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微
摘 要:文章从师生沟通常见的问题入手,即“不对等的爱”。很多老师都对学生充满爱和期望,却很难在一些学生身上看到转变,因此产生职业挫败感和困惑。文章以案例的形式展现只有形成了学生期望, 学生才会产生质的变化。分析了学困生过低的学生期望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如何形成正面的学生期望。
关键词:教师期望 学生期望 转化
一、问题提出
有关教育期望与学业成败之间的重要相关性,已被大量的研究文献所证实,老师们都深谙“皮革马利翁”效应,用心地去爱每一个孩子,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并没有因为我们充满爱的期待而改变,依旧厌学逃避、放任自流。很多老师不禁扪心自问“难道是我的爱还不够多吗?”“为什么我的殚精竭虑却换不来相应的回报?”如何实现由教师期望到学生期望的转化呢?[1]
二、学生期望与学业成败的相关性事实呈现
案例1——一张发黄的小字条
0.届学生毕业的那天,我看到办公桌上放着一个信封。
Miss Xu: 您真的就是我们的大姐姐,小学时,我英语很差,甚至不能及格,入学时自暴自弃,不写作业,在一次您对我的教育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对我的期望与要求。您当时写给我一张字条,就是这张泛黄陈旧的字条,在我的书桌下贴了3年,有一次换桌子不得不把它撕下来重写贴好,但是粘的时间太久了,撕的时候胶带把您的名字粘下来一半,希望Miss Xu不要怪我。这张纸条时刻鞭策着我努力学习,管不住自己的时候我就会伸手摸摸字条,觉得浑身一个激灵,赶紧专心听讲,虽然我做得不够好,但是我时时刻刻把老师的教诲放在心上。[2]
三年结束了,我已不再是入学的孩童,转眼见要步入高中,我会永远记得我们的大姐姐----Miss Xu,祝老师永远青春、幸福。
黄鹏
2014.6.25
案例2———取决于你还是一朵花的时候
这是一个一脸青春美丽痘的小眼睛男生,一向勤恳,但是在初三的时候却陷入了迷雾,而且几次三番谈话好像都不起作用。后来和他要好的同学偷偷告诉我,他早恋了,心不在焉,直线下降,如何开口劝导呢?林清玄的一本散文,其中有一篇文章叫《法圆师妹》也许点醒一个懵懂少年的情思也许正恰到好处,于是我特意用很精美的信纸把这句话誊写上去,夹在他的作业本中发了下去,这个孩子没有任何表示,只是像毫不知情一样,只是感觉到课堂上他的眼神开始跟着我转了,口语和作文都练的比较积极,我也就再也没有提。[3]
转眼中考已过,迎来了新的学年,我意外收到了一封来自深外的信,里面夹着一张照片,还有一封信,信上说:
尊敬的Miss Xu:
初三有段时间,我的状态很低迷,您三番五次地找我谈话,其实我都听进去了,但是也许是叛逆的细胞作祟,就是觉得自己可以搞定,我知道大家都是为我好,可是我就是无法自拔。直到作业发下来我看到了夹在里面的字条,一看就是您的字迹 “每个人一生都会开一次花,但是不见得都能结果,能否结果,取决于你还是一朵花的时候。”我知道您在用隐晦的方式劝我,但是我就把这样的一句话记住了,每天在心里品,越品越觉得里面的内涵很多,无论是对学习,还是对“自不量力”去追人家的我,都仿佛是清风缕缕,渐渐吹走了阴霾,也让自己焦躁的心慢慢冷静下来,姐,谢谢你!
永远的弟子:梁家铭
2014年9月3日
有的时候与学生沟通不仅要大刀阔斧、快意恩仇,快刀斩乱麻般的给迷茫的孩子们指出一条明路,有时还要和风细雨,欲说还休,在灯火阑珊处给他们点一盏希望的灯,愿他们能来寻,也许这种意味悠长反而会润物细无声。[4]
三、学生学业成败的关键是学生期待
以上案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只有在教师期望转变为学生期望后,学生的学业和思想才会发生变化,由量变到质变,最终会看到让我们欣慰的结果。然而如果对学生的自我期望不太了解, 忽视学生期望之于学业成败的重要影响,那么无论家长还是老师付出再多的心血也很难看到成效。[5]
笔者还对于学困生做了一些访谈,发现: 第一,从学困生的學业期望来看, 绝大部分学生未把上理想高中明确列为他们的学业理想, 而这一学业理想则为文化学习成绩较好或艺体类特长生之普遍期待, 学困生一般只希望顺利地读完中学、不要不及格。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则说升学竞争太激烈,只准备读技校、职校, 或者到以后再说。第二, 盲目乐观,采取“鸵鸟策略”,觉得船到桥头自然直,中考还早,到时候一努力就什么都有了。第三,希望学习能立竿见影看到效果,然而再怎么努力也看不到曙光,所以心里绝望,也就逐渐放弃了。[6]
四、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生评价
教师要尽量避免给学生否定评价, 多找机会鼓励学生。否定评价易促成学生较低的自我期望, 从而不利于学业成就。为了避免这一倾向,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持慎重态度, 不要有唯分数论的偏差观点, 而将正在成长中的学生贴上差生、双差生、失败者的标签。一旦贴上标签, 则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反应和结果, 如此可能阻碍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 其后果是不可估量的。[7]
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一名教师而言,一名学生的在校时间也许只是职业生涯中短暂的一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生期望才会让他们获益一生。[8]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
[2]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3]郑雪.健康与人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1
[4]罗艾.心理健康教育[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1
[5]倪晓莉.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1
[6]Weinst ein, R. S . Reaching higher: the power of expect at ions in school. Cambridge: Harvard U niversit y Press, 2002: 44- 60
[7]Brophy, J. Int roduct ions. In: J. Brophy ( Ed) .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eaching. Vol. 7: Expectations in the classroom. Greenw ich CT :
[8]Babad, E. Pygmalion- 25 years aft er int erpersonal expect at ions in the class. In: P. D. Blan ck ( Ed) . Int erpersonal expectations: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New lork: Cambridge Universit y Press, 1993: 125 –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