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乃铸造民族之魂的重大工程,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无形纽带,是民族正能量传播的强大合力。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引领着国家的共同诉求,国家体固而基强;引领着民族的共同思潮,国民力聚而心同。以推进边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为目的,促进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交融汇合为目标,落实落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培育和践行为宗旨,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正是国家之举,民族之需。
富强,指财富源源不断且国力蒸蒸日上,建设这样的国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目标与追求的一种应然。要建设一个财富充裕、国力强大的国家,不止是蕴含着“国富国强”,也不单意味着“民富民强”,应该是国家和人民既富亦强的两种“富强”。对于国家而言,对于国民而言,都必然富裕而强盛,富乃国与民同富,强为国与民同强,国家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物质保障,这是人民共创,人民共享的富足和强盛,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想与追求,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骄傲与自豪。民富且民强为国富且国强奠定了基础,国富与国强为民富和民强提供根本保障,二者是辨证统一的有机组成部分。
民主,简单来说就是人民当家,全民作主。从政治生活的参与主体看,民主就是人民,民为主人,以民为主。作为政治制度的存在,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一种政治理念,民主就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民为本,人民自治。民主与责任有关,是兼济百姓的情怀投注。民主与利益相关,就是为民做主,一切为了人民,维护人民利益。
文明,即国家文明、社会文明和个人文明的总和,内容不仅博大精深,且层次鲜明。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文明总和,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先进状态,各种文明形成强大的合力和动力不断推动着民族向前向上向强发展。文明表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是指稳定的社会秩序,通畅的社会运行,乃社会发展的一种先进状态。最后,文明在个人层面是国民素养的集中体现,公民个体的道德素养往往代表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面貌与道德境界,是个体在其精神世界的价值反映,是精神文明与道德发展的先进状态。
和谐,是社会各个领域及其内部关系的协调状态,顺和状态,没有对抗也没有冲突的恰到好处的状态。“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千百年来,和谐一直是古代社会的美好理想,也是当代中国独特的社会本质。和谐强调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和谐,二者协调发展,乐观健康,积极向上,这是人与自己的和谐;和谐要求和睦友好,互惠互助,这是与他人关系的和谐;和谐崇尚的是有序安定、乐业安居,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和谐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行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自然共生共存。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者是休戚相关、联系相互、相成相辅的整体存在,也是相互制约、相互制衡、各自独立的个体存在。
富强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首要目标、现实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更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目标,中华儿女几千年来的共同夙愿。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要求与必要条件。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核心目标、现实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保障,是其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支撑。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现实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和灵魂血脉。和谐是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的核心目标、现实目标与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为其他核心价值目标提供稳定的内外条件和内外环境。
宏观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国家层面的价值共识,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成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中,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梦。微观之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发挥着各自的导向作用,引领着人类美好价值诉求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自古以来,边疆民族地区生活着众多民族,他们用不同的文化,相异的语言,独特的风俗以包容接纳的心态和平友好地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之上,因为有着相同的民族之始之源,民族之根之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念相融合入,相渗汇聚,并且各民族用自己的特有方式积极投身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事业之中。
在中华的神州大地上,任何一个民族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有着强烈的向往,富强是时代永恒的主题,是各民族的基本需求和前进动力。以云南白族为例,自古以来,为了美好的幸福生活,白族人民就立足于勤劳勇敢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念,就崇尚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白族人在古代社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男匠女耕。就是说白族男子们多擅长于做手工艺,以石匠、木匠、泥瓦匠等为职业,相当于现在的技术工人,比如有名的带有复杂技艺的剑川木雕,丽江古城的很多建筑都是自己做出来的。白族谚语中有这样的说法:“用一只小鸡来起家立业,用一头小猪就可以起房盖屋。”说明白族居民总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财富,他们总是以白手起家为荣并有所实际行动。在农村,30岁左右的白族人就要自己建房造屋,不依靠父母,这已经是一个惯例,同时对于所建造的房屋都追求良好的材质、新颖的设计及精妙的布局。且生活条件各方面都不允许自己处于落后的状态,凡事都和别人进行良性竞争,这些都体现着白族人民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心理因素和现实需求。他们认为,要富强首先要付出劳动,要勤劳,因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没有奋斗就不可能富强。
居住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是一个特殊的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渊源,这是母系氏族社会最后的见证,摩梭人从古至今提倡的就是民主。民主一词在摩梭语中的翻译是“一起商量,一起决定”,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这是民主精神的一种体现,因为摩梭的家庭形式都是由10到20个人组成的大家庭,这种家庭形式已经延续了几百年,因此摩梭人天生就有一种民主意识,在日常的家庭相处过程中,民主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若是这样的大家庭出现独裁,那么整个家庭便会支离破散。但是在摩梭家庭中并非如此,一般的小事由家长商量就可以,如果是重大事情,晚上的时候一大家人就会在火塘边商讨,商量好了以后才去实施,如买卖电视、耕牛、猪等类似的大件物品;或者是如修房子之类投资较大的事情,在哪块土地上修,什么时候准备修房材料,什么时候开始修,怎么修,修多久,需要多少修房人,需要多少食物,需要花多少钱等等都是事先商量事先预算的;在生产劳作方面也一样,一定要先看节历,顺应时节,再到具体哪天播种、何时插秧、以及收获的时间也要经过商量确定,家人不能今天想干活就马上通知干活,任何临时的决定都是不允许的。对于青年人来说,婚姻恋爱是必经的一个情感环节,在婚姻恋爱方面摩梭人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摩梭人实行走婚的最主要前提就是民主精神,青年男女相互认识,相互喜欢可以不用问家长意见,自己觉得合适,没有其他重大问题的话就可以私下交往,自由交往,交往一段时间以后合适的话就可以公开。
对于纳西族来说,民主上升到社会和国家层面,民主就是每个国民最大的权利,没有民主,就剥夺了国民的权利。解放之前,纳西族人在农村只要选举村长,就是村长或者头人说的算,纳西小孩听大人的话便是服从圣旨。解放之后,选村长的时候18岁以上的村民大家都选,选票比例达到60%才合格,不到60%就要重选,并且选乡里代表的时候,全村百姓进行匿名民主选举,获票数高的乡代表继续选举,以此类推选举县级代表,达到真正的民主。他们认为,用自己的意志去选举,用自己的权利去投票,才是真正的民主。
边疆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秉持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遵循绿色发展理念。这些外化为日常行为,贯穿生活方方面面的始终,为生态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比如,对于壮族而言,服饰不仅是简单的民族符号,其中还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念,蕴含着绿色文明的生态价值。他们制作服饰和其它生活用品,多选用纯天然的材料,如真丝真皮,纯棉纯毛;染色也选用天然染料,不含任何化学成分,整个制作过程都是绿色加工,天然加工,为绿色文明的发展与践行提供有效方法,积淀历史经验。
数千数百年的时光深刻地记录着哈尼族居民世世代代投入梯田的心力与精力,他们认识并利用独特的地势地貌开垦山岭平地形成举世瞩目的梯田奇观,同时修建大沟小渠,形成一个庞大的水流交通网来发展农业生产,发挥梯田涵养与储存水源的功能,遵循水往低处流淌最终汇聚于谷底江河再蒸发成云雨气雾的原理,正是这种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让梯田的景观效益与农业生产效益千年不衰,充满了生态文明的智慧光芒,是人民的千秋福祉。
人与自身的关系是和谐的。侗族的传统文化中渗透着很多和谐元素,就人与自身而言,他们具有以歌舞怡养身心的和谐心态。他们善良淳朴,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便以歌舞的形式表现出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操。
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在家庭生活中,讲求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如宾。就如傣族中流传着这样的训规:“座位分清尊卑。”还有哈萨克族对新生的幼儿倍加爱护,同族同村青年为其唱歌祈愿他平安健康成长。纳西族的孩子在出门前必定要听到父母对其的叮咛嘱咐:与他人和睦相处。这种崇高的家庭美德向内延伸,即要求个人培养善性、注重修养、自强不息;向外延伸,即要求村社团结、邻里融洽,礼貌友好、互帮互助。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大多处于林荫从中,无天不蓝,无水不清,这是大自然对他们的恩赐,倍加爱护倍加尊重倍加敬畏。少数民族居民在其饮食习俗中也渗透着人与自然融洽和美的饮食文化。例如,独具一别的傣味手抓饭,其吸引人之处便是用芭蕉叶将整只鸡、鸭等食物包裹起来蒸熟或烧烤之后食用,同样使用芭蕉叶来制作傣味粑粑,用竹筒制作竹筒饭。还有,少数民族很多服饰上会出现他们所喜欢和钟爱的花草树木的图案,一部分少数民族的头饰也能代表人们对其世世代代所居住之地的热爱,如大理白族人民的风花雪月帽彰显了民族风情特色,也是对其民族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这些衣食方面的风俗和习惯无不体现少数民族与大自然的密切联系,是将其适应、运用并融入自然的和谐表现,谱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共识引领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需要充分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与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相一致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促进二者的内在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少数民族民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与日常行为表现之中,使其入脑入耳,入心入行。
富强是各民族永恒的追求,在边疆民族地区,不仅要实现物质富强,还要实现精神富强。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全面实现小康,不仅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缺少,而且一个也不能掉队。”从物质富强的角度看,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不可以为了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问题,不能只要经济效益忽视资源环境。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利用民族文化特色发展民族特色农业手工业纺织业产业,在盛行民族旅游的时代背景之下,将少数民族的人文资源与民族地域结合起来发展民族旅游业,将民族传统中草药物与古老治病秘方结合起来吸收其中的科学性并发展民族特色医药产业等等。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少数民族的相关文化,还能让少数民族同胞自给自足,自食其力,脱贫致富。从精神富强的角度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还必须进一步宣传和弘扬。没有艰苦奋斗,没有吃苦耐劳的毅力和精神,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可能走向富强。
在边疆民族地区实现民主,不仅在制度方面做好保障,还要将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渗透在民族家庭、民族村社、民族区域之中。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国家政府出台一系列与民族发展状况相适应相符合的民主方面的政策与规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每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初形成的重要场所,在家庭环境中,青少年从小耳濡目染先辈长辈的言语行为,因此,培育民主意识最好的场所就是家庭。其次,在家庭日常行为中也要能够表现民主,凡事一起商量一起决定,家长不独裁。不仅能够保持家庭和谐,也能让青少年在民主的家庭生活环境和氛围下、在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中扎根民主意识和观念。对于社区来说,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保证公民有序参与民主政治,打造民族地区基层民主平台和公正透明平台。,以公开的基本原则,以透明的基本要求减少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民主建设的障碍,以广泛化多层化制度化为根本方向,增加协商民主建设的渠道路径,充分保证公民民主权利的产生和运用,化解民族矛盾,保证民族团结和稳定。
文明建设意味着少数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建设,把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过程的始终。第一方面,健全公共文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为少数民众的服务效能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创作民族文化艺术,进行民族风情的文艺表演,如以电影、歌曲、舞蹈、话剧等方式表现出来,使文明观深入人心。第二方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不仅全面梳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还要结合道德教育的内容开展最适宜的思想道德形式,如家庭会、班会、班级活动、校园活动以及讲堂会谈等来传播、教育、影响各年龄各行业的民众,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性。国家的软实力和国民的硬素质就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双翼。
第一,构建少数民族和谐心态,努力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处理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的各种关系。第二,构建少数民族和谐社态,尽力实现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和谐。对于个人来说,要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以道德模范为榜样,以集体主义的价值选择为导向,学习并自觉践行重义轻利、宽容仁爱的精神,反对自私自利,做一个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的人。创造和谐家庭,一同建设和谐村落。民生问题是重大问题,民生之事乃全社会之大事,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基层组织还要把重心放在少数民族的教育、就业、住房、医疗、保险等民生之事上。第三,构建少数民族和谐生态,奋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落实生态理念。过宣传栏、文化廊、黑板等载体帮助民众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宣传环保意识,人人爱护环境。可持续生态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绿色发展思想,循环发展思想,养成节约资源,珍惜资源的意识。可培养生态自觉,如提倡绿色出行,绿色饮食,用标语宣传语时时提醒民众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保护植被,植树造林,扩大植被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