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 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对于各种水产品的需求量也得到极大的提升。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作为近些年来的社会焦点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绿色养殖技术由于可以有效的提升水产品的安全性,在近些年的养殖过程中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将就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
关键词: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淡水养殖;应用研究
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由于其本身的无公害特点在近些年的研究过程中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我国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中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通过采用各种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选择合适的养殖环境和品种,有效的实现了绿色养殖的目的。本文将就此进行研究,以期实现我国淡水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养殖场地和养殖环境的选择
要实现淡水养殖的绿色生态型,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开展养殖工作。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些技术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和养殖环境。在对养殖场地和环境进行选择过程中,需要依据技术的相关特点进行。一般情况下,开展淡水养殖的场地为池塘。因此选择的绿色生态养殖技术要适应池塘的环境。以保证相关技术能够正常使用。同时,对于养殖区域周边的环境也要进行一定的选择。首先,在养殖用的池塘周围要绝对杜绝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一些重金属污染。同时要保证养殖环境周围具有较好的交通条件,以便于饲料或者养殖产品的运输。此外,养殖区域周围要有洁净的水源,以保证水产品能够正常生长,实现较好的管理效果。一般情况下,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对自然环境进行模拟,主要是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例如水草等,以营造出较好的环境,保证水产品的正常生长。但是,在对水生植物进行种植过程 中要注意对种植的数量进行严格控制,过量的水生植物范围会对淡水养殖造成不利影响。一般要求水生植物的面积大约能够覆盖池塘面积的百分之四十。此外,对于淡水养殖所用的水,要严格进行控制,确保没有出现污染情况。水中含有的一些微生物和菌类会为淡水养殖带来好处。
二、养殖种类的选择
不同的淡水生物对于生长环境以及生长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开展淡水养殖之前,首先要依据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养殖种类。在传统养殖的过程中,由于不科学的选择养殖种类造成的损失较多。因此必须加以重视。其次,对于选择的水生物,要尽可能的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一些水生生物较为脆弱,在生长环境发生变化之后就会出现死亡或者生长障碍等情况。通过选择合适的养殖种类可以有效提升水产品的存活率,同时为后续的生长奠定基础,确保养殖户不会出现经济损失。最后,要转变观念。传统的养殖方法和养殖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要积极接收新型的养殖观念和模式,科学合理的挑选多种水生物品种进行混合养殖。通过对缓和比例的合理控制保证水产品的生长质量,降低发生各种病害的几率,实现养殖户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积极选择菌类促进水产品生长
菌类是促进和调节淡水环境的一种有效措施,通过合理选择菌类可以保证水生生物正常生长。在对菌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自然水域中存在的一些菌类。这些菌类在促进水产品正常生长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效调节水环境。但是,要注意合理选择菌类的数量,过多的菌类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如何确定加入的菌类数量需要养殖户在长期养殖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依据环境的不同和气候条件等因素造成的影响不同对菌类数量进行调控。其次,对于选择的菌类种类,要尽可能的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实用性的菌种。这样可以保证菌种在水环境中的活力,使得菌种切实起到效果。最后,要从正规渠道购买菌种。在投放之前要对菌种对于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试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投放,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现阶段在水环境中选择的细菌种类一般为光合细菌、芽孢类以及乳酸菌等。这些细菌可以有效的调节水环境,保证水产品的正常生长,实现养殖户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对养殖水环境的调节以及养殖管理
现阶段在对水环境进行调节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一些生物技术进行。例如可以在水中投放一些益生菌等改变水环境的质量。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水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由于有害細菌大量繁殖造成的不利影响,为水产品的生长奠定基础。此外,在淡水养殖过程中,需要加强饲料管理工作。但是,要保证养殖的绿色生态,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激素或者一些抗生素类药物。因此现阶段一般在饲料中添加一些腐殖酸或者维他命,以实现对一些水产品多发疾病的有效控制。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淡水养殖工作中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开展生态养殖的过程中,要严格依据一些技术要点,选择合适的养殖场所和养殖环境,加强养殖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工作,积极预防各种疾病,才能实现较好的养殖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祥光.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中的应用[J] .农村科学实验, 2017 ,(6): 109.
[2]朱宝斌 . 无公害淡水养殖中的病害防治技术[J] . 乡村科技, 2017 ( 20 ): 72 - 73.