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质的提升策略探讨

2019-12-11 10:07张吉强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33期
关键词:核心素质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张吉强

摘 要:新时代人才培养上不仅仅要求专业过硬,还要求素质过硬,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质,就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而言,如何将素质教育教学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是现代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 核心素质 策略探讨

一、小学体育教学融入核心素质重要性

体育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理论上延伸出来的概念,主要是培养学生“非认知性素养”和“认知性素养”,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获得体育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健康行为、运动能力及体育品德等。[1]针对小学体育核心素养,运动能力不仅指的是学生身体素质,还包含学生长期累积的运动经验及掌握的技能,健康行为是学生独立思考下做出的体育行为,例如,学生按照自己体育习惯安排体育活动。健康行为可以帮助自身加强体育知识与技能的熟练度,另外,还可以帮助自身建立体育理念。体育品德作为参与运动形成的体育精神,包括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像规则意识、创新精神、坚强意志、团队精神等。这些非智力性因素可以强化学生体育运动,帮助运动者形成社会意识,利于适应社会能力。

二、提升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质策略

1.学生体育情感与品格的培养

体育本身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因此,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挥运动的娱乐性,调动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挑战类体育项目则考验的是学生意志或者品质,像田径运动,这类型运动考验的是学生耐久性,是否能够在身体和心理上极大不适应的情况下突破自己,敢于挑战自我极限对于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精神。这一类体育运动对于意志坚定的培养有很大作用,有利于锻炼学生挑战精神的培养。挑战类体育运动项目,对于学生学会克服运动困难有极大挑战性,有坚定意志的学生一般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就能坚持下来,而意志不坚定、没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大部分会半途而废,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积极方式帮助学生度过困难,从而培养学生挑战自我、能吃苦的精神,如在田径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交替追踪,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耐久能力,达到形成良好品质的目的。[2]而对于合作类项目,如足球,是充分考验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在培养方式上要安排同伴之间密切配合,采用项目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们不断的练习,达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目的。另外,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比较合适的方式开展教学。针对教学方式,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认知水平,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度,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体育品格,以便于达到更加理想效果。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像创设竞赛情景,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环境中,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效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特别喜欢竞赛方式参与学习,互相讨论共同竞争下,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乐趣。

2.开展分层教育教学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年龄,开展符合该年龄段的教学方法。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边玩边练习,通过安排有趣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达到锻炼目的。例如,低年龄段为了锻炼走跑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在趣味较强的音乐下学习动物走跑训练。这样的教学方法增加了学习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锻炼。针对小学年级学生可以边玩边学,让学生通过玩的方式将运动技能学会。另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持续性运动,帮助学生形成有规律性運动技能。体育作为有操作性知识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勤学苦练,还需要学生遵循一定规律性学习。另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是健康的行为观念。例如,在体育课堂上,有学生手持长棍进行追逐打闹,教师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并且进行相关教育。小学生处于心智发育未成形阶段,特别容易做出危险行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定要出手制止,并且引导学生进行健康行为。另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并提醒学生注意有哪些危险行为,防止学生课外活动中出现危险。开展分层教育教学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开展相对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能够实现更加高效可靠的体育教学效果。

3.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

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与学校、家庭都有关系,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实行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3]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应该帮助学生一起参与运动,支持和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另外,学校应该强化体育课堂,一方面,指导学生懂得一些体育运动知识与技巧,另外一方面,给予学生一个强度合适的环境,让学生参与运动,组织一些课外体育锻炼及体育家庭作业。不仅如此,家庭与学校还要在学生体育运动方面建立沟通与联系,及时发现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不良习惯,从而改善学生体育运动。教师和家长还应该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例如,学生在参与跑步之前,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鞋带是否系好,防止学生出现踩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渗透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体育习惯。在进行体育课堂健康知识渗透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注重时机的掌握,还需要确定内容,以及选择合适的方法,也就是懂得何时渗透、如何渗透、渗透什么。只有将每个环节做好充分准备,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习惯的养成。在教小学生篮球传接技术时,老师一定要提前给学生传授传球练习中如何防止手指挫伤,然后再教学生传球技巧。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质的提升方法,主要是根据小学生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制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选择合理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侯西磊.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升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9,(04).

[2]廖仁海.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04).

[3]蓝宇明.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小学体育篮球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8,(28).

猜你喜欢
核心素质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核心素质培养的艺术学校通识教育能力的自我评价研究
基于核心素质培养的艺术学校通识教育能力的自我评价研究
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教学策略思考
民航运输航空飞行人才核心素质剖析
短绳在体育教学中“一物多用”的具体案例分析
阻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究
浅谈如何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高效性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