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非遗自身的特质

2019-12-14 18:42仲富兰
非遗传承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木鱼活态昆曲

仲富兰

现在讨论非遗传承与保护,有必要回望一下非遗自身的“特质”。这些特质是什么呢?我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的传承,即所谓“活态流变”;其二是历史长河中,非遗是“可以不断再创造的”,也就是说,非遗自身的发展演变,是与时俱进,与各个时代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以流行于江南各地的宣卷为例,这种艺术形式源于唐代的“信讲”和宋代的“说话”讲经,在上海郊区的浦东和青浦都很流行,常用来演绎民间事物和传说。古老的宣卷艺人有个很现代的名字,叫“说讲人”。宣卷最早的形式是“木鱼宣卷”,其内容全是佛经故事,所用的乐器只有木鱼,艺人边敲边唱,自编几曲“经赞调”。随着时代变迁,从早期的木鱼宣卷一人说到底的单调状况,变为可以多人帮衬,有对有答,有呼有应;木鱼也弃之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二胡、三弦、竹笛、扬琴、琵琶之类的民族乐器。宣卷的受众大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所以艺人的说讲语言特别通俗易懂,以吸引和取悦观众,说唱内容增加了很多民间故事,更贴近平常生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里很早就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不断再创造的”。而我们很多“专家”都奢谈“原汁原味”的保护,常常忽略“不断再创造”这一重要观点,走火入魔,以至于说得很绝对。其实,绝大多数非遗,都曾经是一种产业,比如我们在书场里听评书、听评弹,它们不仅是非遗,实际上自身也曾是一种产业,而且还催生了一批相关产业,形成了产业“生态圈”。如清代昆曲兴起后,光是苏州就出现了园林昆曲、昆曲馆,乃至与之配套的戏剧服装业,刺绣、宋锦、缂丝、乐器、建筑、雕刻等行业也随之发生改变,甚至连泥塑都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戏文泥人。这就是非遗自身的特质在流变,说明它是“可以不断再创造的”。

了解非遗自身的特质,就可以拨开非遗传承与保护的迷雾。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时尚固然吸引人,然而,每时每刻我们都离不开传统,林林总总的非遗,凝聚着我们先民智慧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是中国人最值得骄傲的生活美学。时尚终会过时,而非遗与传统文化永不过时,就像春节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新岁已至一样。传统的非遗,特质也好,本质也罢,原本就是我们须臾不离的一种生活方式。

非遗传承与保护,特别需要理解非遗自身的特质,让它走进现代生活。城市生活中的无数非遗,是我们的前辈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的文化财富,我们要了解它,善待它,将它传给我们的下一代。但面对它的姿态也不应是一般的所谓“原汁原味的保护”,而是用一种更新、更有价值、更有趣的方式回归,让它成为当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木鱼活态昆曲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名医名家活态传承的现状及研究思路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与活态传承的策略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神奇的木鱼声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好看的木鱼
好看的木鱼
木鱼书的“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