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远航
【摘要】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一经提出就备受关注。发展初中学生核心素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好生存的能力,而且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是大有裨益。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阅读素养越高,越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内容较多,共涉及三大领域、六种素养、十八个要点,但是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应从多方面来把握。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语文;阅读素养;中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新形势下,把教育教学改革的依据锁定为核心素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总目标实现的重要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远远高于素质教育。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领域的具体化被称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整体质量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核心体现。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带动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起来,拓宽思维。
一、语文学科素养及阅读素养的概念
一般意义上关于“素养”的解释为平日的修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21世纪国际社会提出的,并将其定义为学生要培养并不断具备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和修养。作为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学科素养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并树立起来的健康、积极、向上的能力和素养。修订版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要培养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不断培养语感和拓宽思维。与此同时,修订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将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总结为“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欣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前提,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终身发展而言大有裨益。
二、中学阅读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学情分析
(一)现阶段中学阅读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笔者仔细研究现阶段的阅读课堂教学发现,中学阅读教学设计中还存在诸如阅读教学设计和培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相互独立等问题,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种,即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缺乏对学生语言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将重心放在了追求人文上;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较为浅显,离作品本身所要表达或传递的文化底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不够深刻,游离于问题表面,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审美水平的提升帮助不大。综上所述,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问题的时候要立足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目标,始终坚持语言训练的教学主线,着眼于学生学习思维、审美水平及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现阶段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学情分析
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是受到了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以及阶段性规律等,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慢性过程。更多情况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表现为某一阶段培养任务重心的转移。一般情况下,课程标准是用来统领教材、引领教学、指导评价的,是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期待的一个规定性文件,可以说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核心。所以,笔者认为不妨把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锁定在现行的义务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两个范畴,并由此确定每个阶段的培养重心。笔者仔细研究两版语文课程标准内容得知,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重心方面二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初中语文课程将重点放在了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而高中的语文课程则是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及文化底蕴的培养与认同上。究其原因,这和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特征是分不开的。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目前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学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合理设计。
三、路径探析: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中学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一)问题设计要坚持从学习语言知识出发
作为一种语理教育,语言知识更多的是借助于对语言的分析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某种情感。在这个过程中,精准解读文本的关键在于对词语的把握上。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阅读问题设计的时候可以以关键词为突破点,将文本的语言艺术和情感艺术二者进行充分的结合。比如,我们熟知的诗词《沁园春·长沙》,作者前部分介绍了所处的时间、地点及环境,并引出了“山、林、江、船、鹰、鱼”六种景物。可是如果我们单单思考这六种景物根本就得不出“万类霜天竞自由”。所以这一情况下就得从其所处的具体环境来剖析并提问。比如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作者是如何借助以上六种景物来体现秋季万类生物的运行状态,并引导从具体诗词着手分析和讨论。那么学生就很容易意识到作者是通过关键词“遍、尽、透、争、空、底”来表现秋天大自然的万物状态,并总结出宇宙容万物、纳百川,为万物提供了一个自由无拘的行动场所,并理解了作者发出“怅寥廓,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的缘由。
(二)问题设计要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索与传承
文化的传承是建立在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之上,要求学生在文化感染中深刻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拓宽文化事业的同时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文字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笔者认为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字学习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获得的过程。众所周知,文言文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集合了文言、文章、文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对学生理解文化,实现文化传统来说,学好文言文必不可少。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首先,在分析文言文的时候学习古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及品德;其次,用发展的眼光解读文言文,探究其在当代的价值。比如韩愈的《师说》,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始终围绕“尊师重道”这一主题展开,让学生在熟悉文本的过程中留意文中哪些内容或者词汇出现的次数最多,分别代表什么意思,那么学生很容易就得出是“师、道”二字。借助以前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学生不难意识到“师、道”二字其实含义并非我们理解那样,尤其是“师”不仅有老师的含义,而且还可以理解为为师。借助说文解字从字源梳理“道”字含义的演变历程,接着呈现韩愈自己关于“道”的释义。他在《原道》中将“道”释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由此总结出他传授的“道”乃儒家之道。这样就借助“师”“道”两字梳理清楚了本文主题的基本脉络。下一环节就是探索本文所蕴含的文化中的现实意义。可从两个问题着手:阅读文章,思考韩愈写本篇文章的缘起;虽说这篇文章当时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学生,但是通过学习和理解本篇课文,我们知道文章不是写给李蟠一个人的。两个问题无形之中拉近韩愈与我们之间的时空距离,通过探讨韩愈写《师说》时所处社会文化风气——耻学于师,反思信息化、时代化的今天,我们是否忽视了“尊师重道”这一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沿袭。因此,对于一些经典作品的研读教学,理解和学习作品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其进行传承,即立足当代,探讨作品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总的来说,本文对培养与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和阅读教学问题设计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现阶段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立足培養与发展语文核心素养,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不仅可以优化传统阅读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师专业水平,创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而且还能带动学生在“活动式”教学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拓宽思维,增强文化底蕴,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于洋.中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困境与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