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摘 要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其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对压力的调节和化解能力有限,竞争压力和学习压力一直深深困扰着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外力,引导保障大学生主动将外在压力向内在动力转化,既是大学生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 大学生 外在压力 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9.081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social competiti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bear the pressure more and more, due to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s not yet mature, of pressure regulating and resolving ability is limited, competition pressure and the pressure of study has been deeply troubled by college students. It is not only the urgent need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the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help students to correctly take the external force, and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transform external pressure into internal power.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xternal pressure; transformation
1 大学生外在压力与压力源
压力是个体经历认知评估对有负担的刺激事件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过程,①对人的精神 和身体承受力有一定要求。大学生外在压力指的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表现出来的自我需求与外部环境的不适应,且这种不适应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乃至心理健康造成困扰。
压力源是指导致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情境、刺激、活动、事件等。②个体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受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在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人格特征等多方面不断变化,导致社会压力的增加。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受多元文化和多样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常处于内外矛盾冲突的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变化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③
对大学生而言,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是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主要压力源。在可能引起大学生压力的事件中,学习压力的影响最为巨大。大学学习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这些远比高中时预期的困难,高度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得脱离老师和家长监管且自制力较差的大学生倍感压力。在自我实现和激烈竞争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双学位、技能培训班、考证、考研的行列,过重的学习任务也带给他们巨大的学习压力。大学生的竞争压力主要体现在就业问题上,这也是大学生从进校就开始思考的问题。就业形式的严峻、就业竞争的白热化、用人单位普遍的人才高消费、学校培养教学与社会工作实际需要的脱节、自身能力的不足等都带给大学生沉重的压抑感。
2 外在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
压力反应是个体精神和身体承受力的一种体现。若个体承受力较强,承受能力与压力平衡,则不会产生明显的压力反应;若个体承受力较差,大多会产生压力反应,在压力过大的时候个体甚至会由于无法处理而感到无助和无望,从而导致情绪的困扰、行为的混乱、心力的衰竭等现象;④当个体承受力较强而压力不足时,个体可能会因无阻碍产生空虚无聊,生活没有目标,个体无所不能等想法。可见,压力过大或不足都可能使个体产生无助无望、个体无目标追求等想法。任何客观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外在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
外在压力的正面影响。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让人充满斗志的鼓励性刺激引起的压力能转最终化为为动力并产生正面的影响。即大学生接触到压力后并不是无动于衷或者消极应对,而是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将压力向动力进行转化,对已有的压力事件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的行为方式。由于压力的动力性表现在对适应行为的积极增力作用和消极减力作用两个方面,⑤因此对压力采取积极应对手段的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极大增强,在以后处理各类压力事件时,会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能力,自身的动力性也会大为增长。
外在压力的正面影响包括积极效仿和适度补偿两个方面。⑥积极效仿是指当大学生无法应对外在客观存在的压力而产生不适时,借鉴成功人士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稍作修改从而使自己的想法、信仰、目标、行动等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以此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对成功做出合理预期的能力,减缓大学生的紧张及焦虑感。适度补偿是指由于主客观条件导致目标无法实现时,大学生可以用比较容易实现的新目标、新事物代替原本较难实现的目标、事物,用相对容易环境下取得的成绩缓解原有巨大压力引发的各种不适应。
外在压力的负面影响。压力不足或压力过大都会使大学生面对压力时产生不良的应对策略,使得大学生滋生生理、心理、行为多方面的消极反应,若长期淤积且得不到及时疏导,大学生不仅会产生烦躁、倦怠、焦虑感,也会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甚至丧失应对外在压力的勇气,而导致各类心理问题的产生,出现意志消沉或陷入困境而又无法自拔的现象。身心尚不够成熟、对压力缺乏正确认识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遭遇压力时容易出现迷惑、消沉等情况。负面情绪的持续积累会使大学生在面对新的压力事件时缺少坚强的意志,产生随波逐流、消极怠慢等想法。
外在压力的负面影响包括态度消极和行为异常两个方面。持消极态度的大学生在面对较大压力时,由于其认知功能受到影响,其对压力源的关注情况以及个体焦虑的程度就会明显增强,错误的观念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压力被不断放大且导致恶性循环。遭遇重大压力事件时,大学生便会出现情绪失控、行为异常等现象。
3 大学生外在压力的成因分析
社会环境因素。对内对外开放的环境促进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才能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在给大学生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他们面临更大的挑战。多元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主导文化的冲击进一步加剧,人们的观念朝多元多变发展,诸多社会环境的变化也给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学校因素。高等教育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要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将大学教育简单的等同于职业教育,片面注重大学生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略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片面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讲授而忽略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学生无法应对突发困难,引发各类心理问题。加之部分高校尚未形成系统规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及疏导机制,当大学生遭受压力、心理产生困扰时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
家庭环境因素。“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使当代大学生承载了太多人的希望,家人盼望子女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本是人之常情。但在社会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家长为了将孩子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很多时候会将自身的诸多意愿强加给子女而不顾及子女的内心感受。同时,在唯考试成绩论的理念下,家长从未关注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面对家庭的高期望和自身的低能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与日俱增。
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价值心理发育的不成熟使得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容易出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碰撞与冲突。大学的各种竞争下,面对优秀的群体,很多大学生失去了高中阶段的优越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由于成长环境的原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多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的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让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压力形成的实质。大学生压力的形成虽与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多个因素相关,但其实质是大学生的认知缺陷。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缺陷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不合理性,从小便受到的“读好书比什么都重要”的教育思想使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要么高估自己,认为自己能力很强,可以轻松应对大学学习和工作的各种问题而形成优越感;要么低估自己,看到大学比自己优秀的人比比皆是,面对大学的各种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挫败感。正确的认知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客观现实,帮助大学生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错误的认知会使大学生片面夸大挫折与压力,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进而引发个体的不良行为反应。
认知缺陷带来的后果是精神懈怠和安全感缺失。自我评价过高的大学生,在各项事务中因为自我满足缺乏动力,容易产生精神懈怠,在学习方面无法静心学习取得良好的成绩,在就业时期望值过高易产生眼高手低的情况,在人际交往中善长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人际关系危机。自我评价过低的大学生,在各项事务中总是对自己持否定和怀疑态度导致缺乏安全感,学习、生活、工作中偶然的挫败都会加剧大学生的危机感,使其失去发掘自身潜能的动力。
4大学生外在压力向内在动力的转化
西方著名心理学家拉扎罗斯指出:“压力、应对和心理健康是同一现象的不同方面,三者间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⑦外在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已得到广泛认识,学者对外在压力的负面影响极为重视,广泛开展压力应对的相关研究。压力的应对包括积极的压力应对和消极的压力应对两种,积极的压力应对中大学生面对压力时积极的成分较多,如积极效仿、努力寻求支持、改变原有价值观念体系等,消极的压力应对中大学生面对压力时消极的成分较多,如一味回避压力、粗暴的情绪宣泄等。⑧
4.1 外在压力向内在动力的转化
内在动力是指大学生在精神方面、情绪方面在受到一些积极暗示时产生的自我鼓励的心态。内在动力是相对外在压力而存在的,是一种积极的、产生促进作用的心理状态。内在动力能使大学生产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心态,使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多个方面都激发自己的最大潜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张建卫等人通过“大学生压力源问卷”及卡佛等人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将横、纵向研究相结合进行的测查发现,位居前三名的压力应对方式为筹划行动、接受与主动克制,位居后三名的压力应对方式为求助宗教、停滞放弃和心理解脱。⑨可见,多数大学生都有积极应对压力的心态,但如何将外在压力向内在动力转化,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诉求是压力向动力转化的原动力。内在动力的直接来源是大学生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追求,为实现这些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学习、刻苦奋斗会使大学生内心深处产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心态。大学生自我全面发展的诉求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其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使大学生主动建立良好的压力防御体系和压力转化系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压力的挑战,将压力向动力转化,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社会、家庭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期盼是压力向动力转化的重要动力。社会、家庭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期望给大学生带来压力的同时也提供了动力。社会、家庭层面都希望大学生在众多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培养下,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被迫打上了社会和家庭的印记。很多时候大学生无法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而是社会的形势、家庭的期望促使大学生按照预期目标不断前进。可见,社会、家庭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期盼促使大学生积极应对压力。
4.2 压力向动力转化的保障体系
拓宽教育渠道,开拓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创新性思考,开创崭新的思维模式,是所有具有全新内容的思维方式的总和。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富创新的思维方式。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管理压力、缓解压力、促进压力向动力转化的能力。因此,应多渠道开展教育,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全面发展的角度,有针对性的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达到开拓创新思维的目的。
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教育。创新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课程的结合,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给予大学生正确的理论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压力产生的原因,更好的认识自我,通过合理的渠道疏导压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授课程,有意识地开展压力管理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将压力这一无形困扰化为有形的课堂实践教学,使大学生通过显性的教育化解隐性的压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涌入,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新的变化。目前大学生价值观的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的,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客观存在使部分大学生呈随波逐态势,做出功利性选择,习惯从现实利益、短期物质利益出发确定个人价值的目标和实现方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旨在结合大学知识和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帮助大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应对压力。
以过硬的队伍开展良好的师生对话机制。高校应组织业务精、能力强的心理辅导队伍,分阶段、有主次、有针对性的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和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主动融入到大学生群体中,关注学生的焦点、热点、难点,才能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思想困扰,帮助大学生走出压力的困扰。此外,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应是老师和学生相互理解、相互承认的社会型关系,师生间彼此吸引、参与、包容,乐于分享彼此的知识、情感和意向,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互动状态才能增强师生间的信任和沟通,保证对话渠道的畅通、高效。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制。目前,高校普遍都建立了各级各类心理疏导机构,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但心理健康教师与需要辅导的大学生的比例相差较大,悬殊的师生比仍无法解决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制应搭建更完善的心理疏导平台,从心理健康课程的完善、发放心理健康教育手册和自评量表、提高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咨询机构的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入手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帮助他们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正确的方式面对压力,多渠道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抗压抗挫能力。大学生渴望独立但依赖性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但害怕挫折与失败,这些特点使他们在遭遇困难时缺乏理性的态度、冷静的思考、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对大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能起到中介缓冲和支持系统的作用,因此应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形式和内容,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减压功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抗压抗挫折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压力应对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注释
① 汤芙蓉.国内大学生压力测量研究述评[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3).
②⑦李虹.压力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③ 刘桂宇.大学生外在压力向内在动力转化的体系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5).
④ 王肃婷,单海雁.大学生压力分析与应对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⑤ 刘克善.心理压力的涵义与特征[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⑥ 师燕妮.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压力问题的调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⑧ 红清,黄秀娟.大学生压力源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7).
⑨ 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