姓有多少人,何姓为乡(镇)、村大族,一目了然,对当前各级领导干部指导基层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3)姓氏源流。记述各姓氏的宗族渊源及迁徙衍变情况,即因何原因,从何处迁来,后又迁至何处。人口的流动都有其社会背景,记载一家一族的历史往往能反映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有些地方志书没有抓住姓氏的重点内容,缺少姓氏的宗族渊源及迁徙衍变情况,这是一个缺憾。姓氏源流要反映定居本地各姓氏的宗族渊源、迁徙衍变、人文特征、变动原因等,为后人保存史料。而且这部分内容乡土味浓,可读性强,深受人们关注,应将这部分内容作为姓氏入志的重点。当然,对本地所有姓氏都进行考订是不可能的,况且有的姓氏已经无法考证,地方志书可选取有代表性或有资料的姓氏载入。

3. 在前志基础上,应补充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补前志姓氏内容之缺。虽然首轮志书和第二轮志书记载姓氏内容不够全面、不够详细,但它们记载的姓氏内容可用于第三轮志书。首轮志书和第二轮志书所未涉及或比较单薄的姓氏内容,如姓氏分布、姓氏源流等情况,第三轮志书需要增补。二是续前志姓氏内容之新。第二轮志书下限之后各地姓氏迁徙衍变情况,如迁入、迁出的姓氏,第三轮志书需要及时录入,记述迁入姓氏的人口数量、村庄分布和源流情况,以及迁出姓氏的人口数量和流入地。

三、多方收集姓氏入志的资料

姓氏横贯一地所有人口,纵贯古今,加之没有对口的管理部门,其资料收集难度较大。在第三轮修志启动时,编纂人员必须解放思想,拓宽思路,破解资料收集难题,充分利用现有的成果与文献,并采取社会调查等方式,获取姓氏资料。

1. 利用现有成果与文献,获取姓氏资料。编纂人员要利用现有的人口普查、姓氏研究成果和谱牒、碑铭、地名志等文献,以及公安机关的户籍资料,从中获取所需的姓氏资料。这是一种节省人力、财力,直接获取资料的方法。一是利用全国人口普查成果。人口普查是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每10年开展1次,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其数据资料准确可靠,具有权威性。收集姓氏入志资料,可以利用全国人口普查成果,从中获取各地各姓氏的人口数量,以及姓氏迁入、迁出的情况。二是利用地情专家研究成果。各地的地情专家专门从事本地自然环境、历史沿革、行政区划、人口状况、名胜古迹、名人轶事等方面的研究,他们收集和掌握了大量的地情资料,包括姓氏人口分布、源流情况,有的还撰写成著作出版。收集姓氏入志资料,可以利用地情专家的姓氏研究成果。三是利用谱牒和碑铭等文献。姓氏渊源、迁徙资料主要来源于古籍、谱牒、碑铭等。其中古籍、谱牒是重要的文字资料,不仅记载一个姓氏的源流、分支、迁移分化,而且还有大量的其他方面的人文资料;墓碑、祠堂碑文是记载本族姓氏迁徙活动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姓氏的有用资料,同时还能补充和纠正文字记载的不足。收集姓氏入志资料,可以利用古籍、谱牒、碑铭等文献,从中获取姓氏宗族迁徙衍变资料。在获取姓氏宗族迁徙衍变资料时,应以古籍、谱牒为重点。四是利用民政部门地名资料。1980年、2014年分别开展了第一次、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其间,各地民政部门利用转化地名普查成果,把它编纂成地名志,内容包括地方综述、政区地名、政区沿革、地名[乡(镇)、村]的由来、隶属关系变迁、名胜古迹、人工建筑、地理实体、地名艺文、附录、附图、地名索引等,其中地名[乡(镇)、村]的由来涉及姓氏迁入始祖源流和建村情况。收集姓氏入志资料,可以利用民政部门的地名资料,从中获取姓氏宗族迁徙衍变情况。五是利用公安机关户籍资料。公安机关户籍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户口迁出与迁入、出生上户、户口项目变更等工作。户口是按户进行登记,记载事项有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亲属、婚姻状况等。收集姓氏入志资料,可以利用公安机关户籍资料,从中获取各姓氏户数和迁入、迁出情况。

2. 通过社会调查等方式,获取姓氏资料。地方志部门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抽调人员或外聘人员开展社会调查,也可以与公安机关户籍管理部门联合组织社会调查,获取所需姓氏资料。开展社会调查,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采取访谈法。访谈就是访问者直接向被调查者口头提问、当场记录,并由此收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各姓氏宗族的渊源及迁徙衍变情况,虽然大多没有文字记载,但在老年人的口碑中尚有流传。如果这些口碑资料没有及时收集起来载入史册,任其逐渐湮灭,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口碑资料有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的作用,是收集姓氏资料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有些家族流传有本族分离、迁徙、生死遭遇、祖功祖德方面的传说,收集姓氏入志资料,可以通过采访博闻善记的老年人,从中获取姓氏方面的口碑资料。二是采取问卷法。问卷就是设计一些问题由被调查者回答,从答卷中收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开展姓氏调查,以乡(镇)或村为单位,发放姓氏调查问卷表,明确各村各姓氏人口数量、源流等内容,并规定完成时间。收集姓氏入志资料,可以从姓氏问卷调查表中,获取所需资料。

总之,姓氏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姓氏入志对研究历史、寻根问祖、服务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第三轮修志不仅要重视姓氏入志,加强姓氏记述的内容,特别是姓氏分布和姓氏宗族的渊源、迁徙衍变情况,还要拓宽思路,运用多种途径收集资料,确保姓氏入志内容丰满。

猜你喜欢
志书宗族姓氏
姓氏从何而来
有趣的姓氏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姓氏拆解
情系志书藏古今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