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中国70年光辉历程回溯“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

2019-12-14 07:23
创造 2019年12期
关键词:资产阶级生产力资本主义

一、两个必然

(一) 基本内容

《共产党宣言》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入手,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作用,提出了这种矛盾的最终后果只会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成功。

第一,高度赞扬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1]首先,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其次,变革了社会关系。“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破坏了。”[3]最后,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一切固定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4]

第二,提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已经开始限制了生产力的进步。指出“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5]怎么证明这一点呢?“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6]这表明“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身了。”[7]

第三,提出资本主义社会最终灭亡的历史命运。《共产党宣言》从生产力的社会化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两方面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8]他们由此得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9]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矛盾的运动发展,资产阶级“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10]这就深入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

第四,展望了未来的“理想社会”。《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利。”[11]在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国家会灭亡,各民族之间的差别也会随之消逝。“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12]要向那“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3]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过渡,必须通过革命的形式才能实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14]在取得民主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15]最终,取得统治地位的无产阶级也会消亡。

(二) 提出意义

“两个必然”观点的提出,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两个必然”系统地论证了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实践与人类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之间的联系。他们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要相互适应的规律中,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取代的结论;他们从对无产阶级的阶级特征及其社会地位的考察中,看到了取代资本主义的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力量,并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他们从两大阶级斗争实践的运动中,得出了无产阶级若想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就必然要取得领导权,必然要和其他劳动者结成同盟,必然要展开无产阶级革命等重要论断,找到了使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变成现实的基本方法。总之,这一思想成果,无论对于各个国家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实践,还是对于他们取得斗争胜利后去建设一个新的社会,都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根本性指导意义。

二、两个决不会

(一) 基本内容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中,马克思坚持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物质条件性。强调“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6]也就是说,社会形态的更替不是通过凭空制造革命就能够实现的,这种更替的实现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经历一定过程,惟有当物质条件已然出现,或者说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之中的状况下,这种更替和过渡才能实现。“两个决不会”的结论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以及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和补充。

(二) 提出意义

对于“两个决不会”原理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我们深切感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和社会实践的深入,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寿命的看法不断发生着改变。“两个决不会”论断的提出,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进程深入考察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能够依客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正和发展自身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学习某一时期的某些经典著作,而要系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否则,一定会将马克思主义固定化、僵死化,从而扼杀其理论的生机与活力。

对于“两个决不会”原理的正确了解和把握,有利于拟定准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国内方面来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国情的正确把握等。从国际方面来看:对外交路线、政策的制定原则,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极力挽救,对“一带一路”的全面建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倡导等。所有的这些举措的理论依据都包含着“两个决不会”的思想。试想:若依20世纪60、70年代的看法,即觉得资本主义制度的消失近在咫尺,我国即将迈入共产主义。那么,我们会采取当前这些对内以及对外的方针和政策吗?很明显是不会的。

三、从“两个必然”到“两个决不会”

(一) 发展、转变的原因

1.从资本主义方面来看

第一次工业革命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络,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终确定了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霸权位置。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依附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经济和军事力量,加强了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剥削,从而获取了大量的非正义财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进一步成长和工厂制度的广泛建立,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社会商品空前繁荣,综合国力显著提高。1857年由美国引起而席卷欧洲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国和美国遭到了重创。然而生产力的破坏、社会矛盾的激化并未能撼动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各国纷纷采取应对危机的措施,使得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依然十分坚固。因此“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应运而生。

2.从工人运动方面来看

工人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展现出了巨大的力量。然而,1848年欧洲革命最后却难逃失败的悲惨命运,这给无产阶级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工业革命虽然使得无产阶级的实力不断壮大,然而与资产阶级相比,却显得非常微弱。在大工业的迅速成长和工厂制度的广泛建立之下,无产阶级受到的压迫日益严重,有的甚至在被剥削中丧失生命。在多重因素下,使得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反抗的规模狭小。直至1859年1月马克思撰写《〈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之时,欧洲依然未能发生无产阶级革命。

3.从马克思恩格斯方面来看

马克思、恩格斯拥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他们总能在实践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1850年夏天,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深入而全面地考察世界市场的状况以及所有的欧美国家19世纪40年代经济的发展情况,改正了以前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预言,提出了与过去全然不同的观点。恩格斯概括了这段历史,在总结1848年革命教训时说到“历史表明我们曾经也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后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17]并认识到“在1848年要以一次简单的突然袭击来实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18]由此可见,对于“两个必然”的长期性,马克思、恩格斯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和主观认识的深入逐渐地变得清晰起来。终于于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书中,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著名论断。

(二) 意义

1.理论意义

从“两个必然”到“两个决不会”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规律更加深入考察的结果,体现了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拥有巨大生命力的原因。这一思想的发展,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鼓舞着全世界的无产者展开夺取自身解放的革命斗争。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在人类思想史和社会发展史上取得了巨大变革,成为工人阶级自觉意识的理论基础和共产主义现实运动的理论表现,真正获得了“改变世界”的意义。“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思想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系统:一方面,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然而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具有漫长性、艰巨性和繁杂性的历史发展进程。这一原理是我们认识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重要方法论和指导原则,是我们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重要思想依据。这一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尽管今天的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一思想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科学指南。

2.现实意义

第一,对于“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的了解,有利于我们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二战之后,很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法人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资本持有的社会化水平持续提高。第二,劳资关系与分配关系的变化。资本家及其代理人纷纷使用员工参加决策、终身雇佣等措施来缓和劳资关系,从而提高了工人生产积极性。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大公司里面的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分离,高级职业经理人成为实际操纵者。第四,经济调理制度和经济危机样式的改变。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涉逐渐增强,国家承担起了许多职能。第五,政治制度的改变。国家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政治制度呈现出多元化趋向,注重并加强法制建设。所有的这一切变化,一方面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一定范围内扩大了工人的权力,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两大阶级的对立。所有的这些表明: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中继续维持着自身的统治,并且显示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总体而言还是相互适应的,社会形态更替的物质条件并未成熟。这体现了“两个决不会”的规律。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举措的本质和新变化的意义。采取缓和与工人之间矛盾的措施,只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其统治,更加隐蔽地加强对工人的剥削。资本主义的选举制度是妥协其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手段,是资本捉弄民意的过程。而它所谓的民主,是金钱操作下对于资产阶级而言的民主。只要不变革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属性,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便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发展,其基础仍然是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企业手中的私人资本。”[19]在私有制下,资本主义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少数资本家占据着社会绝大多数财富,而财产的直接生产者——无产阶级共同占据着很少一部分财产。获而不劳、劳而不获,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冲突不断加剧,两大阶级的矛盾日益白热化、尖锐化。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生,正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深刻尖锐化的产物。而危机的解决,总是以破坏生产力这种强制的方法来达成生产和消费的暂时均衡,从而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继续。但是,如果不变革私有制的社会性质,还会有下一次危机的来临,这是无法避免的。总之,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其框架内的变化,这些变化越来越朝着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增强与迅猛发展的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无疑更大了。”[20]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不能与生产力状况相容的那一天,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时刻就来临了,这是确定不移的。

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启示

从“两个必然”到“两个决不会”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就在于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

首先,理论创新需要实事求是。“两个决不会”的补充,正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而得出的结论。回顾党的历史:凡是偏离了实事求是就必定会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挫折,而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提出和切实执行以及社会的进步,正是由于遵循了这一原则。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提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若干重要决策。对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的正确认识,更是这一思想的深刻运用。实事求是自始至终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行为处事的基本要求,是我党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更要坚持这一思想路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而不断奋斗。

其次,理论创新需要继承发展。“两个必然”揭示的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真理性,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然而对于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则必须同每个国家实际情况相结合,依不同历史条件为转移。主要矛盾的改变意味着主要任务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的我们,必须紧跟党的步伐,脚踏实地,不断努力,为实现每一个宏伟目标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理论创新需要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走的如此顺畅,就在于注重集中人民的力量,集中群众的智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深入开展,有效地落实和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群众的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土壤,理论创新的思想内容来源于人民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而领袖则将其概括总结,抽象并形成思想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理论创新收效的巨细,不仅要看理论和实践相契合的水平,更要看政党、领袖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深度。集中民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主义伟大事业能够取得成功的保障。通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我们可以发现:最广泛地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最准确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意愿,是其获得广泛认同和强烈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总之,要依据社会的改变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最广泛地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坚定理论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生产力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危险的侵略者”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