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英 阮彩舜
[摘要] 目的 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在治疗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66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83例。其中对照组给予患者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给予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 结果 联合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7.59%和81.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FPG、2 hPG、HbA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联合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87%和4.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疗效显著,明显降低患者血糖水平,且安全性极高。
[关键词] 甘精胰岛素;二甲双胍;糖尿病;血糖水平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10(a)-0055-02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是胰岛素生物作用下降造成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1]。并且大量研究报道[2-3],该病极易由于高血糖使得患者并发血管、神经及心肝肾等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病往往采用口服或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但是近年来大量研究报道[4-5],长期应用胰岛素治疗会使得患者出现耐药性,且易使得患者出现低血糖。然而,二甲双胍是是一种促进葡糖糖吸收,抑制肝糖元的释放的药物,且能够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利用率[6-7]。鉴于此,该文为了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在治疗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对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66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66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83例。患者排除标准:①对该次研究用药存在过敏史者;②在接受该次治疗前2个月内使用胰岛素者;③不能正常沟通者;④合并有心肝肾、血管、神经等严重疾病者;⑤哺乳期或妊娠期孕妇。
对照组83例患者,男女分别为51例和32例;年龄区间为28~57岁,平均年龄为(42.35±8.25)岁;病程区间为1~6年,平均病程为(3.26±2.03)年;体重质量指数(BMI)区间为22~27 kg/m2,平均BMI为(24.18±1.22)kg/m2。联合组83例患者,男女分别为50例和33例;年龄区间为28~59岁,平均年龄为(42.84±8.57)岁;病程区间为1~6年,平均病程为(3.28±2.10)年;体重质量指数(BMI)区间为22~27 kg/m2,平均BMI为(24.34±1.37)kg/m2。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餐前皮下注射0.5单位/(kg·d)门冬胰岛素30(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40140,规格:100单位/mL、3 mL/支)进行治疗,并每日检测血糖7次,根据血糖水平调整门冬胰岛素30用量,共治疗20周。
联合组患者给予患者睡前皮下注射0.2单位/(kg·d)甘精胰岛素和口服2粒/次,1次/d二甲双胍缓释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251,规格:0.25 g*20 s)进行治疗,每日检测血糖7次,根据血糖水平调整甘精胰岛素用量。共治疗20周。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8]: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判定分为3个等级,其中治疗后空腹血糖水平(FPG)降低3.3 mmol/L以上,餐后2 h血糖(2 hPG)在8.3 mmol/L以下且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判定为显效;治疗后FPG降低1.1~3.2 mmol/L之间,2 hPG在10.0 mmol/L以下且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判定为有效;FPG治疗后无变化或降低幅度很小,临床症状无变化或恶化判定为无效。其中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0%。
②血糖水平:两组患者治疗后利用罗氏血糖仪监测其FPG和2 hPG水平;利用高压液相色谱仪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lc)含量。
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其包括夜间低血糖、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其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不良反应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行χ2检验比较,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x±s)形式表示,组间及治疗前后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联合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7.59%和81.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比较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FPG、2 hPG、HbA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下降,且联合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对照组和联合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87%和4.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是由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而发生胰岛素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现象,而引发糖、脂肪、蛋白质、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疲乏无力、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9]。以往临床治疗该病常用胰岛素进行治疗,但是长期应用胰岛素常引起胰岛素抵抗或出现低血糖等不良反应,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0]。
然而,二甲双胍是一种口服降血糖药物,其具有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加速葡萄糖无氧酵解的作用,并且其与胰岛素联用能够减少胰岛素剂量[11]。鉴于此,该文为了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在治疗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对收治的166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59%,明显高于应用门冬胰岛素治疗患者的81.93%。并且其治疗后的FPG、2 hPG、HbAlc水平明显低于应用门冬胰岛素治疗患者。究其原因,二甲双胍的使用增加了机体内各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加速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及吸收,且能抑制肝糖原异生,降低肝糖输出,从而使得患者血糖水平明显下降。
另外,该研究还发现,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2%,明显低于应用门冬胰岛素治疗患者的16.87%。这是由于二甲双胍的使用减少了胰岛素的用量,并且长期使用胰岛素易产生胰岛素抵抗和低血糖所致[12]。
综上所述,在治疗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疗效显著,明显降低患者血糖水平,且安全性极高。
[参考文献]
[1] 王玉亮,李丽平,高俊岭,等.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7,25(1):29-33.
[2] 赵进喜,王世东,黄为钧.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述评[J].世界中医药,2017,12(1):10-15.
[3] 颜穗珺,李会芳.中国糖尿病的患病概况[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7,38(3):1-5.
[4] 区洪炎,阮国梅,李志成,等.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J].热带医学杂志,2017,17(2):208-210.
[5] 齐刚,王继锋,齐凤军,等.黄连多糖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J].中医学报,2018,33(10):80-84.
[6] 王蕊,安建立,朱悦雨,等.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氧化应激及血糖的影响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8, 25(7):39-43.
[7] 徐向进,潘长玉,田慧,等.WHO及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诊断标准在老年人群中应用的分析和评估[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2,18(5):357-361.
[8] 白立炜,王迪,尹清风,等.甘精胰岛素治疗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降糖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7,28(35):4960-4962.
[9] 翟世英.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伴肥胖症的临床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8):945-946.
[10] 刘江,郑桂梅,王晓聪.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与门冬胰岛素30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34):93-94.
[11] 施劭鋒,陈根本,柯涓,等.利拉鲁肽联合甘精胰岛素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7,46(20):2770-2773.
[12] 韩伟.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7,14(3):10-11.
(收稿日期:2019-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